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司馬一般是被排擠的宗室,別駕一般是被排擠的宗室,他們是什麼結局

如果各位歷史好的話,可能會知道先秦五官,司馬,司徒,司士,司寇,司空。

他們位次三公,與六卿相當。還有一種說法,六卿中就有司馬。

總之,司馬這個官職在先秦時期屬於中央的高階官員。然而到了語文課學習唐朝時期柳宗元的《小石潭記》,講寫作背景時,老師會說柳宗元參與了永貞革新,在失敗後被貶為永州司馬期間寫的。此外還有一個耳熟能詳的江州司馬。

此時的司馬,已經成為了地方上的一個虛職。

所以中晚唐有著這麼一個說法,別駕一般是被排擠的宗室,司馬一般是被排擠的官員。

還有校尉。秦代實行部曲制。根據作戰物件等各方面情況,確定總兵力,任命三軍統帥(即大將、上將軍,也泛稱為將);在統帥之下,根據作戰的需要和總兵力的多少,分設若干個將軍(四副將、裨將軍,也泛稱為將軍);每個將軍統率若干個部,部的長官稱校尉,即一部一校;每個部下設若干個曲,曲的長官稱軍候,即一曲一候;曲以下即平對軍隊的編制,如步兵的千人(設二五百主),五百人(設五百主)、百人〔設百將)、五十人(設屯長)、十人(設什長)、五人(設伍長),

此時校尉是僅次於將軍的存在。

之後漢武帝設定的司隸校尉,是監察京師及周邊的秘密監察官。

然而到唐朝,卻已經成為了武散官,最高的校尉品級也僅有正六品上。到了明朝,校尉一詞常用於錦衣校尉。而這錦衣校尉是錦衣衛中最低的一級在編人員。說白了,錦衣校尉就是普通幹活的,只有編外的力士比它級別低。

此時的校尉已經從中級軍官變成了小兵。

我們還可以看看時間線短些的。比如明朝設了總兵。

原本總兵是臨時職務,戰時才由皇帝任命,擔任一次軍事行動指揮官的角色。

明朝前期中期,總兵常常由勳貴擔任,比如建文年間的曹國公李景隆,永樂年間的寧遠侯何福等。後來因為需要長期備戰,總兵開始作為常設官職。

諸如九邊開始常設總兵。

這時總兵開始成為分守一方防區的長官,而不是之前的軍事行動總指揮了。

晚明時期,幾乎全國都設了總兵,如山東有山東總兵、登萊總兵,湖廣有湖廣總兵。

一般內地各省設一個總兵,相當於省軍區司令。

之後萬曆三大徵時,開始出現了一個新的職務:提督軍務總兵官(簡稱提督)。這個提督頂替了之前總兵的作用,開始作為軍事行動的指揮官。最典型的就是萬曆三大徵中寧夏之役、朝鮮之役中李如松都被任命為提督,統率各地總兵前往作戰。

到了清朝,情況又變了。清朝在每個省設提督,每個省設若干個鎮,鎮的長官是總兵。

這就相當於原來的行動總司令成了省軍區司令,省軍區司令成了軍分割槽司令。

所以可見,有些官職職權是會越來越小的。

上一篇:日本武士道真的是一個毫不留念的死嗎?現實中的武士道是怎麼樣的?
下一篇:古代的九品中正制到底是什麼樣的為何有的狀元全國分佈於這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