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1941年蘇聯軍隊在莫斯科城外戰壕點裡的德軍,為什麼會被趕出莫斯科?

蘇德戰爭進行到1941年冬,蘇聯酷寒的天氣讓哈氣瞬間凝結成冰,龜縮在莫斯科城外戰壕和居民點裡的德軍,在蘇軍的反攻下紛紛被趕了出來,全然沒有戰爭之初摧枯拉朽般的鬥志,轉而拼命地向後撤退,即使是德國元首的命令也無效。

而蘇聯統帥的反攻計劃原本只是以擊退德軍為目的,但蘇軍大踏步地推進,讓他有了把德軍“一口吃掉”的想法。於是,命令前線部隊快速穿插、迂迴包抄打“殲滅戰”。那麼,反攻中的蘇軍有這樣的能力嗎?撤退中的德軍真的是不堪一擊嗎?

德國元首接任陸軍總司令,挽救了德軍。

隨著蘇軍在莫斯科城下發起大規模反攻,顯然未做好防禦的德軍紛紛後撤,失敗的情緒瀰漫著整個前線,就連德國元首也曾失望地說到:“勝利再也無法取得了”。然而,當得知日本偷襲珍珠港後,“盟友的行動”讓他再次精神煥發起來。

也就是“珍珠港事件”的第二天,他下達了“就地防禦”的命令,尤其是限制中央集團軍群的後撤,因為這個方向對日後再次進攻有著重要意義。但他的將軍們似乎並不買賬,他們都對局勢不抱太大希望,德軍依然在玩命後撤,甚至是逃跑。

這讓曾經參加過一戰的德國元首十分憤怒,因為他深知什麼叫“兵敗如山倒”,無休止地後撤意味著崩潰的開始,唯一的辦法就是就地防禦。現在,他必須做些什麼來遏制蘇軍的反攻。於是,就有了著名的“停止後退命令”,要求拼死抵抗。

與此同時,面對質疑其防守戰略而毫無鬥志的前線將領,德國元首將不聽命令、一再後撤的博克、古德里安等人紛紛免職,甚至解除了布勞希奇的職務,由自己親自擔任陸軍總司令,並表示:“作為參加過一戰計程車兵,完全有獲勝的決心。”

在德國元首一再命令下,前線的德軍官兵也開始正視自己的處境,與其在雪厚過膝的嚴寒中消耗有限體力被凍死,當俘虜被蘇軍折磨死,或者被蘇軍的飛機、大炮炸死,甚至被阻撓撤退的軍官打死,不如躲在戰壕裡拼死抵抗,尚有一線生機。

“奇蹟出現了”。就在德軍後撤至約200公里後,終於抵擋住了蘇軍進攻的勢頭。從事後看,不管德國元首是否擁有超高的指揮才能,還是出於什麼目的,但“停止後退”的命令,確實讓東線德軍避免了“拿破崙”式的毀滅,以及遭受更大損失。

不過,話說回來,蘇軍要想“一口吃掉”德軍也是不可能的。

1941年12月中旬,習慣於冬季氣候的蘇軍終於解除了莫斯科的圍困,並一路追擊著德軍。此時的蘇聯統帥已完全恢復了自信,不僅下令撤走的政府機關遷回首都,而且號召前線蘇軍“消滅德寇佔領者”,爭取圍殲德軍中央集團軍群主力。

然而,鬥志昂揚的蘇軍儘管能夠輕易突破德軍防線,並在其後方呈現出圍殲之勢,但撤退中的德軍總能輕易逃脫。隨著戰線拉長,以及德軍的頑強抵抗,蘇軍的攻勢終於停了下來,結果不要說圍殲了,自己反倒損失了37萬人,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造成德軍潰敗的主要因素是越來越遠的後勤補給線,以及蘇聯的寒冬,但隨著德軍後撤約200公里,這些“麻煩”也同樣是蘇軍面臨的問題,進攻勢頭也在不斷地弱化。也就是說,用“擊潰戰”的實力去完成圍殲任務,顯然是準備不足。

其次,儘管蘇軍利用滑雪兵及騎兵突破了德軍防線,但各方面軍之間並無完整的協同計劃,或者說根本沒有圍殲德軍主力的能力,任由各部隊亂哄哄發起進攻或追擊。一旦遇到抵抗,其拙劣的步炮、步坦協同戰術,很難突破德軍堅固的陣地。

更主要的一點,雖說德軍狼狽逃竄,並丟棄了大量火炮等裝備,但兵員損失沒有想象中的特別巨大,僅損失了7萬多人,相比整個東線德軍300萬人的總量來說並未“傷筋動骨”,反而在撤退中給了蘇軍造成重大傷亡,雙方損失比約為1:4。

總之,在德國元首“不準撤退”的嚴令下,多少清醒一些的德軍開始“認真”防禦,而衝過來的蘇軍滑雪兵和騎兵,論單兵素質明顯與德軍相差甚遠,儘管他們依然勇敢地追擊、衝鋒,但只會丟下成片的屍體,眼睜睜地看著德軍突出包圍圈。

說白了,此時蘇軍尚未學會打仗,更不善於進攻,圍殲德軍主力根本就是“痴人說夢”。他們用堆積如山的屍體“在戰爭中學會戰爭”,依靠“人海戰術”拼耗對方實力,既是不可避免的殘酷現實,又是當時蘇聯人“保家衛國”的唯一方法。

大家認為呢?歡迎留言並一起討論。

參考文獻:

《第二次世界大戰》《蘇德戰爭》

歡迎搜尋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上一篇:【微旅遊】這裡是全村人的飲水中心,它的名字是你知道嗎?
下一篇:老小區舊改,高樓住戶贊同加裝電梯,但這事兒,你有什麼理由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