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家長課堂】為什麼青春期孩子會抑鬱?這裡有最值得你關注的問題!

可能很多家長點進來看這篇文章,是被標題中“抑鬱、焦慮”這兩個詞語所吸引,想了解為什麼青春期孩子會抑鬱、焦慮?但在這個標題中,最值得我們關注的是“要什麼”和“有什麼”。我也想透過用這篇小文,和大家探討一下,作為家長在和孩子溝通中,我們的思維盲區。

是“要什麼有什麼”還是“要什麼≠有什麼”

當我把小標題這樣寫出來的時候,很多家長會說“老師,當然不是百分之一百的孩子要什麼我們就給什麼呀,這怎麼可能,他想24玩遊戲,難道我們也允許呀?老師你也不會允許你孩子24小時玩手機的對不對?”

我知道當家長這樣講的時候,心裡可能會想“這個老師是個槓精嗎?家長嘛,肯定是儘量滿足孩子的需求的,所謂儘量滿足嘛,就是合理的需求可以滿足,不可理的需求講道理讓孩子放棄。養孩子不就是這樣嘛。”

對於此,我部分贊同,部分持保留意見。

贊同:對孩子的需求當然不可能百分之一百滿足。

事實上,我不僅贊同這一點,還要鼓勵家長們在滿足孩子需求方面要剋制。尤其是對青少年,家長們更要懂得“放手”。心理學家比昂很重視“挫折”的功能,他認為孩子在“挫折”體驗中才能發展思考的能力和思維,也只有在“挫折”中發展容忍的能力。(

當然這個不被滿足的“挫折”體驗會有一個度,在總體上被滿足的體驗要多於不被滿足的體驗,同時在等待滿足的過程中,如果等待過久,也會被解讀為滿足失敗。)

當孩子越長越大,思維能力越來越強,也需要更多“未被滿足”的空間去思考和行動,在這個過程中感受“自我”的發展,以此發展自己的潛能。

保留意見:什麼是“合理的需求”?誰來評判什麼是“合理的需求”?

可能大部分家庭矛盾的主要內容,就是判斷這個需求是不是“合理”。

比如小明說想玩手機,媽媽說“大人工作了一天回到家放鬆一下,你現在的主要任務是學習不是遊戲。”小明說“我們不是說好了做完作業可以玩一會手機的嗎?你怎麼說話不算話?”媽媽說“你做完了?你以為作業就是老師佈置的那些嗎?你知不知道自覺的孩子會複習預習?”小明說“我們之前商量的時候就是說做完作業,沒有說要複習預習!”媽媽說“雖然我們說好每天做完作業後給你玩半小時手機,可是現在已經11點了你該睡覺了,明天早點做完作業再玩吧”。小明猛的關上房門不再理媽媽。

我寫的這些話可能有些“偏激”,可能你不會這麼對孩子說,可能你說的會更委婉合理,但是你會發現,不管你的理由多麼“合理”,孩子還是覺得“不合理”,因為孩子已經看破本質“你就是不想給我玩手機”。

玩手機和其他很多很多事一樣,沒有標準答案,每一個家庭會有不同的操作模式。孩子的需求是不是“合理”,需要孩子和家長一起討論協商,制定出一個大家都同意的操作方案。如果家長把自己當成“法官”,由自己判定什麼是“合理”,孩子會覺得憋屈、痛苦、不被理解,久而久之出現抑鬱情緒就不難理解了。

當然,為了在和孩子協商的過程中掌握更多的主動權,我們可以先了解一下青春期孩子“要什麼”。

青春期的孩子到底“要什麼”

青少年時期需要完成的人生課題是“自我同一性”,也就是尋找“我是誰”這個問題的答案,並且逐步從原生家庭“出走”,完成從個人意識到經濟的獨立。

為了尋找“我是誰”這個問題的答案,青少年會經歷:

·對父母的反抗

(為了證明自己不是父母的附屬品)

·非常看重朋友關係

(需要尋找同伴的認可和歸屬,新朋友的介入、關係的疏遠、友情的背叛,都會讓青少年感受到巨大的打擊)

