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明朝滅亡的主因是什麼?糧食危機,經濟不善經營,所以才亡的主因!

每個王朝滅亡幾乎都一樣,吏治腐敗土地兼併自然災害嚴重,經濟上不善經營,所以才亡的。明朝亡的主因就是發生了糧食危機。看明亡史,給我們上了一次生動課。

明朝人何良俊在《四友齋叢說》裡的生動記錄:“今一甲所存無四五戶,則空一里之人,奔走絡繹於道路。誰復有種田之人哉。”普通的村子,都見不到幾個種地的,全湧進城裡打工了。

就算農村還有種地的,可明朝火熱的手工業,更令農業生產跑了偏:絲綢瓷器等產業的生產越發擴大,以利瑪竇等傳教士估算,僅蘇州上海地區,紡織產業工人數量就有近八十萬。相關原材料價格暴漲,昔日魚米之鄉的江南,土地大多改種了經濟作物。即使是正常年景,江南等地的糧食,基本也是年年購買。

這樣的畸形景象,在正常年間,糧食還可以維持。但到了明末天災爆發,農民起義與清軍叩關等考驗接踵而來時,早已埋下的糧食隱患,就如火藥桶般接連爆炸。於是,就有了歷史上痛心的一幕:原本富庶繁榮的明王朝,卻在嚴重缺糧的困頓裡,蒙受了餓殍遍野的災難,走向了悲情的滅亡。

漠視糧食安全的代價,工農業比例失調的後果,晚明的山河變色就已證明,那是何等刻骨銘心的嚴重。“糧食安全”,這個至今全球各國都無比警醒的話題,參考明末變局就可知,無論哪個年代,都有振聾發聵的意義…

明史讓我們知道,糧食的重要性。糧食危機並沒有遠去,現在很多非洲國家也缺糧,缺水。發生糧食危機國家,看明史你就會懂,有以下幾種原因:1土地兼併2、自然災害也就是氣候問題。3長期的戰爭。

姜太公說:“農,工、商”是治國三寶,對於一個農耕民族,農業重要性可想而知?齊國管仲說:“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務,有人之途,治國之道也”。“粟也者,民之所歸也;粟也者,財之所歸也;粟也者,地之所歸也,粟多則天下之物盡至矣。俗話說:“手中有糧,心裡莫慌”,糧食問題是國家經濟的核心問題,因此珠寶,金銀、玉器這些奢侈品,都無一能超過土地價值,據周朝icon記載,畝產30公斤 秦朝記載,畝產50公斤

隋朝記載,畝產110公斤

唐朝記載,畝產130公斤

宋朝記載,畝產200公斤

明朝記載,畝產240公斤

清朝記載,畝產300公斤。

按照中國傳統農業種植的最高標準,清朝已經達到頂峰,但是中國的土地開發已經趨近極限,甚至超過底線,大量森林草原溼地被破壞,生態環境面臨崩潰

,尤其是最近幾十年,氣候非常反常。人口上70年代已經突破8億,如今高達15億,如果沒有特殊有效的糧食增產辦法,中國將處於大面積的饑荒狀態,我國將陷入一個難解的歷史危機……所以,當今現在的我們,更應該要保護環境保護耕地、保持糧食自給自足才是穩定的根本。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從小學會珍愛糧食。

上一篇:諸葛亮為什麼要用空城計?諸葛亮為什麼要用空城計?原來是這個原因
下一篇:林徽因的生平如何?她的一生,有過幾段婚姻,最後卻被丈夫一刀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