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隨筆|有時,理想主義者和心中魔鬼,只有一步之遙

壞土豆 作品

首發 一個壞土豆 陪我的

一起逆襲

公眾號ID:iamhtd

理想主義者的悲劇。mp300:0041:28

第一部分:好皇帝與好人;

第二部分:兩個最有理想的好人,為什麼會失敗;

第三部分:沉重的財政負擔,皇帝的噩夢;

第四部分:王安石,超越時代1000年的經濟學天才;

第五部分:每一項新政,在現代金融體系都可以找到成功的案例;

第六部分:從獨特視角看王安石的失敗;

第七部分:理想主義者的悲劇;

第八部分:為什麼結果比初心更重要?

對於古代的政治家而言,我們很難用

好人

壞人

去簡單的評價一個人。

尤其是身居高位的大臣或者皇帝。有時候,好人和好皇帝並非是統一的,甚至要做出取捨。

大宋皇帝趙頊是一個好人,也是一個有溫情的人。 他有理想,有抱負,有很強的事業心,一度堅定的推動變法,立志富國強兵,並有平定西夏的宏圖大志;他為人寬厚、善良,是難得的有

「同理心」

的皇帝,懂得換位思考,替別人考慮問題,對待臣民,妃子以及宮女都十分客氣。 宋史中的記載,對趙頊的人品給予高度評價:帝天性孝友,其入事兩宮,必侍立終日,雖寒暑不變。嘗與岐、嘉二王讀書東宮,侍講王陶講諭經史,輒相率拜之,由是中外翕然稱賢。其即位也,小心謙抑,敬畏輔相,求直言,察民隱,恤孤獨,養耆老,振匱乏。不治宮室,不事遊幸,厲精圖治。

趙頊有著改革大宋的宏圖偉業,在他登基後,就一直立志平定西夏,對西北軍務投入了巨大的人力與物力,1081年,西夏皇室內亂,趙頊等到了最好的機會,出兵五路伐夏,但結果因為後勤跟不上,無功而返。1082年,在邊陲築永樂城,結果西夏發30萬大軍圍攻永樂城,大宋遭遇慘敗,幾乎全軍覆沒。 訊息傳到京師,35歲的皇帝趙頊在朝堂上當場崩潰,掩面痛哭,加上王安石變法的失敗,趙頊終於在巨大的壓力下病倒,3年後就走完了自己的人生。而悲哀的是,趙頊的廟號是

神宗

什麼是神?這可不是什麼好評語,「神」的解釋是

民無能名

不名一善

民無能名,是百姓無法對他的功績進行評價;不名一善,就是百姓無法說出他到底做了什麼好事;簡單點說,

就是不知道說什麼好了

。 這個看起來金光閃閃的神宗廟號,實際上是明褒暗貶,有功業不足、半道而廢的含義。在中國歷史上有神宗稱號的還有朱翊鈞,被稱為明神宗,這傢伙幾十年不理朝政,不郊、不廟、不朝、不見、不批、不講……被很多人分析是躲在後宮抽鴉片,導致大明政務全面廢弛,是實實在在的大明亡國之君。 可憐趙頊辛苦一生,30歲就愁容滿面,頭髮花白,每日宵衣旰食,居然和一個毫無作為的宅男皇帝得到了一樣的廟號……很遺憾嗎?不公平嗎? 其實也沒有什麼遺憾的,皇帝這個職業,有時候和總經理一樣。你讓員工去評價總經理,員工說:我們老大每天凌晨5點就到公司了,第一個來上班,每天最後一個走,特別敬業;我們老大很關心我們,經常對我們噓寒問暖,還給我們發補貼……上次小張失戀了,老大安慰了他一天…… 但是,公司的業績年年虧損,最後公司倒閉了,所有的員工都失業了,公司的這個業績,員工連工作都不好找……所以,對皇帝的評價,永遠是首先看功業,而不是先看人品。 老百姓評價政治家,和投資人評價公司一樣,你怎麼想的不重要,只看你的結果。就如同文在寅,你人再好,和老百姓有什麼關係呢,大家選你是做總統的,又不是找朋友,你把首爾的房價搞得嗖嗖的上漲,當然支援率就會暴跌。 很遺憾,趙頊辛苦了一輩子,主持的兩件大事西夏軍務和變法圖強,全部失敗;朱翊鈞玩了大半輩子,飽食終日,卻有一個張居正,讓政府面貌煥然一新,經濟狀況也大為改善,朱翊鈞至少前半生躺贏。。。。。 而趙頊高度信任的王安石,是一個工作狂,窮盡一生,只想富國強兵,吃飯的時候腦袋裡面都全想著工作,只扒拉離自己最近的菜……他生活簡樸,

