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君無戲言”的投機心

在古代,幾乎人人都知道“君無戲言”的意思,認為國君說話不能有什麼戲謔的成分,要板上釘釘,要吐吐沫是個坑兒,以此取得人們的信任。其實,“君無戲言”背後隱藏了一種投機心理。

老百姓是無法和皇權對抗的,就是和一般的權力對抗都不行,只能做順民,要聽從權力的指揮。作為國君有著統領全國的權力,甚至能夠掌握生殺予奪大權,不僅滿朝文武要聽他的話,而且地方各級官員也都要聽他的話,全天下的老百姓更要聽他的話,不聽話就要被治罪。而能夠直接接觸君主的就是一些大臣,一些嬪妃和內侍,他們當然也知道“君無戲言”的意義,也就不敢亂說話了。

君主代表一個國家的尊嚴,不能等同於詼諧小人,要時時注意國體、國格。也就是說,君主要注意自己的形象,還要注意一言一行,不然只會喪失國格,讓國家蒙羞。那麼,君主說話就要經過深思熟慮,不能口無遮攔。於是,很多人見不到君主,即便見到了也不能有什麼隨便的話要說。當年和陳勝一起傭耕的窮哥們兒去找做了王的陳勝,卻被陳勝翻臉不認人,或許陳勝相信自己已經是君主了,也就要“君無戲言”了,或許害怕窮哥們兒說出當年的話,給自己丟人。劉邦做了皇帝之後,就不認很多當年的兄弟了。元曲《哨遍·高祖還鄉》寫的就是那個情景,雖然劉邦做了漢高祖,衣錦還鄉,但他在鄉親們眼裡仍然是那個遊手好閒的無賴。如果沒人阻攔,鄉親們去和漢高祖談話,會有一番怎樣精彩的對答呢?

一旦做了君主就不再是以前的人了,而成了風流人物,要遵守各種君主的禮儀,還要享受君主的待遇,而且還要深居簡出,不和一般官員以及老百姓見面了。如此一來,君主的話就不被傳出去了,要是傳出去也僅僅是君主以及君主的利益集團稽核之後,故意放出去的,當然就不是原汁原味的話了,甚至會編造君主的神話,編造君主的行為起居軼事,至於史書的記載就更是不能全信了。在權力的影響之下,很難有什麼真實的歷史存在,而那些關於君主的言行記錄,更是捕風捉影的說法,或者是符合了當時的主流意識形態的編造。劉邦做了皇帝之後,很多關於劉邦的傳說就在民間流傳開來,從他的母親在河邊暈倒懷孕,說是神龍交配所生,到後來的斬白蛇起義,無一不在突出劉邦的龍種特徵,也讓人們自愧弗如,要乖乖聽他的指揮了。

從出生就開始造神話,到成為皇帝之後接著編造神話,君主的權力可以說是無與倫比了。官員和老百姓都無從和君主討價還價,唯一可以轉圜的就是“君無戲言”了。除了國格、尊嚴之外,“君無戲言”的規則就是要把皇帝的話語規範在一定的言語範圍之內,不讓他亂說話,同時要讓他在頒佈政令的時候深思熟慮,還要和滿朝文武組成的智囊團一起討論,不能自己擅自決斷,以免帶來嚴重後果,而嚴重的後果一定是要君主一人承擔。雖然有的君主要轉移注意力,讓官員承擔罪責,也不惜要斬殺一兩名負責人,但責任還是要負擔一部分的。徽宗皇帝下“罪己詔”,崇禎皇帝下“罪己詔”,基本上都是做做樣子,卻於事無補。也就是說,“君無戲言”的規範讓皇帝決策的時候儘量聽取大臣的意見,不能獨斷專行,也就在客觀上強化了大臣們的權力,讓他們變得不可或缺,或許“君無戲言”的規矩有著潛在的民主的觀念,或者說大臣們用“君無戲言”的規矩綁架了皇帝,讓他真的變得謹言慎行起來,也真的要和滿朝文武商量對策了。

當然,也有的弄臣、嬪妃、內侍在私下場合故意逗皇帝說話,讓皇帝一不小心說漏了嘴,只要對自己有利就趕快叩頭,大呼“謝主隆恩!”前提仍然是“君無戲言”,即便皇帝開玩笑,也仍然會被臣子、嬪妃、內侍等當成真的,也就弄得皇帝很尷尬,只能認為自己說的是真的了。倘若皇帝說了“要是賞你一千兩白銀你能做什麼?”很快就有臣子大呼“謝主隆恩!”皇帝也就只能被“君無戲言”所綁架,賞給臣子一千兩白銀了。在《水滸傳》中就有這種投機思想,宋江等人要接受朝廷招安,卻苦於沒有機會見到皇帝,就讓燕青去見京城名妓李師師,在李師師處見到徽宗皇帝,然後討了赦免罪責的文書,還要徽宗皇帝統一招安的思想。徽宗皇帝在妓院,又喝了酒,簽訂的文書當然不算數,但皇帝的行為規範是“君無戲言”,豈能作假?徽宗同意招安,最終弄成一場悲劇。可見,“君無戲言”的投機思想不但對皇帝進行了道德綁架,而且還對皇帝勉強同意的事形成一種不好的影響。只是討點便宜,就拿出“君無戲言”來說事還行,要是大事還強調“君無戲言”,讓皇帝無法反悔————其實皇帝並沒有決心,甚至已經反悔了,但迫於輿論和道德壓力,只能同意,導致不良結果。

只要承認了“君無戲言”,就算是對自己卑微身份的一種認同,要遵守皇帝命令的同時,尋找一點可乘之機,佔點小便宜。

看來,“君無戲言”的規範確實存在著投機思想,除了限制君主言行,推行民主規範,就是佔小便宜的心理了。反正皇帝的財富和資源有的是,不佔白不佔……

上一篇:天文學家已經找到了研究另一個世界大氣層的完美系外行星
下一篇:既然吸菸有害健康,那麼為什麼還要賣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