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李景隆為什麼會被朱棣殺掉?他的死對朱棣造成了什麼樣的嚴重影響?

如果要為建文帝丟掉皇位找一個責任人的話,在齊泰、黃子澄、李景隆等幾個候選人中,李景隆是肯定撥得頭籌的。

作為“靖難之役”中建文帝一方的統帥,李景隆光榮的完成了坑死數十萬大軍的光榮任務,幫助朱棣完成了逆襲,成功的斷送了表弟朱允炆的江山,最後投降了表叔朱棣,有很大的內奸嫌疑。

一、李景隆的光榮歷史

李景隆的父親李文忠,是大明開國元勳,著名的猛將,又是朱元璋的親外甥,為大明建立了赫赫戰功。

明朝建立後,被封為曹國公,列功臣榜第三位,僅次於徐達和常遇春。

李文忠也是朱元璋時代少數得到善終的開國功臣,死後配享太廟,追封岐陽王,諡‘’武靖‘’,賜葬在南京鐘山。可以說,一個武將該得的東西,李文忠全得到了。

(李景隆)

作為李文忠的兒子,李景隆可謂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他和一般的二世祖不同,從小就喜讀兵書,講起軍事理論來頭頭是道,人又長得英俊瀟灑。

《明史》形容他“

讀書通典故,長身,眉目疏秀,顧盼偉然,每朝會,進止雍容甚都”。

朱元璋親自幫他將名字從“李九江”改成“李景隆”,可見對他的喜愛程度。

李文忠死後,李景隆襲父爵曹國公,在這一時期,李景隆表現出了很強的練兵才能。

他在練兵中十分注重陣法陣型及部隊的配合,將兵書中的戰陣在訓練中演練,訓練出來計程車兵“聞鼓則進,聞金則退,進退合一,蔚然有序”,讓朱元璋十分滿意,讓他掌管左軍都督府,並升任太子太傅。

從這一時期的表現來看,李景隆妥妥的一個名將坯子。他還善於與蕃人打交道,主持過大明邊境的茶馬互市,用大明的出產換來戰馬,訓練騎兵,一時聲名鵲起。

人人都奉承李景隆,只有朱棣對李景隆的評價不高,認為“李九江,紈綺少年耳”。

如果這真是朱棣在當時的評價,那朱棣的識人之明也真的可怕,因為後來的事實證明,李景隆真的就是個中看不中用的“紈綺少年耳”。

(這是斷送江山的建議)

朱允炆登基後,在兩個書呆子齊泰、黃子澄的強烈建議下,對那些藩王叔叔們舉起了“削藩”的大刀。

在對第一個倒黴鬼周王朱橚的削藩中,就是由深得信任的李景隆擔任行動指揮的。李景隆以備邊為名前往開封,包圍周王府,將周王全家押回南京,廢為庶人,非常好的完成了任務。

在這次行動中,李景隆聲東擊西,以“備邊”為名,麻痺了周王,到達開封后,行動迅速,“猝圍王宮,執橚”,體現了很高的鬥爭水平。

所以,李景隆還是有水平的,不是有些人說的那樣,是隻會紙上談兵的二世祖。

二、靖難戰役中李景隆的表現

在建文帝接連削去齊王、代王、湘王等藩王后,燕王朱棣再也坐不住了。朱棣的性格就不是一個等死的人,建文元年七月,朱棣打著“清君側”的名義,在北京起兵,拉開了“靖難之役”的大幕。

此時的大明朝,那些開國功臣經過朱元璋幾十年如一日的清除,幾乎全部凋零光了。

而做門將門之子、皇帝的表兄的李景隆,當仁不讓的挑起了帶兵平叛的重擔。

建文帝從始至終都是信任這個表兄的。也許從小時侯起,李景隆就是朱允炆的偶像。

所以在老將耿炳文失利後,朱允炆毫不猶豫的任命李景隆為大將軍。

把兵權給李景隆:“

將兵五十萬北伐,賜通天犀帶,帝親為推輪,錢之江滸,令一切便宜行事”。

建文帝不但將五十萬大軍交給李景隆,還親自為他推車,送他犀帶,讓他便宜行事,這份信任是非常少見的。這也看出,建文是將舉國之兵全交給了李景隆,將大明國運和自己的命運完全押在了李景隆的身上。