「衣臣虜之衣,食犬憊之食」

,一生只有一個老婆。。。。。 趙頊與王安石,兩個最有抱負,有夢想,踏實勤奮的理想主義者,為什麼會失敗?

現在很多人說大宋,是積弱而不貧,其實大宋究竟有沒有錢,現在都沒有定論。但,有一個事實是,到了趙頊當皇帝時,是真的沒錢了。。。。。 不變法,已經沒有其它選擇了,因為枯竭。宋神宗上任才幾天,三司使就告訴宋神宗:

百年之積,惟存空簿。

一分錢都沒有了…… 歷史原文的記載是:「仁宗升遐,及今未滿四年,大禍仍臻,內外公私,財費不贍,

自康定、慶曆以來,發諸宿藏以助興發,百年之積,惟存空簿

」只要稍有戰事或天災,大宋或將面臨崩潰狀態; 為什麼大宋沒有錢? 我們說過,古代王朝,很難走出300年的宿命迴圈,是因為土地兼併最終導致貧富懸殊的一系列後果。皇帝其實是非常清楚如果放任最終會導致天下大亂,所以歷代皇帝都在做相應的改良,打壓豪強、抑制土地兼併。但是,大宋是明確採用

「不抑兼併」

的朝代。

宋代對土地兼併不管,是因為趙匡胤得國不正,開了一個不好的頭,將大筆的土地宅產賜予了原來的節度使,讓他們頤養天年,用錢財換軍權,讓他們不要有樣學樣一樣黃袍加身。所以,趙匡胤自然不會對地方豪強進行壓制。 到了宋神宗的時代,歷史已經前進了100年,大宋的土地兼併已經到了非常嚴重的地步。1/3的自耕農淪為佃戶,豪強地主隱瞞土地,不繳稅收,歷史又一次重演,而對這樣的狀態,大宋是怎麼解決的呢? 一方面是宋代工商業發達,解決了部分就業率;而另一方面,就是讓大量的失地農民去當兵,北宋在鼎盛時期,推測有有165萬士兵!根據宋史兵志記載,僅中央禁軍最高峰時期就有72萬之眾,而李綱曾經說:熙豐盛時,內外禁卒馬步軍凡

九十五萬人

,承平既久,闕額三分之一,失於招填。 後來大量的歷史學家推測,數字不可能如此龐大,因為在明朝崇禎的危機時代,也就是總兵力80萬左右,而宋代存在著大量計程車兵領空餉。但不管有沒有領空餉,都要按照登記的百萬士兵名額髮工資,因為宋朝士兵是僱傭制。 所以,三司使蔡襄在「強兵篇」中問 :臣約一歲總計,天下之入不過緡錢六千餘萬,而養兵之費約及五千萬。是天下六分之物,五分養兵,一分給郊廟之奉、國家之費,國何得不窮?民何得不困?

大宋的稅收,拿了5/6來養兵,這還好不好得了了?

你商業再繁榮,也沒有朝代能夠扛得住。 而宋代維持如此龐大計程車兵,一是為了解決「就業率」,將失地農民和很多犯罪都編入了廂軍養了起來,因為在宋仁宗時代,土地兼併導致的農民起義就已經不斷髮生,直至佔領了成都,建大蜀政權,控制四川大部,這對一個剛建立王朝不到百年的「盛世」來說,是非常罕見的。

