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漏洞百出的《黃帝內經》為啥會一直被中醫奉為聖典?(一)

1、“今婦人之生,有餘於氣,不足於血,以其數脫血也,衝任之脈,不榮口唇,故須不生焉。”

上述所說的意思是說:婦人不長鬍須是因為氣有餘而血不足,不足營養口唇,所以鬍鬚不得生成。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因為,女人性腺分泌的激素是雌激素,分泌雄激素量很少,所以婦人不長鬍須。而不是因為血少的緣故。男性長鬍須是因為,男性性腺分泌的是雄激素,雄激素能使人生鬍鬚。如果把男性性腺切除,他原有的鬍鬚也會脫落,不再生有鬍鬚。所以生不生鬍鬚,主要在與雄激素分泌的多少有關。所以說“婦人無須是因為氣有餘而血不足,不足營養口唇,所以鬍鬚不得生成。” 的說法是錯誤的。

2、《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像大論》“東方陽也,陽者其精並於上,並於上,則上明而下虛,故使耳目聰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陰也,陰者其精並於下,並於下,則下盛而上虛,故其耳目不聰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於邪,其在上則右甚,在下則左甚,此天地陰陽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出,《黃帝內經》作者認為:右眼視力比左眼視力好的人屬於天理難容,左撇子的人屬於地理難容,能成立嗎?

3、《黃帝內經-素問-宜明五氣篇》記載道:“五藏化液:心為汗,肺為涕,肝為淚,脾為涎,腎為唾,是謂五液。”

《黃帝內經-素問-解精微論篇》記載道:“泣涕者腦也,腦者陰也,髓者骨之充也,故腦滲為涕。志者骨之主也,是以水流而涕從之者,其行類也。夫涕之與泣者,譬如人之兄弟,急則俱死,生則俱生,其志以神悲,是以涕泣俱出而橫行也。夫人涕泣俱出而相從者,所屬之類也。”

到底是腦滲為涕還是肺滲為涕?《黃帝內經》各篇論文作者各說各話,互相矛盾。後世信徒,基本上採取“不爭論”的原則,各取所需,很少評論誰對誰錯,由此造成的後果就是稀裡糊塗。稀裡糊塗的理論,稀裡糊塗的治療,稀裡糊塗的痊癒。

4、“病先發於心,一日而之肺,三日而之肝,五日而之脾,三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中。”又說:“病先發於肺,三日而之肝,一日而之脾,五日而之胃,十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日出。”還說:“病先發於肝,三日而之脾,五日而之胃,三日而之腎,三日不已,死。冬日入,夏蚤食。”“病先發於脾,一日而之胃,二日而之腎,三日而之膂膀胱,十日不已,死。冬入定,夏晏食。病先發於胃,五日而之腎,三日而之膂膀胱,五日而上之心,二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昳。……”

疾病的傳變不一定都按照上述的傳變規律進行。死的時間,也不一定在他們說的那個時間。

5、“凡十一藏,取決於膽也。”

膽汁不過是一個儲藏膽汁的小囊,需要的時候流到胃裡幫助消化脂肪性食物。這個小囊能夠掌控十一藏嗎?如果沒有了這個小囊,十一藏都亂套了嗎?人就完蛋了嗎?

6、人體不只是五臟,而是七髒。

《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篇》中說:“……其氣九州、九竅、五臟、十二節皆通乎天氣。”又說:“陽不勝其陰,則五臟氣爭,九竅不通。”還說:“四時之氣,更傷五臟。” 《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篇》中十二個自然段,有三處提到“五臟”。在金匱真言論中說:“肝、心、脾、肺、腎五臟皆為陰。” 這說明《黃帝內經》認為人體是“五臟”。

其實人體是七髒,心、肝、脾、肺、腎、腦、胰。有人說腦海是奇恆之府。其實腦是髒,因為腦沒有亦腑的地方(奇恆之府是亦髒亦腑的器官叫奇恆之府。),所以腦子是髒,不是奇恆之府。胰是髒!因為胰主運化,不是脾主運化。有人說,脾就是胰,脾就包含胰。這個說法是錯誤的。因為脾是脾,胰是胰,脾和胰是兩個形態、組織、結構、功能完全不同的兩個器官。有胰用你脾包含幹什麼?所以應該說是七髒。有人說用五臟來配合五行,所以只說五臟。這種說法也是錯誤的,你說用五臟來配合五行,為什麼在腑上就說六腑呢?怎麼不說五臟六腑呢?所以還是以七髒為對。說得全總比說得不全為好!

