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譚嗣同父親為什麼對兒子置之不理?兒子遇險,父親狠心見死不救真相

兒子遇險,父親狠心見死不救,其中必有隱情,今天就來聊聊譚嗣同父親為何對兒子置之不理。

清朝末期,統治華夏大地百年之久的大清王朝即將覆滅,搖搖欲墜之際總有進步人士想要拯救民族於危難之中,而戊戌六君子就是其中的代表。

以譚嗣同、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進步青年推崇以變法的形式讓清朝能夠重新煥發活力,擺脫落後捱打的局面,但是變法就意味著固化利益的寵信分配,必定會遇到很大的阻力。

戊戌變法受到的阻力主要來自於守舊派,變法者們透過分析發現,雖然朝中不少大臣也抵制變法,但是有光緒皇帝的支援,大臣的意見就不足為懼。

變法真正最大的抵制者是慈禧太后,她是掌管清朝實權的最高統治者,如果放任慈禧在其中搗亂,那變法成功就無從談起。同時,按照傳統思想,是不允許女人掌管朝政的,慈禧的行為就是違背祖制,意圖控制皇帝權力,這是另一個攻擊慈禧的理由。

滿腔熱血的變法青年經過深思熟慮之後,他們做出一個大膽的決定——軟禁慈禧,這一年是公元1898年。

在康有為的安排下,譚嗣同趁著夜色來到袁世凱的府邸,當譚嗣同提出請袁世凱協助軟禁慈禧的計劃時,袁世凱滿口答應。譚嗣同將計劃和盤托出,主要目的是讓袁世凱能夠抓住機會,從外地調兵進駐京城控制慈禧太后。

事實證明,袁世凱保持了他一貫的老奸巨猾,當譚嗣同滿懷希望地離開後,袁世凱立即將這個訊息告訴慈禧太后。

慈禧得知訊息震怒,立即派人將光緒皇帝軟禁起來,隨後開始大肆搜捕維新派人員。在慈禧搜捕人員到來之前,康有為等人僥倖提前逃脫,而譚嗣同雖然已經提前得知抓捕的訊息,但是他並沒有選擇逃跑,而是希望透過自己的頭顱鮮血喚醒民眾支援變法。

譚嗣同在入獄時曾寫下“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的千古名句,每每讀來都感人肺腑、蕩氣迴腸,是革命者為民族不怕犧牲的氣魄。

按照封建社會思想來看,譚嗣同等人的行為無疑是謀反罪,這在古代是罪不可赦的大罪,經常會涉及到家族。

譚嗣同的父親名叫譚繼洵,他是典型的因為兒子被後人熟知的人物。

譚繼洵是在咸豐十年考中進士的,從此之後在官場上穩定上升,大部分時間都是在京城做官。

公元1877年,經過譚鍾麟向左宗棠推薦,譚繼洵開始走出京城到地方擔任職務,先是在甘肅擔任按察使、布政使。公元1889年,譚繼洵被提拔為湖北巡撫。

清朝時期,巡撫雖然在地位上比總督要低一個級別,但是並不是真正的上下級關係,站在朝廷的角度來看,巡撫有點像是制衡總督的角色,因為如果總督有越軌之舉,巡撫是可以直接向皇帝彈劾舉報的。

從全國所有的巡撫權力上來對比,湖北巡撫是比較特殊的,掌管著湖北一個省份的全部民政大權,這是巡撫的標配,而湖北巡撫還有一定的軍事權力,並且有能夠調動支配的專屬軍隊。

譚繼洵的這個職位已經可以說是封疆大吏,地位聲名都是極為顯赫的,權力也很大,那他為什麼眼看兒子被處死卻沒有出手相救呢?