而其二就是面對巨大的軍事壓力,大宋沒有幽雲十六州,也沒有河套地區和河西走廊,連養馬的地方都沒有,大宋曾撥出鉅額費用用來養「官馬」,結果被官吏都拿去貪汙養羊去了。。。。。 於是,大宋只能在無險可守的華北平原硬鋼遊牧民族的騎兵,最後不得不搞人海戰術,先保數量,再保質量……可惜,事實證明,宋代的這種數量根本沒有起到優勢,在宋徽宗時代,蔡京利用職務之便,直接讓禁軍成為了自己的私人工廠,給他打工做手工業掙錢去了,不僅如此,所有的馬匹軍備存在巨大問題,以致於不堪一擊。。。。。

而與龐大的軍備開支比起來,還有非常嚴重的問題就是官員太多了。宋太祖趙匡胤透過兵變奪權起家,因此他生平最擔心的事情莫過於別人會學他。苦思冥想之後,他終於找到了解決方案。那就是設立一套多部門相互制衡的制度,從而降低權力過度集中在個人手中的風險。而這樣的管理制度特點就是官僚體系極其龐大,將一個官員的職能分拆成多個,導致官員數量超出歷朝數字的3倍以上;當然,這樣官員肯定不好專權了,但與之帶來的就是效率低下,費用高漲。。。。 比如北宋最高軍事領導部門是樞密院,最高軍事指揮機關是「三衙」,分為殿前司、侍衛親軍馬軍司、侍衛親軍步軍司。前者有調兵之權,卻不能直接掌管軍隊;後者掌管軍隊,卻無調兵之權。而到了軍隊各部門,再進行細緻分工,透過兵與權的分離,基本杜絕了武將集團擁兵自重的可能性。 這樣精密的劃分貫穿整個大宋時代。「通鑑長編紀事本末」記載1112年官員總計43000多人,這個官員僅僅是文官,不含武官。你會說大宋總人口1。1億,才43000多官員,不算多呀? 這只是官,不是吏,要知道,在中國古代的多數時間裡,一個縣衙正式納入編制的官員就一個縣官。大明的疆域要比大宋廣闊得多,但正德年間也就是20000文官; 而更要命的是,朱元璋是一個極端,對官員吝惜的要死,恨不得讓官員白打工不給錢。而宋代又是一個極端,對官員的俸祿達到了頂點,因為與士大夫共治天下,所以大宋的官員基本是生活在蜜罐子裡,工資分為正俸、加俸、職田三類,從基本工資到各種補貼福利,應有盡有,如不僅國家給配備僕役,還有衣服錢糧、茶酒廚料、時令水果、薪蒿碳鹽等各種補貼。 冗兵和冗官成為了大宋的沉重負擔,還有別忘記了,大宋每年還需要向遼國繳納保護費。。。。。很明顯,不變法,大宋已經搞不下去了。

王安石在變法之前,與宋神宗做了一次長談,他信心滿滿,認為天下沒有難事,所以沒有給自己留絲毫的餘地。宋神宗問王安石:我學習唐太宗富國強兵,怎麼樣?王安石說:學啥唐太宗,要學就學堯舜;21歲的宋神宗有點茫然,但隨後想必是熱血沸騰,接著說:宋太宗有魏徵才能有所作為。。。。。王安石說:魏徵有啥了不起的…… 而整個變法,真正開始於王安石進京城之後,宋神宗剛好搞了祭天大典,按照大宋的慣例,搞完祭天大典就要給所有的官員大臣們一筆賞錢,但是這一次,給不出來了。因為真的沒錢了。。。。。 大臣們很失落,對此,在朝堂上展開了討論,王安石與司馬光發生了激烈的爭執。 王安石認為,朝廷沒錢,是因為不會理財,需要變風俗、立法度。其實就是改革朝廷的財政管理制度。 司馬光進行了激烈的反對,在司馬光看來,所謂理財,就是歪門邪道,就是