7、天癸不是腎中產生的,是性腺中產生的。

《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篇》說:“天癸至,天癸竭”在這裡說的“天癸”是指有生育能力的物質,即男子的精子,女子的卵子。在這裡說“天癸”的產生是與腎有關,也就是說天癸是腎中產生的。

其實,天癸不是腎中產生的,是性腺中產生的。

8、人總是要死的,沒有與天地同壽的。

《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篇》中說:餘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

以上黃帝內經白話文中解釋說:“我聽說上古時代有稱為真人的人,掌握了天地陰陽變化的規律,能夠調節呼吸吸收精純的清氣,超然獨處令精神守持於內鍛鍊身體使筋骨肌肉與整個身體達到高度的協調,所以他的壽命同於天地而沒有終了的時候,這是他修道養生的結果。”

黃帝內經中說的這句話有點玄,說的誇大不真實。人怎麼養生、修道也不能同於天地而沒有終了的時候。人總是要死的,沒有與天地同壽的!說修道養生可以長壽是可能的,但不能沒有終了的時候。所以從古至今,中醫就好誇大事實。以後還能提到中醫就好誇大事實的例子。

9、要治未病,也要治已病。

《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篇》中說:“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而鑄錐,不亦晚乎。”

這一段話說的是,告誡人們要做好預防工作,說明預防工作的重要性。但要治未病,也要治已病。因為病人沒預防好已經發病了,醫生不能不治,而且要耐心地去醫治。作為醫生即要治未病,也要治已病,這才是一個盡職盡責的好醫生。

10、人體是七竅、七髒。

《黃帝內經•生氣通天論》中說:“九竅、五藏”。

人體九竅、五臟指的是哪“九竅”、哪五臟呢?我認為人體是七竅、七髒。七竅是耳、目、鼻、口、舌、肛門、尿道。有人說,耳是左右兩個、眼目也是左右兩個,所以是九竅。按理說,兩耳應該算一竅、兩目也應該算一個竅。七髒是腦、心、肝、胰、肺、脾、腎。有人說,腦是奇恆之府。“奇恆之府”是亦髒亦腑、非髒非腑。其實,腦沒有亦腑的地方,它亦髒,所以腦是髒而不是“奇恆之府”。胰是髒!有人說,胰是脾,脾是胰,胰和脾是一個器官。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因為胰和脾是兩個器官,就像哥倆一樣,哥倆不能說是一個人。所以脾是脾,胰是胰,應該是兩個臟器。所以,人體是七竅、七髒。

11、澀味不能列入酸味之中,淡味不能列入甘味之中。

《黃帝內經•生氣通天論》中說:“陰精的化生,來源於飲食的甘、酸、苦、辛、鹹五味”。

我認為應該是七味,還有澀味和淡味。有人說,澀味列入酸味之中,淡味列入甘味之中。其實,澀味列入酸味之中,淡味列入甘味之中是不對的。因為澀味不是酸味,如,白礬是澀味,它和山楂的酸味是截然不同的。苡仁淡味幾乎是無味,它跟黨參甜味是不同的。所以,,澀味不能列入酸味之中,淡味不能列入甘味之中。

12、我認為應該是七髒七腑。

《黃帝內經•金匱真言論》中說提到:“五藏六府”。在《黃帝內經》中“府”和“腑”是等同的。有時《黃帝內經》中的通假字是很常見的,腑和府常通用。例如《素問?五臟別論篇》中:“胃者,水穀之海,六腑之大源也。”這裡的“腑”字是六腑的“腑”。《素問?五臟別論篇》中:“六府者,傳化物而不藏,”

