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越地|“大端”和“竟成”——民主革命的地下堡壘(上)

△ 秋瑾在大通學堂前

△ 現大通學堂

反清、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志士、光復會主要成員徐錫麟、秋瑾,利用在紹興城內古貢院和萬安橋的“大通學堂”和“明道女校”為掩護進行革命活動。他們在這裡曾經培養過不少革命幹部和策劃過革命活動,無異是舊民主革命時期的二所地下堡壘,這是眾所周知的史實。

除上述之外,在離城三十餘華里,水網地帶的孫端,秋瑾和徐錫麟也創辦過大端女學堂和竟成小學堂,這是又一處搞革命活動的地下堡坐,可是現在知道的人卻不很多了。

△ 孫德卿

一九〇六年,徐錫麟和秋瑾聯袂來到孫端,在孫德卿的贊助下,經商議決定在這曹娥江出海口的幽僻農村集鎮,建立一個更為隱蔽的革命據點。

孫德卿是孫端的亞富,曾東遊日本,參加光復會和同盟會,他與光復會的幾個領袖人物過從甚密,且常出資為光復會充作活動經費。平時在鄉仗義疏財,賑濟貧困,熱心地方公益,頗為當地群眾所信任。孫德卿之所以把這兩所學堂設在自已的家門口,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竟成小學校設於孫氏宗祠裡,祠在鎮的東北隅,離居民住宅稠密處約三、四百米,它的北面約一里多路處就是紹、虞兩縣分界的曹娥江。這裡屋宇寬敞,地處僻靜,適於辦學,尤利於革命活動。徐錫麟取“有志者事竟成”之意,親題“竟成小學校”數字為校名。該校開設國文、數學、圖畫、體操等課,體操課以教練“兵式”體操為主,當時民間稱“洋操”,頗吸引一批鄉人,尤其是小孩前來圍觀甚多。

△ 徐錫麟

大端女學堂設在孫德卿的家裡,原來孫氏家在廟漊底,人們叫“文記臺門”,這所住宅三面臨水,只東面有陸路通前桑盆。大端女學堂的教室設在文記臺門正院第五進後“落腳屋”西北。這裡有一東西長約十米、南北寬約四米的一方石池,池水清瑩見底。池西面有三間朝東平屋,這就是當年女學的講堂,而屋下卻是水道,靠著這條水道接通了池水和屋外的河水,這房屋卻依靠豎在水裡的石柱子擎託著。

小石池北面有一排朝南的平房,它的最西的一間就是當年秋瑾的臥室。橫豎兩幢平房之間,開有一扇臨河的後門,後門外的河道當地人稱“廟漊河”。秋瑾在“大端”時,常面對石池,有時吟詩,有時沉思。後門河埠踏道頭常泊著一隻烏蓬小划船,這船專供秋瑾使用,船老大是個已上了年紀的老人,沉默寡言,敦厚謹慎。這是孫德卿著意安排的。

△ 現孫端大橋

至於秋女俠為什麼定名女學堂為“大端”呢?據說因女學置在孫端,去孫易大而成“大端”,這豈非與城內的“大通”成同一排行,以示兩者系兄妹學校,隱含有著共同的培養目標之意。

本文內容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留言聯絡。

END

撰 文|陳利川

編 輯|漢 華、晴 一

更多閱讀

上一篇:激盪四百年:立國之初高洋勵精圖治,宇文泰創府兵制八柱國
下一篇:歷代碑刻|北魏《丘哲墓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