與民爭利

,因為

天下的財富是恆定的

,假設有10分的財富,官府拿3成,百姓拿7成,而改革財政制度,就是橫徵暴斂,變成官府拿7成,百姓拿3成。最後民怨鼎沸,天下暴亂四起,導致國本不穩。 王安石說:我絕對不增加賦稅,就能增加國庫收入。司馬光說你這不是扯嗎?怎麼可能,你的所謂變法就是盤剝百姓。 如果按照我們今天的看法,顯然,司馬光完全不懂經濟,因為財富是可以增長的,經濟是需要迴圈的。就像我們說的內迴圈,即是讓更多人參與到社會分工中來,讓每個人都有好的工作,具有消費能力,來刺激經濟的增長。 王安石,是一個具有超前現代眼光的人,他的經濟思維模式,可以說具備了凱恩斯的風格。更牛的是,他完全領悟到了金融的作用與效力,可惜,他在1000年前的朝堂上講這些話,沒有一個人聽得懂,完全支援他的只有宋神宗。

首推的法令,是青苗法。王安石有長期做地方官的經驗,他勤政愛民,治績斐然,被百姓交口稱讚,他非常清楚民間疾苦究竟是什麼。對於普通農民來說,最難的時候是在春天,這個時候,秋天積累的糧食已經在冬天吃完,而春天又到了播種的季節,這個時候,農民沒東西吃了,只剩下種子,除非把種子當糧食吃了。。。。。 而此時此刻,就是民間富戶們發財的最好機會,乘機給農民們高利貸,然後土地兼併就不斷開始出現。。。。。而王安石的方法是:我們為什麼不給農民貸款買種子呢,這樣他們就有收成了,到秋收的時候還能給我們還一些利息,國家不就有收入了嗎?

此外,王安石提出的很多想法,可以說在宋代之前,從來沒有人這麼幹過。

比如市易法

,原來商人囤積居奇,操控商品,導致物價飛漲,大發橫財。尤其是大豐年的時候穀賤傷農,而碰到水災旱災,糧價又開始暴漲,地主富戶乘機盤剝農民;王安石說為什麼我們不統一採購,在便宜的時候買進來,在貴的時候進行拋售,平抑物價,穩定市場呢?原來商人黑心的很,1塊錢買的米他們就敢賣10塊,我們賣1塊2就行了,還能賺兩毛。

再比如均輸法

,在原來,京城所需要的物資,都是由各省統一徵調,如河北輸送10萬斤大米,四川輸送10萬斤大米。王安石說:四川送10萬斤大米來,人吃馬喂,路途遙遠,運費都不止10萬斤大米,為什麼不讓四川直接繳10000錢呢?然後我們可以拿5000錢到河北去買大米啊。這樣四川也輕鬆了,河北還能掙錢了,朝廷還有結餘。

再比如免役法

,原來不管是誰,都要給官府服勞役,比如每年大約2個月的勞役時間,可春天播種季節大劉在種地,官府也要他過去修橋補路,不去就坐牢,結果大劉兩個月回來,地都荒了。王安石說他隔壁的劉老三地早就沒了,一天到晚遊手好閒,我們為什麼不把勞役折算成錢,然後僱人服役呢?要知道,讓大劉去服役,他地給荒了,損失的錢都虧了6個勞動力啊。現在我們就按照每戶的財富情況收錢,然後需要修橋補路的時候僱傭勞動力不就可以了嗎,大把的閒散人員,給國家打工讓他們有消費力,剛好還可以刺激經濟。 王安石說我們還要丈量土地,讓富戶隱藏的土地無處可逃,根據耕地的質量重新衡量賦稅,

這是方田均稅法;

王安石說我們還要大搞基建,鼓勵墾荒,興修水利,費用由當地住戶按貧富等級高下出資興修水利,也可向州縣政府貸款,

這是農田水利法;

王安石說我們還要裁剪冗兵,整頓廂軍及禁軍,士兵五十歲後必須退役。測試士兵,禁軍不合格者改為廂軍,廂軍不合格者改為民籍,

這是裁兵法;

。。。。。 王安石是一個天才!他的這些想法,很多都超越了時代1000年,原來沒有人想過還能這麼幹!簡單點說,就是國家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他的這些做法,現代國家都這麼幹過;青苗法就是國家銀行;均輸法就是國家宏觀調控;市易法就是中儲糧打擊四大糧商,平穩糧食價格;免疫法就是羅斯福新政; 王安石變法轟轟烈烈的開始了,在宋神宗的支援下,全力推進;但是,王安石的變法幾乎被天下人反對,因為沒有人理解他的現代經濟思想。 整個朝堂的官員,幾乎沒有一個人支援王安石。其實反對很正常,不反對才不正常。 如果我們單純的看王安石的政策,很多大臣說王安石與「民」爭利,這個「民」很有意思,王安石以上的一系列政策,如果說與民爭利了,這個民就是指

