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人生】李白寫給楊貴妃的情書,讓人看了臉紅,卻又讓人流淚. . .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清平調·其一》)這首詩是詩仙李白為唐玄宗和楊貴妃所作的詩作,世人都曾以追慕李楊二人的愛情而惻隱連連、牽動情愫。“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的美好愛情憧憬曾被他們二人所踐行,但最後一遭馬嵬坡(馬嵬坡兵變),人性的弱點、現實的殘酷徹底將二人之間所謂的愛情擊的粉碎。創下了“開元盛世”的李隆基不僅是一位偉大的帝王領袖,還是美好愛情的憧憬者和守護者,但晚年沉迷於“紙醉金迷、驕奢淫逸”生活的李隆基也如同其他朝代那些勵精圖治的帝王一樣絲毫沒有例外地將自己帶向了無以復加的深淵。

唐玄宗李隆基於公元715年由唐睿宗李旦禪位,隨即登上歷史舞臺。其實李隆基有幸成為皇帝的這一過程從根本上上來說還是要感謝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的,如果沒有公元710年太平公主聯合李隆基發動的“唐隆政變”、誅滅韋后利益集團的話,李隆基恐怕著實難以捷足先登唐皇帝位。那麼既然太平公主對李隆基的帝位有著舉足輕重的實質性作用,為何李隆基在登上帝位之後便無情無義地磨刀霍霍朝向姑姑太平公主呢?一位是曾經“恃著擁立唐睿宗李旦上位有功”的太平公主,另一位是初登大雄寶殿、掌握天下大權的唐玄宗李隆基,兩位人物在本質上都隸屬於政治核心人物,當然也代表了兩個利益頗具分歧的政治集團,太平公主當初傾力支援李隆基必然其中包含了立足於自身利益的因素,那我們就不難理解李隆基為何初登大寶便“反目成仇”地不念舊情幹掉了太平公主。

從神龍政變到景龍政變

公元705年,一場“不流血的政變”將武周政權重新過渡到了李唐王朝,這便是由太子李顯(唐中宗)和宰相張柬之等臣子聯合發動的“神龍政變”,政變爆發於東京洛陽,最終一代女皇武則天在綜合利弊之下無奈被迫選擇了退位,繼而唐朝成功復辟,太子李顯是為唐中宗。

唐中宗李顯即為大統之後,權力並非牢牢把控在自己手中,因其昏庸無能和韋皇后集團的擅權專政導致李顯一上臺便執行了“打擊五大功臣”的政治手段,將當時扶植李唐王朝的幾位砥柱功臣盡數先後施之政治貶黜,下場不容樂觀。另外,李顯二次即位之時,將三子李重俊任命為新一任太子。一方面由於太子李重俊非韋皇后所生,另一方面因為其不是嫡長子,並不符合“嫡長子繼承製”的宗法制度,故而頗受韋后和武三思的猜忌和排擠。在此狀況下,李重俊舉兵將武三思殺死。

《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中記載:“所以舉兵之由,實以既受武三思父子及安樂公主等之陵忌,明知其皇位繼承權至不固定,遂出此冒險之舉耳”。

但最終當李重俊揮師進軍玄武門之時,卻受到了韋后、上官婉兒等人的制約,在唐中宗李顯的干預下,軍隊臨陣譁變,李重俊無奈逃亡,後被左右殺害,史稱“景龍政變”。

“唐隆政變”

公元710年,中宗李顯駕崩(暴死),韋后開始臨朝干預政治。為了安穩朝政輿論,韋后立李重茂為帝,但因韋后的過度干涉朝政和擁兵自重,其“司馬昭之心”已然路人皆知。同年七月,李隆基聯合姑母太平公主將韋后集團徹底剿殺,隨後扶植了相王李旦(唐睿宗,唐玄宗李隆基的父親)即位大統,史稱“唐隆政變”。其結果是李隆基被封立為新一任皇太子,而姑姑太平公主的權力則更為膨脹,可以說是“唐隆政變”的爆發實則已經為其後“李隆基除掉太平公主”埋下了伏筆。

其實話已至此,大家便不難從中發現這樣一個有趣的現象:唐中宗李顯二次復位後,韋后、安樂公主等為了獨攬大權而不惜將皇太子李重俊迫害致死(也有記載說道唐中宗李顯的暴死也有韋后等人的暗中參與);中宗李顯駕崩後,韋后集團扶植為掩人耳目另立李重茂為唐帝,繼而太平公主輔助李隆基除掉了韋后集團,先後擁立唐睿宗李旦、唐玄宗李隆基乘即皇位,但是太平公主同之前的韋后、安樂公主一樣,都深深根植於自我利益之上,都意圖獨攬大權進而威懾控制李唐王朝。在李隆基心目當中,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即便對自己和父親(唐睿宗李旦)有恩有功,但面對這麼一個勝似武后、韋后的人物時,試問:他怎麼可能會將這千方百計、來之不易的李唐江山拱手相讓?

慘遭賜死的其他原因

上邊提到,太平公主最終落得個慘遭賜死的下場主要還是由於其野心膨脹和獨攬大權,但其實除此之外,還另有諸多因素。

李隆基最初被唐睿宗李旦立為皇太子之時,太平公主便已察覺到“李隆基並非之前的李顯和如今的李旦”,她深刻認識到了李隆基對皇位王權極度的渴望,而且太平公主根本難以對李隆基的勢力產生強有力的壓制和有效的控制,於是乎,李隆基的存在便就成了太平公主奪權掌權路上最大的絆腳石了。早在李隆基時任太子的時候,太平公主便大肆宣揚“李隆基非嫡長子”之類的流言,而且後期睿宗李旦也加入到了“保皇位”的鬥爭中來,但因為雙方權力的差異,太平公主的這一行為並未撼動李隆基對於“爭皇位”的決心。

此外,太平公主平日生活上也是奢侈無度,並且一度與民爭利,由此看來,太平公主並不深得民心。唐太宗說過:“水可載舟,亦可覆舟”,既然不得民心,那麼自然便很難建立起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空。太平公主在對外勾結官員、擴大自身勢力的過程中,主要依靠錢財官位來奪得人心,如此下流手段實在不為李隆基所容納。當時“除掉太平公主”的選擇在我看來已經是一種趨勢了,並不僅僅只是李隆基個人的想法,這其中還夾雜著朝中文武百官的主觀因素。因為太平公主身為武則天最幼小且最疼愛的女兒來看,她身上處處都透露著武則天的影子,而武則天篡權奪位、改唐換周的過往行為已經使得李唐舊臣對之形成了一種本能的抵抗,故而太平公主的滅亡更是一種時局趨勢可言。

上一篇:德國攻打莫斯科時,光凍死就有幾十萬人,為何不搶蘇聯人的衣服穿?
下一篇:齊襄公與公子糾的故事:齊襄公與公子小白的故事介紹公子糾為何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