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清朝皇子的爵位到底是什麼樣的為什麼清朝的皇子都是以爵位為榮的呢

與明代不同,清代皇子地位確實有差別,在此先拿明代皇族爵位做個對比。明代皇族的爵位比較簡單,皇族爵位一共八個等級,分別是:

親王

郡王

鎮國將軍

輔國將軍

奉國將軍

鎮國中尉

輔國中尉

奉國中尉

這八個級別全部都可以世襲,都是由嫡長子襲爵,其他諸子降一級封爵。例如諸皇子除了嫡長子被立為太子以外,其他皇子都被封為親王,明代親王稱“某國國王”,例如朱元璋的第四子朱棣最初就是被封為燕國國王。

親王的嫡長子被立為世子襲親王爵,其他諸子封郡王,明代郡王叫“某地郡王”,例如朱元璋第六子朱楨封楚王。在第一任楚王朱楨去世後,他的嫡長子朱孟烷襲楚王爵,其他諸子封郡王。

第一子朱孟熜,封巴陵郡王,十七歲去世

第二子朱孟炯,封永安郡王,朱孟熜死後,朱孟炯是庶長子

第三子朱孟烷,承襲楚國國王爵位,朱孟烷是嫡長子

第四子朱孟焯,封壽昌郡王

第五子朱孟煒,封崇陽郡王

第六子朱孟爚,封通山郡王

第七子朱孟燦,封通城郡王

第八子朱孟炤,封景陵郡王

第九子朱孟爟,封岳陽郡王

第十子朱孟炬,封江夏郡王

至於郡王爵位也是由郡王長子承襲,其他諸子降封為鎮國將軍,剩下的幾個爵位以此類推,直至奉國中尉的兒子全部都承襲奉國中尉爵位,不再降封。

透過明朝的皇族爵位制度可以看出,只要是皇族子孫都是有爵位的,皇子更是100%封王,而且是封親王,不用爭也不用搶,大家都有份。並且更重要的是明代各個級別的爵位都是可以由長子輩輩相傳的,而其他兒子則降一級封爵,待遇也不差。

雖然後來由於老朱家人丁實在是太多了,王爵都快不值錢了,明政府才對郡王爵位的分封做了限制,但皇帝的兒子仍然都是親王。

然而到了清代,清朝皇族的爵位制度就完全不同了,清代皇子並非都能封親王,如果不努力,甚至連個貝子都撈不著。

清朝皇族起源於遼東塞外,在創業之初時後金禮制並不健全,後金皇族只有貝勒一個爵位,在最初的時候只有努爾哈赤的次子代善、五子莽古爾泰、八子皇太極,以及努爾哈赤的侄子阿敏這四人被封為貝勒,因此這四人被稱之為“清初四大貝勒”。而努爾哈赤的其他皇子在努爾哈赤生前都沒有正式封號(太子褚英除外)。

皇太極繼位之後廢汗號而稱帝,改國號為“大清”,為此皇太極開始制定一套較為完整的皇族爵位制度,設立十二級皇族爵位,分別是:

和碩親王

多羅郡王

多羅貝勒

固山貝子

奉恩鎮國公

奉恩輔國公

不入八分鎮國公

不入八分輔國公(以上爵位都是超品)

鎮國將軍,相當於一品武官

輔國將軍,相當於二品武官

奉國將軍,相當於三品武官

奉恩將軍,相當於四品武官

在這十二等爵位中,親王、郡王、貝勒、貝子是皇子爵位。除了早夭、謀逆以外,基本每個皇子都會有爵位,但級別就不一樣了,混得好的可以得親王、郡王,混得差點只有貝勒、貝子,所以不是每個皇子都能封王爵,這是清朝爵位制度與明代最大的不同。

在清代凡是有爵位的皇子最低就是貝子,但也有例外,也有些皇子生前只獲封了鎮國公、鎮國將軍一類的爵位。

清朝的封爵標準共有四等,有功封、恩封、襲封、考封四種。在清朝初年,爵位全部都是功封,非軍功在身不得封王。

以清太祖努爾哈赤為例,努爾哈赤共有16子,除了第八子皇太極克繼大統之外,其餘諸子中封親王者只有4人,分別是:

次子代善,封和碩禮親王

十二子阿濟格,封和碩英親王

十四子多爾袞,封和碩睿親王

十五子多鐸,封和碩豫親王

努爾哈赤諸子在生前封親王者就這4人,另外第七子阿巴泰生前是多羅饒餘郡王,死後被追封為親王。

除了上述這六人以外(包含皇太極),努爾哈赤其他的兒子爵位都不是很高,爵位最低的只是一個鎮國將軍,而其最小的兒子費揚果還沒被封爵就因獲罪被皇太極賜死。所以從清初的局勢來看,想獲得王爵還是有很大困難的,軍功必須是要有的,而且是大軍功。

清兵入關之後,自順治朝開始,所有的親王和郡王都是恩封,例如在康熙繼位後,康熙皇帝對他的幾個兄弟都不錯,除了早夭的幾個兄弟以外,康熙成年的三個兄弟:福全、常寧、隆禧全部獲封親王。

這裡面康熙的五弟常寧不太招康熙喜歡,但也是被封為恭親王。而與康熙感情不錯的二哥福全,除了被封裕親王以外,其親王爵位還被准許襲封三代。

清代皇族爵位與明代的第二個不同,就是清代皇族爵位一般是不準世襲的,下一代在襲爵的時候必須要降封一級才可以。例如親王爵位每傳一代都要降一級,第一代是親王,第二代就是郡王,第三代則是貝勒,然後貝子、鎮國公、輔國公,一直降到鎮國將軍為止。

所以說福全的親王爵被准許襲封三代是很高的待遇的了,要知道他的五弟常寧,由於不討康熙喜歡,在常寧死後他的兒子連個郡王都沒當成,直接降封到貝勒!相比之下,福全的待遇很不錯了。

不過直到雍正朝時期,清代的爵位制度仍舊不太規範,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乾隆朝。

清初爵位制度混亂,除了制度上的不完善以外,皇族之間的傾軋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滿人和漢人不同,大清皇位不搞什麼嫡長子繼承製,皇位的繼承人一般都是“選賢”。

但是由於清初的前幾個皇帝在臨終都沒有指定繼任人,導致清初經常爆發激烈的皇族內鬥,為此很多人連命都不保,爵位自然也是飄忽不定。像是睿親王多爾袞,生前都當上皇父攝政王了,死後更是被追贈為皇帝,但最終還是抄家鞭屍。

(和碩睿親王多爾袞)

在清朝中前期,除了康熙以外,皇太極、順治、雍正的繼位都是血雨腥風。雍正上臺之後決定改變這一狀況,他大肆剷除異己,制定秘密立儲制度,保證權利能夠平穩的過度到下一代。

經過雍正的鋪墊,到乾隆繼位時他的皇位已經非常鞏固了。為了收攬人心,乾隆開始對清初的許多歷史事件進行梳理和平反。而對於清朝的爵位制度,乾隆也進行了完善。

為了緬懷為明清戰爭時為清廷立下汗馬功勞的幾個王爺,乾隆欽定了清初八個世襲王爵,分別是:

和碩禮親王:代善

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

和碩睿親王:多爾袞

和碩豫親王:多鐸

和碩肅親王:豪格

和碩莊親王:碩塞

多羅克勤郡王:嶽託

多羅順承郡王:勒克德渾

上述這八個親王、郡王因為軍功卓著,所以他們的爵位可以世襲罔替,民間俗稱“鐵帽子王”。

(軍功鐵帽子王代善)

除了這八個軍功王爺外,乾隆又批註他的叔叔,康熙十三子和碩怡親王胤祥的爵位可以世襲罔替,胤祥也成為清代首個恩封鐵帽子王。至此到乾隆時期,清代共有9位鐵帽子王。

(恩封鐵帽子王胤祥)

到清朝滅亡前夕,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共有12位,除了乾隆時期定下的9個王爺外,其他三個都是清末慈禧封的,分別是:

和碩恭親王:奕訢,道光帝六子

和碩醇親王:奕譞,道光帝七子

和碩慶親王:奕劻,乾隆帝十七子永璘嫡孫

享有鐵帽子王待遇的這個12位親王郡王,是清代地位最高的12支皇族了。

上一篇:十句話告訴你,什麼才是真正的愛情
下一篇:少女時代的女性是最幸福的,這個時期,可以大膽去闖,放肆去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