地主、高利貸、富戶

;而這些人和官府衙門都有脫不開的干係; 原來沒有青苗法,地主可以放高利貸兼併土地;沒有市易法,商人可以囤積居奇大發橫財;沒有裁兵法,軍頭可以喝兵血、虛報數量;…… 現在王安石來了,都搞不成了,這就是與「民」爭利。面對滿朝廷的反對,王安石說

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即使全天下人都反對我,也不可能改變我的理想和初衷! 26年前,范仲淹曾主持慶曆新政,但只經過了一年就在反對聲中偃旗息鼓,同樣的,王安石變法導致天下鼎沸,每天趙頊的案頭堆滿了對王安石的彈劾,但是王安石和趙頊,是堅定的兩個人,他們知道,現在的大宋,不改革毫無前途! 1069年2月,王安石設立制置三司條例司,統籌財政。同年4月,遣人察諸路農田、水利、賦役;7月,立淮浙江湖六路均輸法;9月,立青苗法;11月,頒農田水利條約。 1070年,頒佈募役法、保甲法。1071年,頒佈方田均稅法,並改革科舉制度。1072年,頒行市易法。1073年,頒行免行法。 在歷史的這一段,王安石和趙頊猶如兩個堅定的創業者,他們堅信,在努力之下,

大宋必然富國強兵。

改革是有效果的。政府財政收入一改過去的入不敷出,透過一系列理財新法的實行,國家增加了青苗錢、免役寬剩錢、市易息錢等新的財政收入專案,在發展生產、均平賦稅的基礎上,財政收入有了明顯的增加,國庫充裕,宋神宗年間國庫積蓄可供朝廷二十年財政支出,財政收入的迅速增加,徹底改變了朝廷積貧的局面。

王安石充滿了信心,他認為,他的理想終將實現。然而,國是富了,民卻沒有強。天下百姓已是民怨鼎沸,苦不堪言,這裡的民指的真的是黎民百姓,司馬光說的話被驗證了。國庫裡面的錢說是理財來的錢,還不如說是從百姓手裡搶來的錢。

1074年3月,天下大旱!一名在皇宮大門的小吏鄭俠突然發瘋一樣的攔住趙頊,說有絕密急情,必須要當面交給他。等趙頊開啟檔案,才發現,原來是一幅畫。開封城外塵土飛揚的道路上,流亡的難民扶老攜幼蜂擁而至,個個面有菜色體無完衣。他們賣兒賣女典當老婆,也只能換來一些麩皮和粗糧勉強餬口,沒有家人可賣的便去吃樹皮草根,餓死在城下只是遲早的事。 鄭俠說:臣每天為陛下看護城樓,我所有的畫都是我親眼所見!京師尚且如此,何況千里之外! 畫面栩栩如生,趙頊看了不禁淚如雨下。鄭俠說,自從王安石變法以來,天下民不聊生,請陛下開恩,罷除禍國殃民的法令,現在天下大旱,已是對陛下的警告,

如果陛下停止法令後10天不下雨,請陛下斬臣於宣德門外!

王安石的初衷都沒有錯,但是執行起來卻好像全錯了。大宋的商業經濟超越歷代,但王安石的思想觀念卻超越了1000多年。 王安石想國富民強,但是他犯的最根本的錯,是在所有政策的考核中

只有國富,沒有民強。

王安石的一些核心思路,讓政府參與到商業運作,其實就是國企的思路,

但是這個大宋的國企成為了吞噬一切的怪胎

。現在,成為了真正的官商一體。 和我們今天看到的國企有本質的不同。中國電力,是為了保障全國人民每個偏遠角落都能用上電,一直虧損;中國鐵路,是為了保障全國人民的出行,一直虧損;中國電信,是為了保障網路覆蓋到每個山村,一直虧損;這些國企是立足於長遠建設而不是為了盈利的。 所以,美國德州遭遇暴風雪,私人電力公司漲價20倍這樣的事情不會在中國發生,因為國企是為了民強,而民強了國才能富。可大宋的考核指標最根本的一項,就是盈利,讓國庫充盈。 當然,在1000年前,我們根本沒有辦法考核地方官員的業績,一沒有資訊通道,二是沒有考核手段和技術。所以王安石變法的考核就只剩下一項,就是地方政府和各部門賺了多少錢,

