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項羽為何不能忍辱負重渡過江東?因為他的一句話,讓他成為了霸主!

宋朝著名詞人、文學家李清照曾經寫過這樣一句詩:“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意思是:直到今天了,我都還覺得遺憾,為什麼當年的項羽並不能忍辱負重渡過江東,然後東山再起,再做一回英雄呢?

項羽是秦朝末年的一位英雄,他出生於公元前232年,親眼目睹了秦國毀掉他的母國楚國的過程,因此從小就對秦國懷有深仇大恨。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巡遊會稽,從項羽的身邊經過,22歲的項羽遠遠地看著秦始皇就說:“彼可取而代之!”果然,過了一年之後,項羽開始起兵反秦。

項羽用兵是典型的“兵形勢”一派,以勇力和果敢著稱,講究的是一往無前的氣魄和有我無敵的精神。他打仗,最大的特點就是“不要命”。公元前207年,項羽殺死畏懼秦軍的宋義,親自帶領軍隊前往鉅鹿解救被秦國圍困的趙軍。當時秦朝雖然大亂,但是大秦的軍隊仍然兇威赫赫,其他五國都遠遠地看著趙國被打而不敢救援。

項羽見狀大怒,命令自己的部隊準備三天的糧食,渡過漳水,然後將渡河用的船也鑿沉,向秦軍發動進攻。項羽的部下一看,糧食也沒有多的了,船也沒了,要是打不贏 秦軍,只怕最後就得落個被秦軍坑殺的後果了。於是跟著項羽9次向秦軍發起衝鋒,並且9次打敗秦軍的虎狼之師,一舉在鉅鹿之戰當中揚名天下。

後來項羽又一路過關斬將,凡是阻擋他的,沒有不被打敗的;凡是抗擊他的,沒有不被毀滅的,彷彿是上天在支援他一般。

哪怕是建立漢朝的好高祖劉邦,遇上項羽也是每戰必敗。比如公元前205年,彭城之戰的時候,劉邦趁項羽在山東鎮壓齊國叛亂,然後帶兵56萬直接端掉了項羽的老巢——彭城。這時候項羽的主要兵力還在山東到處屠殺反對他的人,項羽無法抽出大量的兵力與劉邦會戰。於是項羽親自帶著3萬精銳騎兵救援彭城。

3比56,要是我們正常一點兒的軍事家,絕對會是先斬掉劉邦的外圍小部隊,然後對劉邦的分支部隊進行偷襲,利用騎兵機動性一點兒一點兒的蠶食劉邦的大軍,然後在一舉發決戰。但是這樣的話,時間就得很長了,項羽可不想等,他帶著3萬騎兵連夜返回彭城,直接對劉邦的56萬大軍發動了衝鋒——最終把劉邦打得只剩下幾個人而逃跑。

如果我們總結一下項羽在垓下之戰之前的人生,那麼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項羽的人生沒有失敗兩個字!”所以項羽計程車兵跟著項羽打仗也感覺到了一股英雄氣概的鼓舞。

然而,由於劉邦有蕭何掌管後勤,韓信指揮軍隊,張良出謀劃策,到了公元前202年的時候,項羽和劉邦的實力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劉邦比他強了。

在項羽看來,垓下之戰的失敗,不僅僅是一次戰爭的失敗,而且是他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氣運的失敗!曾經的他哪怕是再不利的額情況也能夠攻必克戰必勝,哪怕是劉邦帶著56萬大軍據守城池他也能夠,他也能夠一舉打得劉邦丟盔卸甲。而垓下之戰當中,他帶了10萬大軍,最終卻兵敗——這難道不是天要亡他嗎?所以當烏江亭長勸項羽回江東要東山再起的時候,他這樣說到:

“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

其實不僅僅是在這時候,很久之前項羽就發現了不對勁,並且對戰爭產生了厭倦,希望早日結束戰爭。彭城之戰後,劉邦據城而守,與項羽打起了持久戰。項羽心中煩躁,就直接向劉邦喊話到:

“天下匈匈數歲者,徒以吾兩人耳,原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

大家都看到了他這句話後面的可笑——劉邦傻了才跟你這個武功天下第一的猛將單挑呢!但是卻沒有注意他前面那句話的深意——“天下匈匈數歲者,徒以吾兩人耳”。意思是天下之所以戰亂不休,就是因為有咱們兩個的存在啊!

其實在這個時候項羽就產生了厭戰意識,他希望結束這場災難,他希望結束這無休無止的廝殺。烏江自刎,又何嘗不是以另一種方式來實現項羽的這一願望呢?

上一篇:曹操的兒子曹植的孫子曹植的孫子曹丕的孫子曹丕真的是被氣死的嗎?
下一篇:曹操麾下的五子良將中,為何只有于禁的名聲最好?他都做了哪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