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中國古代的假期有多長? 沒有網路, 古人的假期是怎麼度過的?

清明假期已過,上班的心情是不是絕不亞於上墳?當然,這只是個段子。但假期結束後,出現的情緒低落、焦慮煩躁等心態,卻是真實存在的,具體表現為有心工作,無力上班的假期綜合症。

如今,我國的法定節假日節假日有,元旦、春節、清明節、勞動節、端午節、中秋節和國慶節。那麼古代是否也有完善的休假制度呢?答案是肯定的。

古代的休假制度大概可以分為三類:一種是節慶假日;一種是法定假日;還有一種是臨時性假日。

節慶假日

是指在一些傳統的宗教、祭祀和民俗類節日裡的假期。在古代這一類假期主要有:元日、元宵節、端午節、清明節、夏至、伏日、中秋節、臘日、冬至等,在這些節日裡,官員都是要放假休息的。但放假的時間長短各個朝代不盡相同,例如同樣是元宵節,在漢代放一天假,唐代放三天假,宋代放五天假,到了明代就會放十天假。再比如,民間認為三伏之日有鬼出行,不宜外出,故有“伏日萬鬼行,故盡日閉,不干它事”(《漢官舊儀》)的說法。所以只能放假在家休息。至於冬至,則是陰陽二氣轉換的時節,要以靜養為主,“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後漢書·禮儀志》),也是要放假休息的。說到這裡,各位“宅人”內心一定萬分遺憾這麼好的民族傳統,居然沒有沿襲至今。

法定假日

官員們的法定休息日稱為“休沐”,這一制度起源於西漢。沐,最早的意思是洗頭髮,後來泛指洗浴、洗滌,這裡指代的是休息。也就是國家每五天給官員們放一次假,讓他們回家洗澡。《初學記》引漢律中記載,“吏五日得一休沐,言休息以洗沐也。”意思是說,官員每五天可以有一天的沐浴、休息時間。雖然“休沐”的主要目的是給官員們時間,讓他們自己處理個人衛生,但古代沒有自來水,也沒有今天的淋浴設施,更沒有全方位立體式的按摩浴缸,古人的頭髮又長,洗澡似乎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情。於是誕生了一個又一個對洗澡有深刻厭惡情緒的名士。比如白居易就曾寫過一首《沐浴》

《沐浴》

經年不沐浴,塵垢滿肌膚。

今朝一澡濯,衰瘦頗有餘。

意思是說自己已經有很多年沒洗過澡了,塵垢佈滿了肌膚。洗完澡上稱一量,居然驚奇地發現自己變輕了好幾斤!

再比如,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不愛洗澡也是出了名的。這名聲是從蘇洵的《辨姦論》中傳出的。據說他衣服一穿就是一年,寧願放在火上烤,也不願水洗,成為了一個“行走的糞坑”。他的朋友們都拿他沒有辦法,有一次好友韓玉汝實在受不了了,下決心要給讓王安石徹底改頭換面,強行將他拉進一所寺廟洗澡,並讓僕人把他的髒衣服丟了,擺上新衣服。誰知洗完澡後,王安石也不問衣服是誰的?直接穿上就走了。留下一干朋友們在那目瞪口呆。

古人的休沐時間也是隨著朝代的不同,有著不一樣的變化。唐代就將把五日休沐改為十日旬休,“九日馳驅一日閒”,也就是每工作九天休息一天。一個月當中分為上、中、下三旬,每旬各休息一天,這三天分別叫做上浣、中浣、下浣。為什麼唐代的休假時間與漢代相比有所減少呢?據文學家楊聯陞先生分析,漢代官員一般住在官署內,而不是住在家裡,辦公時間就比較充裕,所以可以五日回家休沐一次。到了唐代,官員一般都住在家裡,每日來回上朝,路上花費的時間較多。相比漢代的官員,辦公效率大大降低,因此休息的時間也隨之減少。到了明清時期,官方假日在旬休基礎上又進一步減少,一方面是因為政務增加,另一方面也是皇帝加強集權的一種體現。