賺得多,就是幹得好,沒掙錢,就是不支援變法,就是能力不夠。

在當時的管理技術上,國家不可能統計到每個村有多少人脫貧了,也不可能統計到這個村的平均收入是多少,大宋的官員數量再翻上3倍都幹不來。於是

民有沒有強

大家沒辦法考核,但是

國有沒有富

考核起來很簡單,就是地方財政或各部門繳納了多少錢。 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下,所有的專案全部都變味了。王安石是一個單純的人,他在州縣任職的時候一心幫助黎民百姓,他認為大家都會和他一樣去努力讓大宋變強,但是天下只有一個王安石。 於是,青苗法首先崩盤了。本來,王安石規定,凡州縣各等民戶,在每年夏秋兩收前,可到當地官府借貸現錢或糧谷,以補助耕作,貸款的利息是2分。這個初衷絕對沒有問題。 但是執行的時候變成了,各州縣為了完成業績增加收入,告訴所有的村民,你們借也得借,不借也得借,同時,各州縣為了讓自己的「經營目標」更好,借貸的利息很快由2分變成了4分,接著變成了6分。。。。。

實際上已經超過了民間的高利貸,而且是強行貸!

想升官的官員會把得到的利息全部上繳,來完成自己的業績考核,不想升官的直接把錢給摟自己懷裡了。而想好好幹,體恤民情的官員呢,考核多數不及格,在升遷上很快被刷了下去,劣幣驅逐良幣,官員越來越黑,一個比一個狠。

土地兼併越來越嚴重,黎民百姓流離失所....

這只是青苗法,其他的法令相繼崩盤。市易法也是一樣,政府直接下場進行經營,以營利為目標,很快就成為了比資本巨獸更可怕的怪物。 我們說過,現在也有中儲糧,中儲糧只有一個目標,保障糧食安全,平抑糧食價格。但是大宋設定的市易司也只有一個目的,

就是賺錢充實國庫。

原本立足於平抑物價、抑制大商人重利盤剝的新政策,蛻變成國家壟斷市場、貨源、價格,甚至批發與零售也被政府官員所操縱,現在任何民間商業想和國家競爭,就要到市易司登記與稽核,先過政府官員這幾道關口,這就給了官員最好的吃拿卡要的機會。同時,同行是冤家,市易司就不可能讓民間商人比自己有優勢,各種設限,大中小商人一齊步履維艱,致使城市工商業開始凋零。 而最關鍵的,市易司是要賺錢的,於是,在壟斷的前提下,原來商人囤積居奇還有競爭對手,價格總不至於離譜,現在市易司壟斷關鍵商品,直接價格飛上了天。有的官員想升遷,就把價格拼命抬高,比奸商更黑更狠。但是更多的官員根本不想那麼多,所謂的王安石要求的根本不聽,市場採購的時候只買貴的,不買對的,大把掙錢中飽私囊…… 而免役法就更狠了,王安石的本意是有錢的多交,沒錢的少交,用收集起來的錢僱傭勞役,結果現在各州縣頂格向百姓索要費用,百姓都叫苦不迭,連擔水、理髮、茶販之類的小買賣,不交免役錢都不許經營,稅務向商販索要市利錢,稅額比本錢還多,乃至有的商人以死相爭。 保甲法推行時,為了逃避供養軍隊的高額賦稅與被抽去當兵的雙重威脅,民間發生了不止三、兩起自殘事件,嚴重者直至砍下了自己的手臂。1072年,甚至發生了東明縣農民一千多人集體進京上訪,在王安石住宅前鬧事的事。