這裡的“府”字同“腑”也指六腑的“腑”。

另外,我認為應該是七髒七腑,不應是五臟六腑。七髒是腦、胰、心、肝、脾、肺、腎。七腑是脊髓、胃腸、血管、膽、淋巴管、氣管、膀胱。

13、《黃帝內經•陰陽別論》中說的死期不一定準確。

《黃帝內經•陰陽別論》凡持真脈之藏脈者,肝至懸絕急,十八日死;心至懸絕,九日死;肺至懸絕,十二日死;甚至懸絕,七日死;脾至懸絕,四日死。

《黃帝內經白話文》解釋說:“幾診得無胃氣的真藏脈,例如:肝脈來的形象,如一線孤懸,似斷似絕,或者來得弦急而硬,十八日當死;心脈來時,孤懸斷絕,九日當死;肺脈來時,孤懸斷絕,十二日當死;腎脈來時,孤懸斷絕,七日當死;脾脈來時,孤懸斷絕,四日當死。”

《黃帝內經•陰陽別論》中又說:“三陰俱搏,二十日夜半死。二陰俱搏,十三日夕時死。一陰俱搏,十日死。三陽俱搏且鼓,三日死。三陰三陽俱搏,心腹滿,發盡不得隱曲,五日死。二陽俱搏,其病溫,死不治,不過十日死。”

上面說的幾日幾日死,不一定對。死的日期要根據病情、病的日期、病人體質和護理情況來決定。所以上面說的不一定準確。

14、心不主神明。

《黃帝內經•靈蘭秘典論》中說:“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這個說法是錯誤的!因為實踐證明人的精神意識和智慧才華都由大腦中產生。心不能產生精神意識和智慧才華,不能神明出焉。有人說,中醫的心不等於西醫的心。那麼請問中醫還要不要科學和真理,如果要真理,那就是腦主神明,人的精神意識和智慧才華都由大腦中產生。如果不要科學和真理,那就可以心主神明,也可以說肝主神明、肺主神明等等。反正不用科學為依據。為什麼《黃帝內經》中說:“心者,神明出焉。”因為黃帝內經時期,科學不夠發達,人們錯誤地認為是心主神明,不知道是大腦主神明。所以人們說話都是“心想事成”和用心想一想。這個錯誤延續至今。當然也有人知道了是大腦主精神意識和智慧才華。所以,有人改為你用腦想一想。還有人說你大腦進水了,說這個人笨,反應不靈敏。

15、肝不能謀慮。

《黃帝內經•靈蘭秘典論》中還說:“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

我說,肝不能謀慮出焉。謀慮出焉的是腦。

16、膽不能決斷。

《黃帝內經•靈蘭秘典論》中說:“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

我說,膽不是中正之官,不能決斷出焉。決斷出焉是腦。

17、膻中不能傳達出來喜樂。

《黃帝內經•靈蘭秘典論》中說:“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

《黃帝內經白話文》解釋說:“膻中,即心包,圍護著心而接受其命令,是近臣之官,心志的喜樂,靠它傳達出來。”

我說,膻中不是心包,心包是心的外圍,它不能傳達出來喜樂。喜樂是大腦傳達出來的。

18、腎不能出伎巧。

《黃帝內經•靈蘭秘典論》中說:“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

我說,腎不是作強之官,不能伎巧出焉。伎巧出焉的是腦。

19、“三焦”不是決瀆之官

《黃帝內經·靈蘭秘典論》中說:“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

我說,三焦是胸膜和腹膜,不是腑。更不是決瀆之官。

《黃帝內經·靈蘭秘典論》中說得“肝者,謀慮出焉”、 “膽者,決斷出焉”、“膻中者,喜樂出焉”、“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都是沒有科學依據的,是不符合客觀實際的。沒有真理性可言。

20、《黃帝內經》中硬湊數、前後不一的例子甚多。

《黃帝內經·六節藏象論》“故其生五,其氣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則為九,九分為九野,九野為九藏,故形藏四,神藏五,合為九藏以應之也。”

《黃帝內經白話文》解釋說:“天地人三才各分為三,三三而合成九氣,在地分為冀、兗、膏、徐、揚、荊、豫、梁、雍九州,在人體分為九髒,胃、大腸、小腸、膀胱四個盛貯有形物質的形髒,肝、心、心、脾、肺、腎五個藏精神的神髒,合為九髒,以應天度節氣。”

