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鹽在今天價格十分低廉,為何卻成為了最古老的壟斷商品?

食鹽是一種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見和無比重要的調味品,對於中國人而言更是幾乎頓頓不能缺少。它種類繁多、用途廣泛,在烹飪中的作用也十分關鍵,因此得到了“百味之首”的美譽。不過,如今價格低廉、隨處可見的食鹽在古代卻被歷朝歷代的朝廷所壟斷,且嚴禁民間私造。那麼,為何食鹽會成為世界上最早的壟斷商品呢?

其實,食鹽很早便出現在了中國人的餐桌上。傳說當中,人文始祖黃帝麾下有一個叫做夙沙氏的大臣,他大致生活在今天山東濰坊壽光一帶,曾經將海水收集後進行熬煮煎幹,最終得到了早期的食鹽。因為在製鹽方面的開拓性貢獻,夙沙氏被尊為鹽業鼻祖、鹽宗,而壽光如今也被稱為中國鹽都。

儘管夙沙氏“煮海為鹽”的故事只是一個美好的傳說,但從中可以看出我國沿海地區的先民早在很久以前便已經開始透過海水製取能夠補充身體所需元素、滿足味覺需求的食鹽了。另外,根據出土文物中的煎鹽器具來看,我國製鹽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五千至三千年,也就是仰韶文化繁榮興盛的時期。

不過,由於最早的食鹽主要是透過海水製取,而古代交通條件十分落後,因此遠在內陸的人們便難以將其獲取。位於我國四川廣漢的三星堆古遺址中出土了許多“縱目”,也就是眼睛凸出的青銅面具,就被認為是在誇張表現當時蜀人因為山川隔絕吃不到食鹽而導致眼球突出的特點。

不過,居於內陸的人們逐漸發現了一些地區的地下也含有鹽礦,於是便由此發明了生產井鹽的一系列方法。戰國時期,蜀郡太守李冰在修建都江堰治理水患的同時,也嘗試著在蜀地開鑿鹽井,製取食鹽。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內陸地區開始從鹽湖中提取食鹽,也緩解了內陸缺鹽的窘境。當然,鹽真正在全國範圍內成為物美價廉的調味品,還要等到製取技術和交通條件都相對成熟以後。

從上文的表述不難看出,食鹽在古代光是製取就已經相當不容易了,海鹽、湖鹽的製取要經過過濾、煎煮等步驟,而井鹽的取得更是要經歷鑿井、汲滷、輸滷、煎鹽等一系列繁瑣工序。製取好後,想要運送到缺鹽地區還需要較高的運輸成本,這就造成了古代食鹽價格客觀上居高不下,且被一些商販惡意炒作,從中牟取暴利。

據《管子》記載,春秋時期齊國名相管仲主張“唯官山海為可也”,也就是透過國家壟斷食鹽和鐵礦行業來充實國庫。在管仲的主導下,佔據著東海之利的齊國很快透過鹽鐵專賣致富,但他這一極富遠見的政策此後卻並沒有被其他政治家和國君重視,像漢朝初期便放開了對鹽業的限制,導致沿海地帶經營鹽業的商人富可敵國。漢武帝時期,掌管財政大權的桑弘羊主張實施鹽鐵官營,緩解了因連年戰爭導致的國庫空虛。

據《史記》記載,為了鞏固鑄鐵和食鹽的壟斷,朝廷甚至出臺了“敢私鑄鐵器煮鹽者,釱左趾,沒入其器物”,也就是私自鑄鐵和製鹽者割去左腳趾、沒收工具的規定。有了漢武帝的例子,此後歷朝歷代都意識到了壟斷食鹽的重要性,於是紛紛禁止民間製鹽,將鹽業的鉅額利潤盡數收入國庫。

當然,國家壟斷食鹽所獲取的利益並非全是交到國庫,儘管沒了私商的參與,但相關負責官員往往也能夠從中得到巨大的好處。自古以來,負責鹽政事務的鹽鐵轉運使等官職都被認為是頭等肥差。從這一現象也可以看出在封建體制中執行的鹽業壟斷有著自己固有的缺陷。

到了今天,我國每年的食鹽產量完全能夠滿足需求,而且流通起來也十分便利,才會如此物美價廉。相比於現在,古代的食鹽無論是製取成本還是運輸成本都高上許多,而人們的需求又相當大,因此其中利潤極高。對於歷朝歷代而言,食鹽一來十分有利可圖,二來是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堪稱戰略儲備資源,因此自然要牢牢把控。

上一篇:當年十里長街送總理的場面,今天我好像親眼見到了!
下一篇:帶“柴油味”、“土腥味”的魚能吃嗎?為了家人好,別再弄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