王安石的大部分法令,都被全天下所反對,給黎民百姓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困苦。所以鄭俠說:這僅僅是臣每天在城頭看到的百姓痛苦的萬分之一!停止王安石變法,若天還不下雨,請斬臣於宣德門外! 王安石的變法,充盈了國庫,但是和王安石

國用可足,民財不匱

的初心已經完全背離,在這個角度看來,已經失敗了。我們今天討論王安石的變法,經常會說,他的思想超越了時代,他的經濟思維在1000年前的大宋,是沒有辦法執行的。 但是王安石自己有沒有錯呢?以王安石如此天才的思維能力,真的沒有辦法改變大宋的局面嗎?成功的可能性很小,任何一項改革都應該

緩而圖之,則為大利;急而成之,則為大害

,改革往往都需要循序漸進,從輿論到教育進行全面輔助,或以某地為試點,發現改革的不足並不斷修正,在試錯中前進。

可王安石太自信了,從來沒想過自己的變法會有問題,而從廟堂到江湖的反對,他認為這些人根本不懂他的苦心,大量反對的聲音讓他操之過急,再也不做稽核和反省。他只認定一個目標,卻忽略了在實現這一目標過程中必然會產生一系列問題。在短短數年間,將十幾項改革全面鋪開,別說是在大宋,即使是在現代化的國家,也扛不住這樣的暴風驟雨。 1042年,王安石進士及第。歷任揚州籤判、鄞縣知縣、舒州通判等職,在各地政績顯著,深受百姓愛戴,所以,王安石深知百姓疾苦,所提出的變法都是在改變百姓民生最關鍵的問題上。 但是王安石是個過於單純的理想主義者,他心中裝的全是自己的萬丈豪情,除此之外沒有任何東西。司馬光對王安石的評價代表了當時的很多意見:

人言安石奸邪,則毀之太過;但不曉事,又執拗耳。

在王安石變法之前,王安石的前同事,也是前宰相吳奎告訴趙頊:王安石

為人迂闊,一根筋認死理,卻又從不自我反省

,讓他主持變法有很大的問題。侍讀學士孫固則說,以王安石的水平給皇帝當個翰林學士沒問題,但當統御百官是要有度量的,然而王安石過於剛愎自用。 如果王安石用30年的時間來落實他的一系列法令,是有可能成功的,但是,在整個大宋全面推進這些變法,王安石的性格就註定了失敗,治大國如烹小鮮,所有的改革,都需要不斷的試錯,而王安石從始至終,

沒有給自己任何試錯的空間!

因為他的專注力極強,他的眼中只有目標,在內心深處,他認為所有反對變法的人都是反對他本人,所以,他拒絕對執行過程進行調整和修正。

他的眼光被侷限了。曾有人告訴王安石的夫人,說她丈夫喜歡吃鹿肉絲。在吃飯時他不吃別的菜,只把那盤鹿肉絲吃光了。夫人問,你們把鹿肉絲擺在了什麼地方?大家說,擺在他正前面。夫人第二天把菜的位置調換了一下,鹿肉絲放得離他最遠。結果,人們才發現,王安石只吃離他近的菜,桌子上照常擺著鹿肉絲,他竟完全不知道。有一回大宴賓客,歌姬正在表演,王安石哈哈大笑。在場官員以為王安石因歌姬的表演發笑,重重賞賜了歌姬。豈料王安石是因席間對「鹹」、「恆」二卦有所領悟而不自覺發笑。 而王安石一旦確定的東西,十頭牛都拉不回來,被人稱為

拗相公

,因他性子執拗,佛菩薩也勸他不轉。理想主義者最大的問題,就是過於自信,對自己的方針永遠沒有調整。因為他們認為自己是為了天下好,為什麼你們還不理解。。。。。 王安石在變法過程中,一貫我行我素,導致朝中大臣多與他決裂。 這當中有人原來是他的靠山,如韓維、呂公著等人;有人原來是他的薦主,如文彥博、歐陽修等人;有人原來是他的上司,如富弼、韓琦等人;也有人原來是他的朋友,如範縝、司馬光等人。 這些人最後與王安石分道揚鑣,當然,是王安石美好的願望在實踐中無法實行,而最主要的,