看,在這裡為了配合三三為九,就把胃、大腸、小腸、膀胱四個腑說為髒和肝、心、脾、肺、腎五臟湊合九髒,配合九州。在《黃帝內經》中這種湊數配合的還有,不再舉例子了。

我要說的是,以前講五臟六腑,在這裡有又說九髒。請問到底是幾個髒?再請問,胃、大腸、小腸、膀胱到底是髒還是腑?在《黃帝內經》中這種硬湊數、前後不一的例子還有,不再舉例子了。

21、《黃帝內經·五藏別論》中關於腑臟的論述既混亂且不少是錯誤的。

《黃帝內經·五藏別論》中說:“黃帝問曰:餘聞方士,或以腦髓為藏,或以腸胃為藏,或以為府,敢問更相反,皆自謂是,不知其道,願聞其說。岐伯對曰:腦髓骨脈膽女子胞,此六者地氣之所生也,皆藏於陰而像於地,故藏而不寫,名曰奇恆之府。夫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氣之所生也,其氣象天,故寫而不藏,此受五藏濁氣,名曰傳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輸瀉者也。魄門亦為五藏使,水谷不得久藏。所謂五藏者,藏精氣而不寫也,故滿而不能實。六府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則胃實而腸虛;食下,則腸實而胃虛。故曰:實而不滿,滿而不實也。”

《黃帝內經白話文》解釋說:“黃帝問:聽說醫內人士關於腑臟觀點也不盡相同,有人以腦、髓稱為髒,有人以腸、胃稱為髒,也有的把腸、胃、腦、髓都稱為腑。向他們提出相反的意見,卻又都堅持他們自已的認識。不知哪種觀點是對的,我希望聽聽其中道理。岐伯答:腦、髓、骨、脈管、膽囊、子宮,這六個器官是稟承地氣陰精而生,皆有貯藏陰精的特性,象大地包藏萬物一樣,所以其作用是藏而不瀉,不像六腑那樣傳導排汙,因此稱為奇恆之腑。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這五個器官是稟承陽氣所生,它們的作用,象天一樣地運轉不息,特點是瀉而不藏,它們受納並傳導排洩五臟代謝過程中產生的濁物,所以稱為傳化之腑,這是因為濁物不能久停其間,而必須及時轉輸和排洩的緣故。肛門也為五臟行使輸瀉濁物,直接影響到五臟功能活動,若大便不通,糟粕停留過久或瀉洩不已,都會使五臟受到侵擾,因此肛門的開合是否正常,反映五臟功能的旺盛與衰弱。所謂五臟功能,其特點是貯藏陰精而不象六腑那樣向外傳導和排洩,所以正常時五臟中必然充滿著精氣,而不會有糟粕存留其中。六腑的功能,其特點是消化、傳導、排洩,而不加以貯藏,所以它有時顯得充實,但卻不會象五臟那樣充滿著精氣。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水谷入口下行,胃充實了,但腸中還相對空虛,食物再下行,腸充實了,而胃中就相對空虛,這樣依次傳遞。所以說六腑是一時的充實而不是持續的盛滿,五臟則是持續盛滿而不是一時的充實。”

這裡邊說的有錯誤的地方。比如,腦是髒,而不是奇恆之府,它沒有類似腑的地方。脊髓是腑,因為它有脊髓液起傳化水液,脊髓還有傳送資訊作用。血管是腑,因為它傳化物,流淌的是血液。膽是腑,不是奇恆之府,它寫而不藏,沒有藏精氣的作用。子宮不是奇恆之府,性腺是是奇恆之府,亦髒亦腑,非髒非腑,所以,性腺是是奇恆之府。胃、大腸、小腸、應為一腑稱胃腸。三焦不是腑,因為三焦只是膜(胸膜和腹膜)而已,不能算作腑。