原因一:時間倉促,可能來不及營救。

公元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在聞知訊息後,立即將光緒皇帝幽禁在瀛臺,隨後就是變法派遭到大肆搜捕,歷史上著名的百日維新就這樣落下帷幕,變法者倉皇躲藏。

9月24日,譚嗣同在瀏陽會館被抓獲,與此同時,康廣仁、林旭、楊深秀、劉光第、楊銳也被抓進監牢。

9月28日,按照慈禧太后的命令,戊戌六君子在宣武門外的菜市口英勇就義。譚嗣同犧牲的時候,他只有33歲,為挽救民族於危難之火而犧牲。

從慈禧太后對維新派人士動手,到戊戌六君子被害死,期間只有短短的7天時間。當時譚嗣同的父親譚繼洵在湖北擔任巡撫,距離風暴爆發的京城路途遙遠,就算是立即有信使快馬來報,一來一回之間也會花費不少的時間。

從時間上來判斷,慈禧沒有給譚繼洵留下太多的思考反應時間,這也許是譚繼洵沒有出手相救的原因之一。

原因二:營救行動無一成功。

在戊戌六君子被抓後,這件事驚動了大清朝的官場,營救行動就已經展開了。

戊戌六君子中有背景的並不是只有譚嗣同一人,比如林旭受到榮祿的賞識,而榮祿當時是慈禧身邊的首席軍機大臣,袁世凱當時就是透過他將訊息傳遞給慈禧的。

在林旭被抓後,榮祿從始至終都沒有為林旭求情,從這裡可以看到慈禧對這些變法者的痛恨程度,立有大功的榮祿都不敢吭聲。

楊銳是張之洞的學生和幕僚,當時張之洞知道後還進行一番營救行動,但是周旋一圈之後發現沒有任何結果,最終只能作罷。

從張之洞和榮祿的行動結果來看,已經明確地向譚繼洵透露出“營救無果”的訊號。

原因三:譚嗣同罪名極大,而譚繼洵性格較軟弱。

前文已經說到變法派的行為無異於謀反罪,而譚嗣同則是要罪加一等,為什麼這樣說呢?

在發動政變囚禁慈禧太后的計劃中,是譚嗣同夜探袁世凱府邸,親自說服他讓其出兵幫助,因此譚嗣同的罪過要在謀反罪的基礎上再加一等。

再來說說譚繼洵的性格和為官之道,清朝時期的巡撫和總督之間有相互制約的關係,並且在權力上也有相互重疊的部分,因此如果遇到強勢的人來做巡撫,必定會和總督有所爭執和衝突,然而這事完全沒有發生在譚繼洵身上的可能性。

當時譚繼洵擔任湖北巡撫,而晚清四大名臣張之洞是兩江總督,譚繼洵從來沒有和張之洞鬧矛盾,他崇尚的為官之道是不得罪人,因此一直都忌憚張之洞總督的權勢。

譚繼洵是傳統的進士入仕,他的思想屬於是保守型別的,是傳統的忠君報國思想。張之洞的思想就相對更為開放,他提倡在兩湖地區開展洋務運動、開辦工廠、解放思想。

可以想象,在同一片管理區域裡,張之洞的開放思想必定會對譚繼洵的思想產生矛盾,但譚繼洵從來沒有因此發作過,他既沒有表態支援張之洞,也沒有公開反對。

譚繼洵對譚嗣同的做法一直都很不贊同,因此很多人會說譚繼洵沒有出手相救,是因為譚繼洵對兒子有意見,但是從人性的角度來看,從小受儒家思想薰陶的譚繼洵不可能會因為政見不同而放棄兒子,無論如何都是血濃於水的親情。

實際上,更可能的是譚繼洵經過痛苦的心理煎熬,因為譚嗣同的罪很嚴重,如果貿然向慈禧太后求情,很有可能會激怒慈禧,罪及家人,萬不得已的情況下選擇舍小保大。

譚繼洵無論如何也想不到,當時以謀反罪殞命刑場的譚嗣同,在不久後就成為民族英雄,得到後世的永遠敬仰。

上一篇:晉武帝為什麼要廢掉太子司馬衷?司馬衷是如何成為晉朝的開國皇帝的
下一篇:古代商戶出生的女兒最多也就是個小位份,為什麼還有這麼多人娶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