是他超越時代的思想不能為大家所理解

,王安石經過了太多的反對之後,終於走上了偏執和極端,誰支援變法,就給予重用,誰反對變法,就是變法的敵人。 偏執型別的人,一般都具有強烈的自尊心,並十分敏感,固執己見,自命不凡。 最後在變法派中,除王安石個人操守尚無非議,而他最重要的支持者與助手呂惠卿、章惇、曾布、蔡卞、呂嘉問、蔡京、李定、鄧綰、薛向等人個人品質多有問題,很多人都被列入了奸臣傳,其實,這些人根本不懂王安石的想法和他的理論。

但是,他們都知道,只要支援變法,就能升遷,就能掙錢。

而王安石最終被這些人所簇擁,已經失去了對變法的判斷,1071年,開封知府韓維報告說,境內民眾為了規避保甲法,竟有截指斷腕者。宋神宗就此事問及王安石,不想王安石竟回答:這事靠不住。就算靠得住,也沒什麼了不起!那些士大夫尚且不能理解新法,何況老百姓,必是受人蠱惑! 神宗皇帝聽了頗為不悅地說:老百姓的意見和想法如果是對的也應該聽,怎麼能完全不聽不顧他們的意見呢?王安石聽了仍是不以為然,因為在他看來,就連士大夫之言都可不予理睬,更何況是什麼民言!他們能懂什麼呢? 到最後,即使是兩宮皇太后在皇帝面前投訴,王安石從來都沒有結盟的心思,更是對宋神宗說:婦道人家懂什麼?而最終,在鄭俠的畫卷之後,趙頊終於失去了對王安石的最後耐心。。。。 很多人認為歷史對王安石的評價過於苛刻,因為王安石的初心是好的。。。。。但是是這樣的嗎?

我認為,歷史對王安石的評價是公正的。 趙頊告訴王安石,現在天下人都反對變法,民生負擔極重。王安石說:

祁寒暑雨,民猶怨諮,此無庸恤!

水災旱災什麼的,連堯舜都沒有辦法避免,皇上你就不需要操這個心! 當王安石說出這樣完全沒有人文關懷的話的時候,他還真的有

「去重斂,寬農民,國用可足,民財不匱」

的初心嗎?恐怕在這個時候,他關注的已經是變法的業績和數字,因為,在無數人的反對中,

他不可能真的一點都不知道民間疾苦

。而趙頊終於忍無可忍拍案而起:

豈若並祁寒暑雨之怨亦無邪!

賦斂愈重,而天下騷然矣!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宋代的政治生態全部被毀滅,因為變法引入了大量的野心勃勃別又用心的人,黨爭開始出現,朝堂之上,變得越來越不理性,越來越過火,以後再不問是非對錯,而是看是變法派還是保守派。 歷史,對王安石譭譽參半,我認為多數歷史評價都是公正的。因為,我們對政治家的評價,評價的

永遠是結果而不是初心,因為初心是沒有辦法評價的。

我們說中國初心不變,不是因為中國在喊這句口號,而是實實在在的做扶貧,搞基建,用數字和結果告訴了我們這才是初心。 否則,這個世界就再不會有標準,就像我說文在寅一樣,你認為他再善良再正直,經濟沒有搞好,民生問題沒有解決,老百姓的支援率就會成為最直接的反饋。難道大家一起來討論他是好人還是壞人?文在寅不能說我的初心是好的,只是執行出了問題,就會得到大家的原諒。 無論是市場、政治還是成長,

沒有結果的初心就沒有價值

。如果,我們只是用初心來評價。 你會說,我那麼努力,卻沒有人認可我。你認為是別人的錯,而不會去思考自己的方向是不是錯了。你會說,我每天學習到通宵兩點,居然沒有考好。你認為是上天對你不公平,而不會去思考自己學習方法是否需要改進。 最終,我們就會「假裝」很努力。而「我其實都是為了你好」也同樣會大行其道。

因為我對你做了什麼不重要,我想什麼才更重要!

上一篇:太穆皇后:外祖家、孃家、婆家都是皇室,李淵繼她之後再未立後
下一篇:李世民處斬單雄信,徐茂公卻偷偷照顧其妻兒,給唐朝埋下一大禍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