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北周太武帝拓跋燾為什麼要滅佛?拓跋燾滅佛的真正原因是什麼樣的?

眾所周知,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發起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滅佛行動,在這場滅佛行動中,大量的寺廟被焚燬,僧眾被屠殺。雖說此次滅佛行動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北魏的國力,但是這場滅佛運動歸根結底還是由於拓跋燾個人的主觀意願,是他在盛怒之下的衝動行為。由於沒有形成完整的政令,因此在拓跋燾死後不久,他的滅佛政策便即告停止,佛教繼續在中國大地上發展起來。

後來北魏分裂成為東魏和西魏,而其中的西魏後來又被北周所取代,就在北周也出現了一位主張滅佛的皇帝,他就是北周武帝宇文邕。

北周武帝滅佛

與北魏太武帝拓跋燾類似,宇文邕滅佛也並非他一直以來堅持的政策,其同樣是受到了其他人的影響,而這個人就是衛元篙。

據《周書》記載,衛元篙是當時北周的大臣,受到武帝的信任,在他年幼時曾經出家為僧,有過一段做和尚的經歷,只不過後來由於種種原因他最終還是還俗了,並且成為了一名國家的大臣。從北周武帝任用衛元篙這件事我們也不難看出,起初武帝對於佛教並沒有排斥。

而反倒是曾經皈依過佛教的衛元篙在做官後產生了想要改革佛教的想法。於是他上書武帝,稱:“唐、虞無佛圖國安;齊、梁有寺舍而祚失者,未合道也”,其大意為不信佛的唐虞出現了盛世,而篤信佛教的齊國和梁國反倒滅亡了。因此他建議,國家應該“省寺減僧”,即削減寺廟數量,並且減少出家的人數,並且將佛教嚴格遵守的清規戒律一律廢除,規定僧人同樣可以結婚生子,並且同樣需要繳納賦稅和服勞役。武帝聽後深以為然,於是採納了他的建議,決心改革佛教。

其實從本質上看這次衛元篙提出的建議的根本目的也是在加強皇權,提升國家實力。據學者推算,在北周,僧眾的人數佔到了全國總人口的四分之一左右,這些人不用納糧不用服勞役,如此一來就造成了國家整體實力的大幅度下滑,而就在周武帝苦苦找不到解決方法的時候,衛元篙及時的提出了這項建議,讓所有僧眾都要納稅,此後周武帝可以“求兵於僧眾之間,取地於塔廟之下”,由此國家經濟發展遲緩的問題得到了極大的緩解。

當然了,和北魏太武帝拓跋燾不同,北周武帝的滅佛舉動並非是心血來潮,而是經過了深思熟慮之後的結果。結合當時的情況來看,滅佛除了能夠解決當時的經濟問題之外,還有著其他的原因。

其一便是為了和政敵劃清界限。

當時北周雖然也有外敵,但是那些不過都是手足之疾,真正的大患正在北周的朝廷內部,即當時的權臣宇文護。宇文護手握軍政大權,處處都壓制著周武帝,而恰好宇文護個人十分篤信佛教,在他主政期間曾經大興土木擴建寺廟,而此時北周武帝滅佛,正好可以和自己的政敵劃清界限,以此來表明自己的態度。

同時為了給滅佛運動製造聲勢,北周武帝還組織了一次佛教、道教、儒教中國三大教派參加的辯論大會。據《資治通鑑》記載,其辯論的議題便是這三大教派在中國的先後順序。在開場之前,北周武帝曾經公開表示支援儒教,然而出乎所有人預料的是,在前期的辯論中儒教居然敗北了,而佛教排名第二,道教則排名第一。

但一心想要打壓佛教的北周武帝最終透過延長辯論大會時間等方法,直到佛教的代表在唇槍舌戰中敗下陣來為止,最終周武帝得到了他想要的結果,即儒教為先,道教次之,佛教最後。

即便是做了這些準備北周武帝還是沒有在第一時間展開行動,而是直到建德三年(公元575年)才動手。這一年魏武帝召集佛、道兩派進行辯論,在辯論大會上武帝親自站出來稱佛法“不淨”,一心維護佛教的智炫當場反駁,並且稱道教更為“不淨”,這場佛道之間的爭論就成了周武帝滅佛的最直接導火索。

就在兩人辯論後的第二天,周武帝下旨:“初斷佛、道二教,經像悉毀,罷沙門、道士,並令還民,並禁諸淫祀,禮典所不載者,盡除之”,“三寶福財,散給臣下,寺觀塔廟,賜給王公”。自此北周的滅佛運動轟轟烈烈的展開了。

然而與之前不同的是,這一次滅佛行動中沒有了殺戮,更多的是有秩序成體系的行動。在這樣的全方位打擊下道教和佛教被分化瓦解,實力受到了極大的削弱,以至於在很長的時間裡都沒能恢復往日的榮光。

參考文獻:

【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鑑》

《周書》

上一篇:盛趣遊戲《love live!學園偶像季》今日開測 學園歌曲 風
下一篇:《守望先鋒》推出追月神典藏皮,畫師是親媽,打火炮手也是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