友快網

導航選單

唾液:維護健康的生命之泉(上)

古人認為唾液是維護消化道、口腔和身體健康極重要的天然物質,是人體中非常寶貴的一種液狀營養物質。就從古人造字而言,“活”字是從“舌”、從“水”,即是說舌旁有水方可活。所謂舌旁之水就是唾液,可見唾液對人生命的重要性。

“津液頻生在舌端,尋常漱嚥下丹田;於中暢美無凝滯,百日功靈可駐顏。”這是古人一首概括嚥唾養生法的歌訣。其中既簡述了嚥唾養生的實施方法,又高度評價了嚥唾養生法的養生效果。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唾液是如何產生的?

唾液,俗稱“口水”“口涎”,但在中醫養生古籍中,卻有“瓊漿”“玉泉”“金津玉液”“甘露”|“華池之水”等美稱。

現代研究發現,唾液是由遍佈於口腔黏膜深處的許多大大小小的唾液腺及其他一些腺體共同分泌出來的一種混合液體。口腔黏膜中大的唾液腺有三對,即腮腺、頜下腺和舌下腺,小的有唇腺、頰腺、顎腺等。這些唾液腺雖小,卻是個十分勤快的器官,據統計,一個成年人一晝夜至少可以分泌出唾液1 500毫升。

唾液中99%是水分,其他則包含了血漿中的各種成分,如澱粉酶、溶菌酶、粘蛋白,以及氨基酸、鉀、鈉、鈣等許多物質。

唾液的產生,分主動和被動兩種情況。

前一種是指在食物的色、香、味的刺激,以及食物口腔黏膜的直接接觸,舌頭的運動,牙齒的咀嚼,使唾液腺主動產生唾液;後一種情況是指有意識地採取鼓漱、舌頂上顎等方法,以促進唾液腺分泌唾液。這後一種情況,就是嚥唾養生所採取的功法。

唾液為什麼被中醫養生視為至寶呢?

《內經》中指出:“五臟化五液,心為汗,肺為涕,肝為淚,脾為涎,腎為唾,是為五液。”由此可見,唾液是由脾和腎所化。

中醫認為,腎為先天元氣所在,脾為後天營氣發生的根本。明代醫學家李中梓就明確地說:“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後天之本。”可見在人體中腎和脾的重要性。而由腎和脾所化之唾液,其對養生的意義也就貴為至寶了。

唾液分泌不足對健康有哪些影響?

中醫常根據人唾液分泌的盛衰狀況來,判斷體質的強弱和疾病的性質。體質健壯無病之人,唾液的分泌充盈。

若津液分泌不足,則會引起咽乾口燥、消化功能減退、少汗、無汗、面板乾枯、面部失去潤澤、舌幹舌紅、少苔、無苔、頭暈耳鳴、大便秘結等症狀和表現,並有“舌如風乾荔枝者死”的認識。正如明代醫書《紅爐點雪》中說:“津液既嚥下,在心化血,在肝明目,在脾養神,在肺助氣,在腎生精,自然百骸調暢,諸病不生。”明確指出津液分泌充足則五臟均能受益。

如果津液的執行發生障礙,則會引起水腫、痰飲等病證。若脾腎虛寒則涎唾多,腎虛有熱則少唾。小兒、老人流涎過多,是脾腎不足與氣虛的表現,治療當以健脾、益腎、攝涎唾為大法。在中醫治療疾病的原則中,對唾液極為重視,如一部《傷寒論》的治療原則可以概括為“保胃氣,存津液。”治療溫熱性疾病對唾液更重視“顧護津液”,認為“存得一分津液,則存得一分生命”。

“嚥唾液”養生有史可尋

因此,我國曆代養生家都非常重視“嚥唾液”的養生方法,而且是習練氣功的重要環節,稱其為“玉液還丹”。例如,我國唐代醫學家孫思邈、三國時的皇甫隆、漢代蒯京道人、漢代藥師劉京、晉代養生家王質等,都因堅持嚥唾液等養生法而獲長壽。如在《備急千金要方》中曾記述了這樣一個故事:曹操問皇甫隆為什麼能活一百多歲仍體力不衰、耳聰目明?皇甫隆回答說:“蒯京活了178歲還很壯實,其原因是‘朝朝服玉泉’的結果,而我本人也是這樣做的。”

歷代這些運用嚥唾養生而獲長壽人物的經驗看起來很玄乎,其實是很有科學根據的。如今的許多研究已經揭示了嚥唾養生對健康的作用,因而值得為我們今天養生所借鑑。

(文/主任醫師 孫清廉)

版權所有,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關注公眾號《家庭醫學》,瞭解更多健康科普知識

上一篇:心臟健康人長壽,堅持這3點,心臟無負擔健康自然來
下一篇:排卵障礙導致的不孕不育怎樣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