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該重視了,比晶片問題更嚴峻,支撐起美國半導體的竟多數是華人?

據統計資料顯示,小小的美國矽谷就約有25萬名華人半導體工程師,而美國晶片產業中的頂尖人才更是有一多半都是中國人。不僅如此,這數十年內,老美的四大院每年都堅持著從我國招聘10-15個院士的習慣。

中微半導體創始人尹志堯教授在一次採訪中透露:全球半導體材料專家的前六名幾乎都是華人,就連他自己也曾經在英特爾工作了近二十年,晶片工藝迭代的許多解決方案都是由中國科學家提出來的。

很顯然,美國半導體產業能有今天的高度,很大程度上是華人工程師撐起來的。

然而,令人痛心的是,我國的晶片產業卻相對落後,尤其是近幾年,還屢屢遭到老美的“卡脖子”。可見人才流失才是根本原因。

在我們決定自主造芯之時,將絕大部分注意力都放在了專項技術的突破上,比如晶片製造技術、光刻裝置研發技術、光刻膠等材料技術等等。這並沒有錯,而且我們也完全有理由相信,實現晶片的國產化只是時間問題。

但問題是,我們在現有裝置技術層面的追趕,最多隻能縮小與西方的差距,顯然不足以完成反超,更不可能在以後徹底避免“卡脖子”的窘境。

因此,培養人才、使用人才顯然要比晶片卡脖子問題更加嚴峻。

“人才”代表半導體產業的未來,晶片專項技術的突破,指向的是國內半導體產業的現在。

儘管近幾年我國半導體不斷打破著海外所壟斷的技術裝置,然而放眼國內整個半導體行業,依然存在著將近40萬的人才缺口。我國半導體晶片的相關人才更是隻有全球總數的4%左右,這與國內龐大的半導體消費市場相比,完全不匹配。

任正非此前就多次發出呼籲:要讓自己的雞,把蛋下到自己的窩裡。

尹志堯教授也表示:我們已經給海外做了很多嫁衣了,在國家需要的時候,應該回來做些貢獻了。

慶幸的是,人才培養、人才流失這些嚴峻的問題已經引起了我們的重視。

為了保證國產晶片產業持續性高速發展,在去年末,國內成立了南京積體電路大學,以保證對國內產業人才的輸送;在今年初,清華大學在百年校慶之際,宣佈增設一個積體電路學院,以助力國產晶片產業的崛起。

而在近日,電子科技大學也宣佈了一條重磅訊息,所申請的“積體電路產教融合創新平臺”專案已經得到了教育部的批准。這個新專案的主要任務,就是讓學生能夠把從書本上學到的東西融合到實際應用中去。

隨著國內半導體產業良性內需迴圈的逐漸形成,積極的市場氛圍和良好的環境,將為這些有著豐富實踐應用經驗的學生提供“起舞”的平臺。如此一來,既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半導體晶片人才的流失,又能讓國產人才的潛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

不過,這些改變並不能一蹴而就,人才的培養更是需要時間的積累。隨著國內產業環境的不斷最佳化,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所有的問題都將迎刃而解。

上一篇:618各價位機型推薦:不求最好只求合適!
下一篇:曝華為P50已確定釋出時間,Mate40:不用說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