·對自我能力、價值的評價、評價、再評價

(如果判斷標準太過單一,比如只從考試成績判斷,一旦考試失敗,就很容易認為自己沒有價值,也就比較容易陷入抑鬱),

·(可能會經歷)朦朦朧朧的戀情(感受被另一個人的接納和認可)

青春期階段,對孩子來說是一個情緒混亂期。因為青春期孩子在追求獨立的過程中,一切都是嶄新的,他是沒有經驗的。追求獨立也意味著他不想採納父母給的經驗和建議,因為採納了就意味著“不獨立”。

因此這個追求獨立的過程,對孩子而言,是讓他很興奮但是也帶著恐懼的,這不可避免會讓孩子體驗到焦慮情緒。

孩子在處理自己情緒方面,還是一個不成熟的“練習生”,可能很多情緒對他們來說都是陌生的,會讓他不知所措。再加上我們的社會文化背景中對負面情緒的貶低、身邊人對負面情緒的不鼓勵,當他們感受到自己產生負面情緒或負面想法時,他們會感到不安,甚至自我譴責,這種感覺又會加重他們的負面想法和負面情緒。這就好像是一個惡性迴圈,他們在自己的不斷自我否定中,感到越來越焦慮,也越來越抑鬱。

所以,青春期孩子需要被接納、被認可,這種被接納和認可需要從外部開始,逐漸內化,最終接納和認可自己,成為一個獨立的“人”。

不要認為這一階段很容易過,事實上有很多人卡在這一步,心理成長無法前進,沒有得到足夠的外部接納和認可,自己內心也就無法形成一個“我是誰”的概念,看起來外表已經成熟,甚至還結婚生子了,但內心一直還停留在青春期,還在尋找“我是誰”。

我們要給孩子什麼

尊重

當我們尊重孩子時,我們和孩子之間的距離會開啟一些,正是這些距離,讓孩子有“獨立成長”的空間。這些空間也讓我們對孩子的要求有隱私、要求自己支配時間和零花錢、要求自己挑選朋友和服飾、要求你不要指指點點他在嗑的CP看的網文玩的遊戲……這些要求接受起來就容易多了。

同時,當你不同意孩子某些做法,基於尊重的立場,你們也可以心情平和地協商討論,而不會走到對抗爭鬥的漩渦中。

如果不知道該如何尊重孩子,不妨用對待甲方的態度對待青少年時期的孩子,因為他們有很多共同點(此處省去一萬字)。

讚賞

對你真心覺得可以讚賞的部分,不要吝嗇你的讚美。如果你發現自己對孩子任何一點都無法讚賞,我建議你們求助專業的幫助。父母發自內心的讚賞和肯定對孩子非常重要,如果你發覺自己沒有,真的要引起重視。

包容

尤其是包容孩子的壞情緒。一些童話故事會有這樣的場景:一個沮喪的年輕人不知道找誰訴說心事,他失落地走啊走,來到一個小屋,裡面有一個老婦人在做著農活,可能旁邊還有溫暖的爐火。這個沮喪的年輕人嘮嘮叨叨講述自己的傷心事,老婦人邊做農活邊安靜地聽著。當年輕人說完的時候,老婦人說:“會好起來的孩子。”然後這個年輕人就覺得一身輕鬆,可以繼續去外面闖了。

幫助

當孩子求助的時候,我們就努力幫助孩子吧,如果我們的力量不足以幫助到孩子,我們要做的是尋找可以幫助孩子的資源。但始終我們會站在“幫助者”的位置上,處理事情的主動權還是會在孩子手上。

最後想和家長朋友們說的是,我們對孩子不是“要什麼有什麼”,其實我們對孩子是有很多限制的,我們沒有能力做到“要什麼有什麼”,也沒有必要做到“要什麼有什麼”。

希望當我們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我們對孩子要求他感恩、要求他體諒的願望,也可以少一些,可以允許孩子做的沒那麼好,也沒那麼聽話。

上一篇:【深度好文】當你的逆境、壓力、挑戰、創傷,你的生活就是一盒巧克
下一篇:【家長課堂】孩子的學習成績為什麼不好?這是最好的答案!-安親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