李景隆本來有機會一戰成功,完成名將的飛躍的。建文帝的南軍,一開始在戰爭中是佔據上風的。

其中的原因也很簡單,畢竟南軍佔據道德和倫理的高地,是出師有名的平叛,朱棣的北軍是犯上做亂,是造反;南軍集中了整個大明的力量,不是朱棣區區北京一個地方能夠相比的。

所以李景隆很快就兵臨北京城下,而此時的朱棣正在率軍攻打大寧,並不在北京城中,北京城只留下兒子朱高熾防守。

這是李景隆拿下北京的千載難逢的好機會,事實上,在南軍的強大攻勢下,北京幾個城門都已攻破,正當大將瞿能準備衝進北京城時,李景隆居然停止了進攻,理由是“候大軍同進”。

李景隆的這個舉動,被解釋為“忌賢嫉能”,我看未必完全是這個原因。

他是大軍主帥,拿下北京,功勞全是他的,他嫉什麼賢妒什麼能呢?不管由誰先衝進北京,都是他李景隆的勝利,李景隆總不可能親自第一個衝進城吧?一定還有另外的原因的,我會在後面分析。

不過李景隆的嫉妒心還是有的,對於另一個名將盛庸在東昌取得的勝利,李景隆心中十分不平衡,在建文帝面前“

忌庸等功,讒間之”

,說明他是個氣度狹隘的人,是不可能有大成就的。

北京城下,李景隆錯失了良機,導致功敗垂成。朱棣回師後,在北京城外的鄭村壩大破李景隆的南軍,北京城裡的燕軍也乘機夾攻,李景隆大敗,棄軍逃至德州。

(建文帝)

遭遇這種莫明其妙的大敗,建文帝不但不怪罪李景隆,反而認為是李景隆的許可權不夠,又將武定侯郭英、安陸侯吳傑所部全部交給李景隆指揮,讓他手下的軍隊達到六十萬之眾,在白溝河與朱棣決戰。

結果不用說,李景隆又是大敗,建文的幾十萬大軍又被他斷送了。

李景隆無能誤國,激起了朝中許多人的反對。黃子澄就說他“出師觀望,懷二心”,練子寧在朝堂大哭道“壞陛下事者,此賊也,請誅之!”

神奇的是,朱允炆卻始終不治李景隆的罪,還對他抱有天真的幻想,將南京的城防全部交給李景隆,這種盲目的信任,也不知道是搭錯了哪根筋。(反正後人看來就是腦袋短路了)

(投降)

靖難之役後期,朱棣兵臨南京城下,城中尚有二十萬兵士,糧草充足,南京城牆又是沈萬三出資修建的,城高壘深,很難攻克。

當時全國各地勤王的兵馬也在不斷湧向南京,形勢並非不可逆轉。燕軍孤軍深入,糧草不繼,也無必勝之道。但李景隆迫不及待的開啟南京城門,放燕軍入城,結果建文帝自焚身亡,江山易主。

三、李景隆行為分析

李景隆投降後,

被朱棣列為第一功臣,封為左柱國,太子太師,光祿大夫,仍襲曹國公之爵

,甚至超過了朱棣手下第一大將朱能,其中原因頗值玩味。

按常理來說,朱棣沒有這樣做的理由,李景隆是敵方統帥,就算投降有功,也不可能超過為他出生入死的親信大將。那麼李景隆還有什麼其他功勞嗎?

