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宋朝著名宰相李綱身配武器再次現世

1980年1月,福州警備區檢查修械所,堆積如山的兵器裡,有人偶然瞥到一隻深紅色木套,好奇開啟,寒光瞬間一閃。

發現人名叫周迅。他揉揉眼睛,看見自己抽出了一件奇怪兵器,有好幾個稜。

握起來一揮,空氣裡似亮起一條電光。

凜凜鋒芒之下,還有一隻木格:斜刻精美的螺旋紋,搭配鑲銀絲的紅木套,似隱藏萬千秘密。

周迅把兵器捧在手裡,突然看到7個金絲篆書:靖康元年李綱制。

靖康?李綱?周迅皺起眉頭,軍人的直覺告訴他,這件兵器絕非一般。

很快,周迅帶著兵器到了省博物館。文保專家注視著那行銘文,按捺不住激動:

這是失傳千年的李綱鐧(音同簡)!

李綱鐧,全長近97釐米,重約3。6千克,呈現4面稜狀,每片刃面寬約1。5釐米。

為什麼專家會如此感慨?除了這是目前發現最早的鐧,它的背後,還有段千年前的雄傑悲歌。

@史徒行者阿倫說,刀槍劍戟,鞭鐧錘抓……古代素有十八般武器之說,很多人好奇,那麼多兵器裡,鐧究竟有何特別?為什麼唯獨它被稱作“殺手鐧”?

這就得說說冷兵器時代裡,傲然世界的中國兵器。

傳統兵器大致可分為2類:鈍兵器和利兵器。鈍兵器像是棍棒錘子,在手裡猛砸下去,敵人瞬間腦漿迸裂。

而與此相反,利兵器更多憑藉穿刺。比如各類刀劍,雖然上手更輕便,但同樣隱藏強大的殺傷技能,劈砍挑刺,招招索命!

而所有兵器裡,鐧尤其與眾不同,它融合了利鈍兩種所長:

首先,鐧重達幾十斤,打在身上立刻血肉橫飛,其次,鐧的形狀前粗後細,近身突擊時,也能一鐧封喉!

威力如此恐怖,難怪被冠以殺手之名!

此外,從鐧的讀音來看,最早應由竹木製成,形似竹簡,隋唐後使用鐵或銅來鍛造。

而到了宋朝,面對四面環繞的強敵,鐧開始成為宋兵常備。

從戰略來看,宋朝的北部邊境,先後崛起契丹和金國,西北則長年雄踞西夏,這些對手都來自遊牧民族,擁有可怕的騎兵力量。

面對這種局面,刀劍顯然難以剋制,而鐧雖然屬於短兵器,卻能劈能刺,特別適合與長矛這樣的長兵器配合,阻擊輕裝甲的騎兵。

當宋兵與敵軍近身搏殺,操起銅鐧重擊在馬頭上,再雄壯的駿馬也會頭骨炸裂!

這慘烈一幕,千年前也曾在李綱的人生上演,乘風好去,長空萬里,他用一生執鐧守護大宋的江山國門。

宋徽宗政和2年(1112年),李綱作為新晉進士踏入北宋朝廷。雖然他有勇有謀,但誰也沒想到,十幾年後他將撐起宋朝傾覆的天空。

事實上,此時的宋朝已是風雨飄搖,北方金兵如揮之不去的烏雲,隨時引爆危機。

1125年金國南下,徽宗緊急禪位給兒子欽宗,改年號靖康,沒多久大軍殺來,圍困了北宋首都。

此時的汴京城,昔日繁華已隨雨打風吹去,怯懦的宋欽宗多次要棄城南逃,被李綱勸阻:

江山社稷,豈能拱手讓人,唯有死守!

李綱說到做到,他登上城門領戰,一次次打退了金兵洪水一般的進攻。

汴京的城牆,被將士的血汗染成一片鮮紅。

眼見攻城無望,金兵派遣使節勸降,欽宗和太上皇徽宗密議,很快答應議和,割讓中山等三鎮土地。

李綱冒死諫言反對,卻被貶出京城。

欽宗的妥協顯然沒有換來和平。剛過了沒半年,金國大軍捲土重來,危難之際,欽宗想起了李綱,趕緊下詔召李綱入朝。

但一切都太晚了。正在李綱星夜兼程趕來時,少了他的北宋,像被抽去了脊樑骨,很快被金兵攻破。城中哭聲盈天,徽宗、欽宗兩位皇帝淪為俘虜,被金兵押運北上,史稱“靖康之難”。

當李綱趕到化作廢墟的汴京,望著路旁的累累屍骨,兩行熱淚滾落眼眶,腰間銅鐧不知是否也哭泣般嗡嗡作響,渴望粉碎金兵咽喉!

更令人扼腕的是,李綱收復河山的壯志永遠無法實現了。

隨後康王趙構登基為宋高宗,雖然剛開始還任命李綱為宰相,但隨著南逃杭州落腳了下來,這份雄心也被投降派的蠱惑吹得煙消雲散。

眼見皇帝再無北上之意,李綱再次諫言,但高宗始終不為所動。

憤怒、憋屈、孤獨……一腔熱血下,他憤而辭職,至此結束了短短70多天的主政生涯。

從此,李綱消失於史書,如今我們只知道,戎馬半生的老將軍晚年寫過一首《病牛》:但得眾生皆得飽,不辭羸病臥殘陽。

在他心裡,始終奔騰著收復的夢想,只是年事已高,只能以病牛自嘲,在默默無言中死去,一生壯志未酬!

李綱死後,不知是否有太多不甘,這把佩戴的銅鐧沒有陪葬,而是流入民間,千年後被軍人周迅發現。

而隨後調查,這把鐧之前還曾被晚清的福州舉人林崧祁收藏。

歷史冥冥應驗,林家亦是滿門忠義,1884年福建爆發中法戰爭,法國人打到馬尾,林崧祁率領鄉民迎頭痛擊,兒子林之夏也是一位革命志士!

回望萬里河山,來往無數過客,有人曾為山河增色,有人曾塑華夏脊樑!

上一篇:古詩詞文賞析之樂府詩《燕歌行·並序》高適
下一篇:【史論經典】王國維:殷周制度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