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秦末三大領袖:出身最底層、最有教養、最有才華,他們都幹了什麼?

人的性格、觀念以及由此帶來的差異化行為,基本上由其出身、閱歷、教育所決定。這一規律,在秦末三大領袖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秦末亂世中,湧現出了大量英雄豪傑,按照出身,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類,出身最底層草根陳勝、吳廣,他們原本為秦王朝的“黔首”(農民),沒有土地、沒有財富積累、沒有接受過系統教育,是最直接的被剝削物件。但正是這些人,構成了強大秦帝國的基礎;

第二類,秦王朝的基層官員,如劉邦及其手下的核心小夥伴。他們同樣出自社會底層,但得益於郡縣制的推廣、新秩序的建立,他們要麼依靠才能、要麼憑藉對新體系的理解,成功進入了秦王朝體系內,成為基層管理者;

第三類,在秦始皇大一統中央集權體系下,慘被剝奪特權、掃進民間的原六國貴族,代表人物是項羽(及那些復國的勳貴)。

所處階級決定了思路,思路決定了行動,行動引發了後果。首次掀起自下而上大起義的陳勝,由於知識、眼界的束縛,很快陷入了小富即安思維所帶來的選擇陷阱。面對張耳、陳餘這二位舊貴族體系名士提出的“緩稱王”建議,陳勝拒不聽從,在佔領陳縣後就迫不及待的自立為王,成功地把自己打造成了秦軍的頭號敵人;同時,他還迅速淪為了秦二世那樣的“暴君”:腐化墮落、殺害故交,任用寵臣屠戮將領。無綱領、無體系、無制度的陳勝,沒多久就成為了首個犧牲品。

在草根梟雄早早出局後,逐鹿天下的兩大勢力就變成了出自基層的劉邦VS貴族代表項羽。由於所處階級的不同,這兩大勢力的風格相差巨大,咱們先看看項羽。

項羽的身上,體現出了戰國貴族的傳統優點:

一、軍事才華強悍。春秋戰國的軍事領域,基本被貴族承包,如孫武、孫臏,均是貴族後裔(史書稱孫臏是孫武后代);出身富商家庭的軍神吳起,在貴族體系提供的平臺上嶄露頭角,失去了平臺的支援後遭受屠戮。

項羽作為楚國將門世家之後,軍事素養享受了得天獨厚的傳承與薰陶,再加上他出眾的天才、強悍的性格,造就了獨一無二的軍事奇才。縱觀史書我們可以發現,凡是僅僅與軍事領域相關的行動,項羽都極為英明、決絕、成功:

會稽起義,他一人擊殺“數十百人”,官府上下嚇得匍匐在地,不敢仰視;

鉅鹿之戰前,在對危險局面短暫分析後,他當機立斷斬殺宋義,奪回了軍權;

鉅鹿之戰中,面對敵我懸殊、士氣低落的絕境,他破釜沉舟,送給虎狼秦軍自戰國以來在野戰中的最大失敗,也讓觀戰的各路諸侯心悅誠服,跪著用膝蓋行走前來拜見;

彭城之戰,面對己方兩線作戰、腹背受敵,大本營彭城被56萬聯軍佔據的困境,他親率3萬騎兵繞道奇襲劉邦後方,創造了3萬人擊敗56萬的戰爭奇蹟。

二、富有同情心。這一點,主要出自韓信之口。由於曾經擔任項羽的貼身親兵,韓信對項羽的性格、處事方式極為了解。在被劉邦登臺拜將後,他把項羽的性格、優點、不足和盤托出,並擬定了應對之策。

在個人的綜合素質方面,韓信以及劉邦本人,都認為項羽無人匹敵:

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彊孰與項王?”漢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賀曰:“惟信亦為大王不如也……

在勇敢、強悍、仁厚、軍事才能等方面,項羽都對劉邦形成碾壓之勢。不過這也很合理,即使在現代社會,出身草根的人才,其綜合素養也很難與受過良好教育的貴族子弟相提並論。

具體到對人的態度方面,項羽也比劉邦更富魅力:“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即:項羽待人恭敬慈愛,言語溫和、極有禮貌;若見到身邊的人生病,他會心疼得流淚,甚至會把自己的食物分給他。

這也許跟我們的印象形成了巨大反差:項羽不是屠戮成性嗎?為何劉邦、韓信都承認他仁厚、恭敬、慈愛呢?這其實是兩個概念。

春秋戰國,是貴族的時代,勇氣、慈愛、律己、驕傲等素質,是貴族品格的重要構成。對於弱者的仁慈,與對敵人的殘忍,二者間並不矛盾。

更何況,以仁厚聞名的劉邦,在歷史中留下的屠城記錄也不少見。

但秦末的政治領域,同情心並不能為項羽的事業加分。經過秦始皇的清洗後,傳統貴族群體在社會生態中早已失去了絕對掌控權;大一統秩序的推行,則讓無數出身平平、洞悉法律的基層人才得以步入秦帝國社會組織的各個層面,就像當初那些方士在背後數落秦始皇時所說的:“專任獄吏,獄吏得親倖。博士雖七十人,特備員弗用”,秦朝管理社會所依仗的,並不是傳統勳貴以及為其服務計程車大夫,而是精通法律條文、熟悉社會管理規則的官吏。

