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經常便秘,只因“上火”?中醫:忽略了這一點,這把“火”降不了

隨著飲食結構和飲食習慣的改變,生活節奏加快和社會心理因素等的影響,近十幾年來,便秘在不同年齡段的患病率呈逐漸上升趨勢。據調查顯示,我國一般人群的便秘患病率約為8。2%,其中老年人便秘患病率高達18。1%,兒童的患病率為18。8%。

現實生活中,不少人認為便秘是“火”氣大所引起,尤其除了出現便秘症狀之外,還伴有口乾口臭、長痤瘡等症狀時更是如此。然而也有不少人表示,明明是上火引起的便秘,但服用清熱降火的中成藥後卻改善不大,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慢性便秘,可能是體內有“火”!

事實上,歷代醫家在便秘治療的實踐總結中的確有“五臟皆可致秘,多因火也”一說。認為體內有火是導致便秘的重要病因。

《素問·舉痛論篇第三十九》就有言:“熱氣留於小腸,腸中痛,癉熱焦渴,則堅幹不得出,故痛而閉不通矣。”指出小腸有熱,則大便乾結難排出。《諸病源候論》也有記載“將適失宜,犯溫過度,散勢不宣,熱氣積在腸胃,故大便秘難也。”而在中醫理論中,有“熱證,火證也”之論。由此可見,體內有“火”,腸腑有熱是導致大便難的重要原因。

但是,火熱之邪致病,又有實火和虛火之分,正如《辨證玉函》中指出“大小便之閉塞不通也,人皆謂之火,然火亦有陰陽之別。”兩者導致便秘的機制不同,症狀也有所不同,因此,在實際治療時,不能一味地清熱降火,否則很容易適得其反,導致“火氣”更盛,病情加重。

實火致秘:

在火證引起的便秘中,實火是最直接的原因,《諸病源候論·大便諸病凡五論》中記載:“大便不通者,由三焦五臟不和,冷熱之氣不調,熱氣偏入腸胃,津液竭燥,故令糟粕痞結,壅塞不通也。”意思說的是熱氣入於腸胃,可導致津液耗傷,從而使得腸道內的糟粕乾結難排出。

臨床上,引起實火便秘的因素常見有:一為內外之邪客於大腸,比如感受風、寒、溼、熱等外邪,外邪入裡化火,灼傷大腸津液所致。二為因嗜好食辛辣、煎炸、酒肉、厚膩等以致胃腸積熱,耗傷津液。三為體內的五臟不調,氣有餘化火,火邪內生,傷津耗液,致使大便秘結。

這一類患者主要症狀有大便艱澀難下,數日不通,或大便黏滯臭穢,排便不爽,舌紅,苔黃厚膩或苔黃,脈實有力或脈滑數。此外,還多伴有腹滿疼痛,口苦口臭,口乾舌燥,喜冷飲,面紅身熱,煩躁,小便短赤,肛門灼熱等表現。

虛火致秘:

《景嶽全書·秘結》曰:“秘結證,凡屬老人、虛人、陰髒之人及產後、病後、多汗後,或小水過多,或亡血失血大吐大瀉之後,多有病為燥結者,蓋此非氣血之虧,即津液之耗。”這裡就指出了虛火也會導致便秘。

中醫認為,人體陰血、陰液的虧虛,會使得陽無以附,以致陰火內動,下注大腸,耗傷津液,以致腸腑乾涸,從而引起便秘。著名醫家李東垣在《蘭室秘藏·大便結燥門》中就提到“夫腎主五液,津液潤則大便如常”。若腎陰不足,津液虧少,則可致大便燥結。

這一類患者常見有排便困難,大便幹或不幹,或數日不解,或欲便不得,便而不暢,畏寒肢冷,面色㿠白,乏力懶言,或手足心熱,腰膝痠軟,心煩少眠,頭暈耳鳴等症狀,部分患者可伴有腹部冷痛,口淡不渴或渴喜熱飲,小便清長等表現。

治便秘,須分清實火與虛火!

《脾胃論》曰:“大抵治病必究其源,不可一概用巴豆、牽牛之類下之,損其津液,燥結愈甚,復下復結,極則以至導引於下而不通”,對於火證所引起的便秘同樣如此,不能一味地清熱降火,應分別論治。

臨床上,患者素體陽盛,或者外邪入裡化火,或氣鬱化火,均可致胃腸燥熱,津液耗傷而便秘,此型屬於陽結之熱秘,也即由實火引起的便秘,

這一類多用麻子仁丸加減辨治,以瀉熱降濁,潤腸通便。

該方由麻子仁、枳實、厚朴、大黃、杏仁、芍藥組成,藥方中麻子仁能夠潤腸通便,大黃具有通便洩熱效果,杏仁主要功效為降氣潤腸,白芍可發揮養陰和裡效果,枳實與厚朴主要功效為下氣破結,可以對降洩通便起到加強作用。諸藥合用共奏潤腸洩熱、滋陰益氣之功效。近年來,不少醫家使用該方作為基礎方辨證加減治療便秘,均取得較好的效果。

而對於虛火所致便秘,由於虛火產生的原因有很多,如脾胃之氣損傷,可內助火邪,耗散腎中真陰,腎主五液,津液不足直接導致腸幹便燥。對於這一類的便秘,應結合實際病情選擇補脾胃或滋陰降火等治法,不能單純地清熱降火。

小結:

腸胃實火內結確實可以導致便秘,這一類便秘也就是俗話所說的“上火了”,多吃點蔬菜和水果,甚至服用點清熱降火的中成藥以緩解便秘都是合適的。但當今社會,由於人們的飲食不節制或勞倦傷脾,多靜少動損氣等現象增多,腸胃實火所致便秘相對減少了,便秘的病機表現也更加複雜多樣。如果不確定便秘是否為實火所致,或者便秘較為嚴重,甚至慢性便秘,遷延不愈,應諮詢專業醫生,在辨證的前提下調理。只有針對具體病因病機辨證治療,才能有效擺脫便秘困擾。

以上相關內容表述望能讓更多朋友受益,有需要交流的朋友也可透過點選我頭像進行私信。

【宣告】:

2、在任何情況下,文章中的資訊僅供讀者參考之用,讀者不應單純依靠本文而取代個人的獨立判斷。對於因使用、引用、參考本文內容而導致損失、風險及糾紛,我司不承擔任何責任。

上一篇:「少兒體能訓練」兒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如何控制?
下一篇:低級別腦膠質瘤診斷、手術、放化療的爭議?一文詳看最新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