我認為李景隆就是朱棣的內奸,否則這一切都無法解釋。當時的內奸並不只有李景隆一個,駙馬王寧、徐達的兒子徐增壽都是內奸。只是李景隆當內奸的危害最大,直接將江山送給了朱棣。

(南京失守)

靖難之役中,建文帝先是啟用老將耿炳文,但耿炳文擅長防守,不擅進攻,不是朱棣的對手,建文帝這才啟用與自己關係最親密的李景隆。

李景隆在靖難中的表現,破綻百出。如果不是能力問題,那就一定是立場問題。

建文帝這邊,並不是沒有良將,平安、盛庸、瞿能都是大將之才,可是在李景隆的亂指揮和打壓之下,根本無法施展,數十萬大軍就這樣灰飛煙滅,導致雙方力量對比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神奇的是建文帝那句“勿傷吾叔”,讓朱棣開了掛,作戰更是英勇無比)

朱棣在戰後總結了南軍失敗的五個原因:

軍紀不嚴,將士不同心;對北方環境不適應,後勤保障不足;貪功求勝,貿然輕進;剛愎自用,不聽忠言;嫉賢妒能,任用小人。

這五個原因,都是李景隆的責任。最搞笑的是,李景隆一遇到形勢不妙,馬上丟下大軍逃跑,絲毫不管大軍的死活。主帥逃了,部隊當然群龍無首,一潰千里。這就是為什麼朱棣總能以少勝多的原因。

(李景隆:努力成為李跑跑)

建文帝為什麼這麼盲目的信任李景隆,目前還沒有準確的說法。(很神奇,建文帝的這種盲目信任)

有人說是建文心軟,他連朱棣都捨不得殺掉,要求不能讓自己背上殺叔叔的罪名,是個不折不扣的糊塗蛋。正是建文帝的識人不明,重用李景隆,最終造成了無法挽回的後果。

朱棣當上皇帝后,李景隆因為“默相事機之功”成為第一功臣,這個“默相事機”是什麼意思呢?按照現在普遍的解讀,就是李景隆一直在尋找時機,暗中幫朱棣的忙!

這真有意思。建文的統帥,居然是個間諜。那些不停的失敗和最後投降,都是“默相事機”的結果,怪不得朱棣能在實力和道義都不佔優的情況下,三年內鹹魚翻身,實現逆襲了。

我們從後來李景隆的表現,也可以倒推一下。如果他不是內奸,朱棣當皇帝后,做為敗軍之將,應該是要夾著尾巴做人的。

但李景隆居然

“居功自傲”,‘’包藏禍心,蓄養亡命,謀為不軌

‘’,又強佔百姓的土地,蓄養數百奴僕,表現得十分猖獗。

這證明李景隆自恃有功,有恃無恐。他能恃什麼功?不就是配合朱棣,斷送了朱允炆的幾十萬大軍和江山嗎?

(朱棣與姚廣孝)

朱棣並不是什麼仁慈的主,按說臣子包藏禍心,蓄養亡命,謀為不軌,就算有十個腦袋也得砍了。

但是朱棣始終沒有殺李景隆,只褫奪爵位,抄沒家產,將李景隆軟禁起來。當時建文帝手下投降朱棣的舊臣很多都被朱棣殺掉,朱棣的同母弟弟周王朱橚親自在朱棣面前告發李景隆,要求哥哥嚴懲,朱棣也沒捨得殺他,這一定是朱棣之前與李景隆達成了某種交易,所以朱棣才對李景隆網開一面,多有包容。

李景隆雖然出賣了建文帝,但也沒有得到什麼好報。他被朱棣軟禁在家,雖然活到了永樂末期,但也與囚犯無異,過著沒有自由的行屍走肉的日子。

背叛者沒有好下場,這是歷史的規律,李景隆也跑不出這個規律。

參考文獻: 《明史-李景隆傳》、《明史紀事本末》

上一篇:【提醒】蘇e車主注意!你的停車位服務費可能是你的房子的
下一篇:蘇代為什麼會被稱為平庸之輩?蘇代為什麼能被稱為聰明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