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唐玄奘的西行路上遇到了一個神秘的女子,為何她的身份卻是佛教的?

眾所周知,佛教的發源地在印度,後來向東邊傳播發揚來到了中國。中國盛行佛教以後很快便把它本土化了,所以大家所看到的印度佛教和中國佛教有很大的不同。

唐朝時期,唐玄奘13歲出家,629年從長安西遊,歷盡千辛萬苦,到達印度,645年回到長安,帶回經書657部,十年間與弟子共譯出75部1335卷。

還著有《大唐西域記》十二卷,記述他西遊親身經歷的110個國家及傳聞的28個國家的山川、地邑、物產、習俗等。他是中國著名古典小說《西遊記》中心人物唐僧的原型。

不過,雖然佛教是從印度傳播到中國來的,但是現在因為印度的印度教成功復興,導致佛教的信徒大大較少,遠不如從前。

我們今天要講的內容就是關於印度教中一種名叫“苦行僧”的信徒。

何為苦行僧?

印度教在最初形成的那段時期,有些人在自我修行的過程中開闢了一些新的修行理念與方式,而“苦修”就是當時最為盛行的修煉方式。

他們認為要實踐自己的信念或者信仰,就必須接受磨難、自我節制、拒絕物質與肉體的誘惑、忍受惡劣環境的壓迫。

所以在那個時期你可以經常看到有人用“折磨”(對我們普通人來說是折磨,但是對苦行僧來說這是修行)自己的方式在修煉。當一位蓬頭垢面、衣衫襤褸、骨瘦如柴的人從你面前經過,也許他就是一位修煉多天的苦行僧。

如果拋開苦行僧的修煉方式是否合理來講,他們的精神與毅力是非常值得尊敬的。

苦行僧的這一種修行方式在印度教的眼中是一條進入天堂的捷徑。印度教認為,每一個人需要經歷很多次輪迴與人生,體會人所有的痛苦,最後才能進入天堂享受神的照拂。

而苦行僧的修行方式就等於在一次人生中就把所有輪迴需要經歷的痛苦體驗完了,於是便可以一次輪迴就上天堂。所以苦行僧被印度教認為是一種捷徑。

發展到現在苦行僧大約已經有400萬到500萬人左右。

當然,不只是印度教中有苦行僧,佛教之中也有。不過與印度教的苦行僧不同的是,佛教的苦行是相對的。

貪圖享樂是人的本性,如果能一直到老都待在舒適區,相信沒幾個人會願意讓自己變得辛苦吧。而佛教的苦行就是相對這個而言的,他們捨棄時間貪慾,精進辦道,修行無我的”正道苦行。而印度教的苦行在佛教眼中被稱為“外道苦行”。

令人羨慕的人生

在上個世紀的印度有一位叫做阿馬爾·可傑的男子。他的家境雖然算不上富庶,但供他的衣食住行還是沒有什麼壓力的。

所以,他的父母便起了讓他去學校裡受教育的心思,想著先讓孩子學學看,要是學習好、有效果就讓他繼續讀下去,要是沒有什麼作用的話就到家裡幫忙賺錢。

接著,阿馬爾·可傑就開始了他漫長的學習之路。

在學校中的阿馬爾·可傑一直很用功的讀書學習,他對課本上的知識都非常感興趣。當別的孩子都在玩耍打鬧的時候,他經常一個人抱著一本書在房間裡默默閱讀。

我們有句古話“書中自有黃金屋”用來比喻書中的知識所蘊含的價值,也許阿馬爾·可傑就是發現了這些知識的價值,所以才會對看書這麼痴迷。

都說興趣是一個人最好的老師,這句話真的是一點也沒有錯。

阿馬爾·可傑最後憑藉著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印度最好的大學,這是我們所看到的結果。然後我們再去看他考上大學的過程:每天的上課認真聽講,課後看書學習。

十年如一日地將這個行為“堅持”下去,最後就有了我們看到的結果。可是當別人問他:“請問阿馬爾·可傑同學,你是如何做到堅持這麼多年,每天都努力學習的呢?”

阿馬爾·可傑有點詫異地說:“我沒有堅持啊,我只是覺得學習很有趣。”

這就和我們每天需要吃飯一樣,當阿馬爾·可傑把學習變成了一件日常的事情,他每天就會很自然地去做,並不會有這種想法:我今天要學習,我今天要學習。以此來督促自己去學習。

我們很多人不願意、不喜歡學習也是同樣的道理,因為我們沒有從學習中獲得樂趣。你看短影片、遊戲這些東西馬上就能夠給你帶來短期快樂,但它從長期來看是沒有任何收益的。所以我們就需要對自己的行為自控。

阿馬爾·可傑在畢業以後進了一家非常不錯的大公司,幾年後便成為了高管。接著沒多久便與一位年輕美貌的女子結婚。在外人眼裡,阿馬爾·可傑是一個非常成功的人,他擁有著高額的收入、幸福的家庭,他已經在人生巔峰了。

從社會普遍的價值觀來看,這麼說確實沒有問題。但是從阿馬爾·可傑的主觀角度來看,問題可就有點大了。

特殊的苦行僧

當阿馬爾·可傑的人生越來越“成功”的時候,他的內心反而覺得越來越空虛。世人常幻想的慾望他都有了,他不知道自己的內心究竟需要什麼。這種情況持續了一段時間後,阿馬爾·可傑決定去尋找自己內心中真正想要的東西。

接著他把工作辭了,向妻兒告別,從此踏上了印度教的苦修之路。

他前往各種環境險惡的地方磨鍊自己的肉身與內心,在痛苦之中找尋思想的寧靜。儘管心中偶爾還是會泛起對家庭的不捨,可是他修行的念頭更加堅決。

幾年後,經歷過各種磨練的阿馬爾·可傑認為自己依舊沒有成功地完成苦修,他決定做一些與別人不一樣的苦修。他要將自己的右臂高舉不放,以此來宣誓自己新一輪的苦修。

儘管在最初的時候,阿馬爾·可傑在生活上遭遇了很多的不便,這是之前苦修所不能帶來的另一種體驗,但是他並沒有放棄,反而是更加堅定了自己的內心。後來,阿馬爾·可傑的名聲在印度越來越響,身後也多了一些印度教苦行僧的追隨者。

最後讓所有人,包括他自己都沒有想到的是,他這右臂一舉便是47年。一開始是因為內心的信仰,但最後是因為右手臂幾乎壞死,想放也放不下來了。

不管怎麼說,對於他們的行為我們可以不理解,但必須保持尊重。

小結:

有些人看到,阿馬爾·可傑放棄了自己的事業,甚至還損失了一條右臂,可能心中會感到非常惋惜。不過這也是別人自己的選擇嘛,作為旁觀者,我們就不過多評價了。信仰這東西也不太好展開來講,涉及到的知識估計都要從中世紀的宗教開始講。

有些人認為,一個人必須要有信仰,有信仰的人內心的會充滿力量。也有人認為,我不需要什麼信仰,我不信天不信地,就信我自己,“我命由我,不由天”。

但其實不管是有信仰還是沒信仰,只要我們的內心充滿著力量,能夠帶著自信面對這個世界,就足夠了!

上一篇:清朝最美格格、最美冬皇,清朝最美的兩個人,一個是溥倫,一個是他
下一篇:爸媽給俺全款買房,和男友訂婚後爸媽住進婚房,男友卻跟我鬧分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