秦王朝短短十餘年的“培育”,為出身基層的人才提供了接觸權力(即使很小)的機會,既培養了他們的政治能力,也開闊了他們的政治野心;他們參與政治、主導社會話語權的慾望更加強烈,出身底層的陳勝尚且能喊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口號,身為基層小官的劉邦在看到皇帝的陣仗後,自然也能發出“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的感慨。

(所以筆者認為,相對於陳勝、項羽對秦王朝的痛恨,劉邦等人對秦始皇也許是心懷感激。)

這些基層官員,已經成了社會政治結構中不容忽視的重要力量,相對於傳統貴族,他們也許綜合素質、人生履歷沒那麼“光鮮”,但勝在熟悉管理社會的套路,精通世事,接地氣,群眾基礎好,能夠解決實際問題,而且人數還特別多。

用一句話來形容:時代已經變了,不再是那個人人習慣“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來會打洞”規則的世界了,誰能順應人心、迎合各階層人才的訴求,誰就能佔據優勢。

但項羽對這一點並沒有清醒的認識,雖然身為破落貴族,但其家族在吳中地區仍具有巨大影響力,他自小處在叔父項燕的庇護之下,對於社會的理解、人情的洞悉,壓根無法與長期混跡於民間的劉邦相比;貴族自帶的強烈優越感,盛氣凌人的處事風格,任人以出身的人才觀念,對道德缺陷零容忍的性格潔癖,決定了陳平、韓信等人不可能進入他的視野。

項羽可以對待弱者慈眉善目,甚至痛哭流涕,但若要對這些出身草根的人才委以重任?對不起,你不配。我同情你,前提是俯視你,絕不可能允許你與我在身份、道德上平起平坐。

因此,與其說項羽瞧不起韓信,不如說他瞧不起韓信所處的階層:我不是針對你,你們這個階層都是辣雞。

而劉邦的出身與閱歷,決定了他的人才觀與項羽完全相反。

陳勝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提出者,但劉邦才是第一個成功的踐行者。不愛耕讀、喜好酒色、嬉笑怒罵、事業平平,直到40多歲才靠坑蒙娶得一個老婆,像極了如今眾多的苦逼打工人。如果秦王朝能多持續二三十年的話,劉邦鐵定要庸庸碌碌地混過這一輩子。

但劉邦稀鬆平常的履歷,反而成了他的優勢。秦王朝的脆弱政治平衡被秦二世打破後,劉邦常年混跡於社會基層中形成的精明、務實的處事風格,對基層人才心態的洞悉,迅速發揮了巨大作用。說白了,韓信、蕭何、曹參、陳平、陸賈、夏侯嬰、周勃等人心裡想什麼、需要什麼,也正是劉邦本人的所思所想。

因此,劉邦迅速展現出這樣的人才觀:不論貴賤、唯才是舉、不拘小節,敢於承認不足、善於聽取意見,甚至對於來自原項羽陣營的韓信、陳平、英布等人,劉邦也用人所長、來者不拒。無論何種身份、何種出身、何種人品,只要你有才、而且願意在我這裡一展所長,你就可以得到重用。

壞的政策會產生連鎖效應,好的也會。這就是項羽身邊人才越來越少的原因,也是出身布衣的劉邦能戰勝偶像級人物項羽的制度性優勢,更是西漢初年“布衣將相”人事局面形成的內在原因。楚漢之爭,與其說是劉邦項羽之爭,不如說是秦國對六國的再次征服,是秦朝基層官員對六國遺老遺少徹底清洗,是新時代對舊時代的一次徹底碾壓。

項羽之敗,不是他個人的失敗,一是一個時代的謝幕,古典貴族政治宣告被徹底終結,代表著務實、功利訴求的新興階層輪番佔領時代舞臺的中心。而出身基層的西漢統治集體,吸取秦制的精華、結合秦王朝的教訓,很好地在嚴刑峻法與民眾疾苦間尋得一個平衡點,並逐漸形成了法、道、儒兼用思想體系,從此成功實現了社會發展模式的轉型。

上一篇:如果晉朝像漢、唐那樣欣欣向榮,篡權的司馬氏可以博得一個好名聲嗎
下一篇:子貢和子路都是孔子學生,為何孔子卻偏偏對子貢的態度不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