臨時假日

除了節假日和法定假日以外,一些特殊的日子,也會放假幾天。比如唐玄宗把自己的生日定為“千秋節”,放假三天以示慶賀。此後的帝王大多沿襲了這種做法,在生日時給官民放假。除此以外,唐代推崇道教,尊奉老子,把老子誕辰稱為“降聖節”,放假一天。還有一些忌日,也是上下“廢務”,不上班。官員家中如果出現近親的婚喪,官員可以按規定回家休假。古人尊崇孝道,父母去世之時,必須丁憂去職,服喪三年。如果是軍職,則縮短到百日。假如做官之地與父母相隔三千里之外,每隔三年還有三十日的定省假,這當然不包括往返路上的時間。父母在五百里之外,每隔五年有十五日的定省假;兒子行冠禮之時,有三天假期;兒女結婚,有九天假期;受業老師去世,有三天假期,等等。這些臨時性的假期,有些是多代沿襲下來的制度,有的只是某個時期特定的規定。無論何種原因這些假期大多涉及政治管理、家庭關係以及個人交往等因素,算是古代官員們的特別福利。

值得一提的是,以上的這些休假制度,除節慶假日外,主要針對的是官僚階層。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無論是農民、手工業者及商人,其作息並沒有特殊的規定。有些勞動者終年勞作,長年無休,也是常有的情況。

那麼官員在休假的日子,除了洗澡都在做些什麼呢?有些官員會在假日中開闢第二職業。比如東漢的尚子平,就在放假的時候,帶上鐮刀上山砍柴以補貼家用。《文選》李善注引《英雄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為縣功曹,休歸,自入山擔薪,賣以供食飲”大概當時的官員收入不高,就在休息日上山砍柴,以貼補家用。當然也有“加班狗”,放假的時候將工作帶回家,處理未完成的公務。漢成帝時,有位擔任“賊曹掾”的官員叫張扶,每日掌管查捕盜賊之事。因此即便是休息日也要加班維持治安。見《漢書·薛宣傳》“獨不肯休,坐曹治事”,真可謂勤政的典範。當然還是有更多的人會在休息日選擇遊戲玩樂,瀟灑度日。

1902年,清政府開始全面推行星期制,自此星期制逐漸成為中國人新的作息制度。星期制最早出現於古巴比倫和古猶太國一帶,猶太人把它傳到古埃及,又由古埃及傳到羅馬,公元三世紀以後,廣泛地傳播到歐洲各國。

在歐洲一些國家的語言中,星期中的每一天都有特定的名字,一般是以“七曜”來分別命名,這是從拉丁語直接轉變過來的。七曜,是指太陽、月亮、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這五個最亮的大行星。拉丁語中星期日為“太陽日”,星期一為“月亮日”,星期二為“火星日”,星期三為“水星日”,星期四為“木星日”,星期五為“金星日”,星期六為“土星日”;時至今日,日本、韓國和朝鮮至今沿用了這種稱法。土曜日是星期六,日曜日是星期天,月曜日是星期一,火曜日是星期二,水曜日是星期三,木曜日是星期四,金曜日是星期五。

隨著近代中西文化之間的交流,中國人注意到了西方的七天星期制。許多人對此表示贊同,認為中國是傳統的農業國家,在古代社會中,由於技術和工具落後,農業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人力,由此也逐漸形成了多勞動少休息的作息方式,現代作息觀念一則可以勞逸結合,利於養生,讓人張弛有度、勞逸結合。透過休息娛樂來恢復體力和精力,從而讓工作更有效率。二來可以使“中西一律”,符合世界通例。

但也有抵制者,他們認為中國人遵從西俗,有違傳統,且不符合中國人的生活習慣。勤勞一直被視為中國人的傳統美德。純粹的娛樂消遣,一直被中國人看作是不務正業。而且星期制有宗教的根源,更是讓人無法接受。如張之洞就曾規定兩湖書院的學生,只能按原來的慣例休息,不能採用星期制。

面對古今的休假制度,你更喜歡哪一款呢,假如穿越時空你更希望回到哪一時期,與同時代的古人共享他們的休假制度呢?螢幕前好看的你,留言告訴我吧……

上一篇:【禪語】人之所以痛苦,在於追求錯誤的東西。8則箴言,一定要看!
下一篇:再談復旦教授翻車事件:遊戲學到的歷史,有時就是勝過某些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