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古代的九品中正制到底是什麼樣的為何有的狀元全國分佈於這些呢

科舉制度,有人贊之,有人罵之,褒貶不一。其實從隋初使用科舉制來替代魏晉的九品中正制度算是進步不少。後來八股取士則是完全扭曲了科舉制積極意義,清末那就是閉塞民智毒害人心了。先秦時代是百家爭鳴的大時代,有才華的人不會落寞,當然前提是真正有才華。到了兩漢,則使用察舉和徵辟,需要貌似伯樂多於千里馬。人才,只有被發現才是,否則就是廢材。

有籍貫的357名狀元全國分佈

魏晉九品中正制既有對兩漢孝廉的改良,又有梯級選拔制度的建立。以往無論是察舉還是徵辟,評選人才相對模糊,可能需要一個較長的週期才會展現出來。而到了魏晉則設定大小中正,從中央到地方依照品行才能評級,還詳細分定了九個品級。當然不是成了一品就可以就任朝廷要員。一品一般是聖人的標準,而聖人則往往是矜持的。東漢末年豪強崛起,最終透過宗親和地方政權合流使得“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

魏晉九品中正制

隋唐時期,經過數百年的分合,那一套包裹著士庶階層固化的九品中正制已經無法沿用。人才選拔需要打破門第,脫離門閥的控制,於是科舉制登上舞臺。當然初期參加科舉還是需要人推薦的,不是後來那樣。宋代科舉制逐漸成熟,1066年宋英宗詔禮部貢院定下三年一開科場。自此使用三年大比來總結科舉制度才流行開來。縣試和府試都是每年的二月份,不是三年一次,而院試則是三年一次。

狀元從唐初到清末,有文字記載的就有700多人,可惜能夠標註籍貫的也就是357人。千萬不要拿科舉時代的狀元和現在高考狀元對比。1300多年,也就是700多人而已算是精英中的精英。高考舉行的43年了,31個省級行政區來說,文理科一分,所謂的狀元有2000個多個吧。

明清科舉體系

元明清,特別是明清科舉制度愈加嚴苛。要成為舉人才有參加全國考試機會,而舉人卻不是那麼好中的,看下范進就知道了。中了舉人有了參加會試的資格,考中了殿試合格才會成為進士。別忘了這是三年一次機會,可不是年年有,而且那個時代文盲可不是一般的多,祖上數代文盲的比比皆是。

有籍貫記錄的狀元,排名前三的省份是江蘇、浙江、河南。江蘇和浙江前者60名,後者54名,合計114名,幾乎佔據所有狀元的30%。考狀元不僅是智力考試,也是體力考試,更重要的是財力。沒錢學都上不起,童試就不要說參加了。秀才是可以免徭役賦稅的,要是高中舉人,見了知縣知府都平坐。因此那個時代讀書人不一定是窮人,但窮人一定不是讀書人。

宋元明清進士集中區域變遷,題圖來源於知乎Disenchantment

明清時期江蘇有5926個進士,浙江有6505個進士,整個北方只有16922個進士。這還是分了南北榜考出來結果,要是沒有分南北榜,南方資料更加驚人。明清狀元南方有狀元167個,北方有146個,南北榜佔有相當的原因。

蘇州是全國知名的狀元城,狀元有26人,放到有籍貫的357名狀元中,那可是7。28%。當時的蘇州背靠運河,手工業商業發達,豪富程度即使在江南也不是蓋的。江寧府、蘇州府、紹興府絕對是江南的文賦重地。進京兩千多里路,沒有兩三個月是到不了的,路上一應宿食都得自籌。

科舉制的初衷是打破門第觀念,讓天下英才服務於皇權。若是說唐宋還有一點開放的跡象,那麼到了明清就成了一部分人專屬。

宗親勢力非常強勢在於離開了家族,受窮捱餓是常態,被富貴人家逼迫為奴也是常態。地方致仕的高官一般與家族結合,也就是鄉紳代表。在任的官僚七大姑八大姨更多,一不小心就可能得罪權貴。功名在身的舉人本身就是大家族或者特權階層。一個家族要想發跡,讀書是唯一出路,而且要三四代人努力。

第一代有點家底且經營得當,就有了讀書條件。二代若是運氣好考個秀才還是點可能的。成了秀才自然與一般人不一樣了,家族裡有了一定話語權。若是三代來了運道,天上掉餡餅考中舉人就成了舉人老爺。這下子在宗親縣府成了掛名物件,別人再想欺負你可能性不大。至此四代五代考貢士進而成就進士才成了可能。

狀元府

有人認為狀元就是考得好,其實那是誤解。狀元不僅考的好,還得形象好,入的了皇帝的法眼。御筆一點,考得不是太差也能當狀元,考得好長得醜也可能被劃去。畢竟以貌取人是千古不變的恆理,更何況除了少數皇帝,大多數皇帝也沒得時間考察你的“內涵”。

連中三元,狀元及第是各類小說話本的熱衷的話題。看看就好,千萬不要當真,封建時代的狀元怕是和初現的大熊貓有得一拼。唯一可以安慰的是1300多年大概11萬進士,700多名狀元,比例還是比中彩票好點。

上一篇:司馬一般是被排擠的宗室,別駕一般是被排擠的宗室,他們是什麼結局
下一篇:【警方通報】通化一男子殺害兩名婦女,被捅傷!兇手竟是一名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