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他是清朝最後的棟樑,一個人的能力怎麼可能挽救成功,他說了什麼?

單絲不成線,獨木不為林。王朝好比大廈,大廈將傾時,總有一些人希望用自己的力量去挽救。但歷史規律總是無情的,前人打江山開疆拓土,保不齊後人敗家沉迷享樂,當大廈一點點動搖,到了無法修復的地步,一個人的能力怎麼可能挽救成功?

明末有崇禎皇帝自殺殉國,而到清末,也有人眼見大廈將傾,發出感嘆,他就是清朝最後的棟樑:愛新覺羅·良弼。看到這個姓氏就知道,良弼是清朝的宗室,當年清太祖努爾哈赤下有4個弟弟,良弼先祖就是努爾哈赤最小的弟弟巴雅喇,此人也算能征善戰,為哥哥立了不少功,但只活了43歲便去世了。

轉眼百年過去,世事滄桑變幻,昔日威風凜凜的清朝八旗兵在列強火炮槍彈面前成了紙糊老虎,良弼就生在這樣的末世。他出生時光緒帝才登基兩年,還是個6歲的小娃娃,所謂主少國疑,皇帝年紀小,就給了女強人慈禧太后充分發揮的空間,在她的發揮下,清朝內憂外患更進一步,反清的思潮暗暗湧動。

良弼從小就沒有父親教導,只能和母親相依為命,但他時刻不忘自己身上流著愛新覺羅氏的血,他嚮往努爾哈赤與皇太極的功業和能力,為此,良弼在學習這件事上有很大熱情,他希望用自己所學去挽救國之危亡,他挽救的思路當然不是反清,而是改良立憲,推行新政,這種思路在當時的形勢下,屬於“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22歲的良弼跟其他學子一起東渡日本,這些留學生裡面有很多主張革命的,良弼處在他們中間顯得格格不入。但良弼又不是什麼愛享樂的紈絝,相反他生活樸素,穿著都簡單,除了喜歡在腰間繫根表明宗室身份的黃帶子外,良弼也跟主張革命的留學生一樣努力學習,成績非常優秀,甚至因為個人魅力交到了革命派摯友。

4年後,良弼學成回國了,他終於可以將身為愛新覺羅子孫的榮譽感作為指導,去大展拳腳挽救清朝的末世危機。他對清朝保持著絕對的忠誠,又留過學,能力在一幫無能的八旗子弟中顯得格外突出,對當時的清朝而言簡直是令人感動得淚流滿面的存在,良弼很快就憑實力當上了袁世凱手下陸軍第八標統帶官。

之後,良弼又連升陸軍部軍學司司長和修訂法律館諮議官等,甚至管理了禁衛軍,良弼得到重用除了他本身是精英,還因為清廷想要提拔滿家子弟牽制袁世凱,良弼想用新政來挽救清朝,為這個,他花了大量的時間訓練新軍、編撰新律,促成朝廷機構的改革,光緒帝駕崩宣統帝即位之後,良弼已經是統籌全國陸海軍的實權人物了。

當時,宣統帝溥儀也還是個小孩,他的父親載灃充當攝政王,叔叔載濤任軍諮大臣,因為載濤對軍事工作不熟悉,良弼便在他出國考察時跟隨在側。這期間良弼去了歐美諸多國家長見識,毫無疑問,他的眼界又開闊了,關於新政新軍的想法也更多了,《清史稿》記載良弼“尤留意人才,自將帥以至軍士,莫不延納”,所以良弼在軍中的人氣還不錯。

這樣一個出色的人才,在放眼望去遍地草包的八旗子弟裡只能用鶴立雞群來形容,自然容易引起各方的忌憚。因為主張保皇,反對革命,反對清帝退位,和袁世凱之間也是一派你死我活誰也看不慣誰的氣氛,良弼的處境其實已經非常危險了。但他還是時刻提醒著自己,要堅持,要做守護清朝的棟樑。

1911年10月,革命的火種從湖北武昌開始傳遞,這對近代的中國來說是一個嶄新開端,對良弼等人而言卻如同噩夢,良弼站出來,堅決反對清帝退位,還拉上了恭親王溥偉、原陸軍部尚書鐵良等王公親貴組成宗社黨,展示出了要和反清勢力鬥到底的決心。如此一來,良弼理所當然成了靶子,袁世凱也好其他人也好,都想除掉這隻清室裡面的出頭鳥。

“臣等寧決死殉國,不服共和。”這是良弼當時說的話,也是他的催命符,很快坊間就流行起了“二良不死,滿虜不亡”的說法,這二良,當然就是良弼和鐵良,良弼堅持帝制當然可以看作是他對清朝的忠誠,但也是一種糊塗,危險的氣息在悄悄靠近了,而良弼還沒察覺。

1912年1月26日,良弼和宗社黨其他成員議完事後準備回家,一個炸彈猝不及防扔到了他面前。幹這番大事的是革命黨人彭家珍,這個名字將永遠被後世記住,他犧牲在了現場,而良弼被緊急送去請日本軍醫救治。大廈將傾,棟樑先塌,良弼勉強吊了兩天氣,終於還是死去,臨終前,他回想起自己35年人生中所做的一切,感嘆:

“炸我者,英雄也。我死,大清遂亡!”

良弼的話果然應驗了,1912年2月12日,張謇起草的《清帝退位詔書》傳示全國,清朝徹底宣告滅亡,儘管和良弼一樣致力於保皇的溥偉還在不死心地大喊著“有我在,大清就不會亡”之類的話,但終究也是回天乏術。

縱觀良弼的一生,不由得讓人感嘆,這樣的人才如果生在治世,一定可以成為做出成績的能臣,但一個人要做出成績,除能力之外,其實還要懂得審時度勢,順勢而為,逆勢則亡,我們站在後世的角度當然容易得出良弼是犯傻的結論,但任何一個人身處歷史潮流中或多或少都會有迷茫,誰也無法保證,自己的選擇絕對正確。

上一篇:和珅死後,乾隆為什麼要處死貪官和珅?和珅的貪汙到底有什麼好處?
下一篇:古代狀元真的那麼好考嗎?真實的狀元是怎麼考上的?看完我就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