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夏季多溼熱!胃脹、消化不良,別忽視!中醫教你養脾胃,祛溼熱

到了夏季,隨著氣溫升高,雨水增多,人們普遍會感到食慾不佳,消化不良,噁心,煩躁,睏倦,乏力。有部分網友認為,這些表現很正常,是氣溫升高導致的,多吹吹風扇和空調就好,又或者吃一點助消化藥……

然而,事實上,這是常見的脾胃病,多由於夏季的“暑”“溼”之邪困遏脾胃,導致脾胃損傷所引起,若暑溼、溼熱之邪不除,則很容易病情反覆或加重。

為何夏季多發脾胃病?

《黃帝內經》認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陽氣是人體生命之根本,而所謂的養陽,其實也就是養“元氣”。《脾胃論》亦言:“真氣又名元氣,乃先身生之精氣也,非胃氣不能滋之”,明確指出,脾胃為元氣之本,故有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一說。

由此可見,夏季養陽,也即養脾胃。

而夏季天氣悶熱、雨水較多,“暑”“溼”“熱”之邪較盛,由於脾喜燥惡溼,故容易損傷脾胃,導致脾胃的消化能力下降,食物消化受到影響,則身體得不到充足的營養和能量補充,易使人感到疲乏,體力虛弱,運動能力下降。正如《脾胃論》所記載:“若風、寒、暑、溼、燥一氣偏勝,亦能傷脾損胃”,其中,暑與溼邪最易傷脾而引起消化不良。

從現代醫學角度來看,食物在胃中的消化需要依靠一種稱之為“消化酶”的物質,氣溫過高則會影響消化酶的活性,導致消化能力下降,引起消化不良,胃脹等不適症狀。這就如同我們喝水,過熱的水會影響我們的喝水速度。

而且,食物消化不良,會導致代謝廢物無法正常運輸出去,會進一步降低食慾;加上夏季人體出汗增多,大量流失的水分使得血液變得濃稠,血液中的代謝廢物佔比增加,從而導致出現頭暈、噁心、胸中鬱悶等各種不適,容易形成惡性迴圈。

另外,由於炎熱的天氣,人們多貪冷飲冷食,或多食生冷的瓜果,容易損傷脾胃陽氣,內生溼濁,困遏脾胃,可引起腹瀉、腹痛、頭身困重等不適。

正如《中醫溼病學》所指出,溼的生成,既有外感,也有內傷,外感包括久居潮溼環境,氣候多溼等,內傷主要為飲食不慎導致脾失健運,溼自內生。

病機以氣機阻滯為本!

關於消化不良的理論論述和臨床實踐,早在《黃帝內經》中有記載“濁氣在上,則生䐜脹”,這裡就用氣來解釋消化不良的產生原因。《諸病源候論·諸痞候》也指出:“其病之候,但腹內氣結脹滿,閉塞不通。”認為腹內氣機阻滯則生脹滿。

中醫認為,脾胃居於人體中焦,是氣機升降的樞紐,若因外邪侵襲、飲食不節、情志失調等因素導致脾胃氣機失調,胃氣壅塞,則發為痞滿,也即消化不良。強調了氣機阻滯為痞滿病的發病根本。

所以,在具體的分型論治中,夏季多發脾胃病,最常見的有脾虛氣滯證、脾胃溼熱證、暑溼內蘊證3類。

脾虛則氣機升降失常,導致氣滯中焦脾胃。

脾虛氣滯的患者常見症狀有胃脘痞悶或者脹痛,納呆,噯氣,疲乏,便溏,舌淡苔薄白,脈細弦。

而脾胃有溼熱,由於溼與熱,一為陰邪,一為陽邪,二者相合,形成溼熱而膠滯,故這一類患者

常有脘腹痞滿或疼痛,口乾或口苦,口乾不欲飲,納呆,噁心或嘔吐,小便短黃,舌紅苔黃厚膩,脈滑等表現。

此外,暑溼內蘊,則證見發熱頭痛,頭暈睏乏,胸脘痞悶,心煩口渴且症狀明顯,小便短赤,舌苔白膩或黃膩,脈濡數。多見於伏夏。此證型多見於室外工作者或不耐日曬者暴曬後。

中醫健脾和胃方,調理脾胃,治消化不良!

對於暑溼內蘊之症,由於暑溼之邪多為外感,所以臨床常用銀翹散加減治療,該病主要特點是先解表再除裡溼。如果痰多者,為暑溼痰濁阻於胃脘,可加半夏以燥溼化痰和胃,降濁止嘔。脾胃虛弱者建議用炒薏苡仁。

若為脾虛氣滯證,則可選平胃散加減,以健脾和胃,調中理氣。若為脾胃溼熱證,則可用平胃散加酒炙大黃、黃連,以清熱化溼,理氣和中治療。

比如此前的一位50歲的陳先生因反覆胃脘部脹滿不適5年,近半個月加重來就診。主要症狀為脘腹痞滿或疼痛,口苦,口乾不欲飲,納呆,小便偏黃,大便正常;舌紅,苔黃微膩。據瞭解,陳先生從事建築工作,飲食常不規律,偶爾飲酒,5年前到至今曾做過5次胃鏡檢查,第1次胃鏡提示糜爛性胃炎,幽門螺旋桿菌檢測陽性,經足療程抑酸及根除幽門螺旋桿菌治療,停藥1個月後複查胃鏡示慢性淺表性胃炎,幽門螺旋桿菌檢測陰性。但是此後胃脘部不適症狀仍然反覆發作。後面3次胃鏡均提示慢性淺表性胃炎,每次復發均口服西藥治療,療效不能持久。

中醫辨證為脾胃溼熱所致痞滿,故以清熱化溼,理氣和中治療,方用平胃散加酒炙大黃、黃連、青皮、川楝子、黃芩治療。連服5劑症狀消失,後服10劑鞏固治療,並且囑日常注意飲食規律,戒菸酒,隨訪半年並未見覆發。

防治一體,飲食調理也很重要!

中醫治病,講究整體辨證論治,從整體出發,抓主症,辨舌脈,定處方。而脾胃一病,多與飲食有關,正如《黃帝內經》中所言:“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所以,除了中藥調理,健脾祛溼之外,亦應調理飲食。

飲食不規律,過食肥甘厚味,或者飢飽無常,又或者偏食嗜食冷飲冷食,均易損傷脾胃,這也是部分脾胃病患者遷延不愈或愈後復發的重要原因,故治療脾胃病的同時,也要改善飲食。比如之前曾遇到一女性腹瀉患者,在追問其病史過程中,瞭解到她有以瓜果代飯和經常煲涼瓜湯的習慣。所以,在內服中藥調理的同時,囑咐其勿再煲涼瓜湯,控制瓜果進食量。代之以黨參、黃芪、生薑、大棗等甘溫之品煲湯食用調理。堅持1個月,諸症悉平。

正所謂“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胃是我們的後天之本,飲食的調理也是脾胃調理的重要環節,因此,在藥物施治的同時可結合食療、養生等非藥物療法,這樣才能有利於脾胃病的康復和預防再發。

以上相關內容表述望能讓更多朋友受益,有需要交流的朋友也可透過點選我頭像進行私信。

【宣告】:

2、在任何情況下,文章中的資訊僅供讀者參考之用,讀者不應單純依靠本文而取代個人的獨立判斷。對於因使用、引用、參考本文內容而導致損失、風險及糾紛,我司不承擔任何責任。

上一篇:走,吃泥螞去
下一篇:確診抑鬱症後,我被5年的男友退婚了。是他渣?還是我不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