22、五十營的錯誤。

《黃帝內經-靈樞-五十營》全文不長,轉錄如下:“黃帝曰:餘願聞五十營,奈何?岐伯答曰:天週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人氣行一週,千八分。日行二十八宿,人經脈上下、左右、前後二十八脈,周身十六丈二尺,以應二十八宿,漏水下百刻,以分晝夜。故人一呼,脈再動,氣行三寸,一吸,脈亦再動,氣行三寸,呼吸定息,氣行六寸。十息氣行六尺,日行二分。二百七十息,氣行十六丈二尺,氣行交通於中,一週於身,下水二刻,日行二十五分。五百四十息,氣行再周於身,下水四刻,日行四十分。二千七百息,氣行十週於身,下水二十刻,日行五宿二十分。一萬三千五百息,氣行五十營於身,水下百刻,日行二十八宿,漏水皆盡,脈終矣。所謂交通者,並行一數也,故五十營備,得盡天地之壽矣,凡行八百一十丈也。”

已知:一晝夜呼吸13500次,一晝夜等於28次,一宿等於36分。求解:呼吸10次、270次、540次、2700次各需要幾宿幾分?

正確答案:0。75分、20。2分、40。3分、5宿21。6分。

《中醫大學生基本功訓練叢書-臨床常用資料精選》記載道:“成人不同體位呼吸頻率:臥位14-16/min,座位16-18/min,立位18-20/min;休息時15-18/min;成人女性比男性稍快2-4/min。…… 正常脈搏。1。 成人脈率:60-100/min,平均72/min;2。 嬰兒脈率:安靜時130-150/min,睡眠時70/min,哭鬧時180/min; 3。 老年人脈率:老年人較慢,平均55-60/min。”由《五十營》推匯出的脈搏數37。5次嚴重偏低,低到必死無疑的程度。

《臨床常用資料精選》記載道:“(脈搏)傳導速度:7-10m/min。”由《五十營》推匯出的血氣執行速度約為1。3 m/min。

初中《生理衛生》第四章有關血液迴圈的內容中提到:血管中的一滴血透過一條完整的迴圈途徑約需20秒。按這個速度計算一下:一天之內血液迴圈次數約為4300次。由《五十營》給出的一天之內血液迴圈次數為50次。

《臨床常用資料精選》記載道:“脈率與呼吸的比率:新生兒3:1,<5歲3:1-4:1, 5-12歲4:1,成人4:1。” 由《五十營》給出的脈率與呼吸的比率為4:1。

綜上所述,《五十營》除了脈率與呼吸的比率這個資料正確之外,其他一大堆人體生理資料都是錯誤的。

23、《黃帝內經》理論是我國醫學初級起步階段。

《黃帝內經•異法方宜論》中說:“故東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魚鹽之地,海濱傍水,其民食魚而嗜鹹。皆安其處,美其食。魚者使人熱中,鹽者勝血,故其民皆黑色踈理,其病皆為癰瘍,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從東方來。 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處,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風,水土剛強,其民不衣而褐薦,其民華食而脂肥,故邪不能傷其形體,其病生於內,其治宜毒藥。故毒藥者,亦從西方來。 北方者,天地所閉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風寒冰冽。其民樂野處而乳食,髒寒生滿病,其治宜炙焫。故炙焫者,亦從北方來。 南方者,天地之所長養,陽之所盛處也。其地下,水土弱,霧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胕,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攣痺,其治宜微針。故九針者,亦從南方來。 中央者,其地平以溼,天地所以生萬物也眾。其民食雜而不勞,故其病多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按躋,故導引按躋者,亦從中央出也。 ”

說明岐伯當時眼界非常狹小。只看到我國地域,沒有看到世界各地。如,澳大利亞就是四面環海。英國也是四面環海,土耳其東方就不是海濱傍水。智利是西部海濱傍水,東面是山。我是說《黃帝內經》中的這一段理論不能實用於世界各地。這說明岐伯(當時醫學家的代表)的醫學理論很狹隘,他的醫學理論也是初級起步階段。所以有人吹捧《黃帝內經》博大精深,深奧莫測是錯誤的。

24、平人絕谷的荒謬。

《黃帝內經·靈樞·平人絕谷》全文也不長,轉錄如下:“黃帝曰:願聞人之不食,七日而死,何也? 伯高曰:臣請言其故。胃大一尺五寸,徑五寸,長二尺六寸,橫屈受水谷三鬥五升,其中之谷,常留二斗,水一斗五升而滿,上焦洩氣,出其精微,慓悍滑疾,下焦下溉諸腸。小腸大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長三丈二尺,受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迴腸大四寸,徑一寸寸之少半,長二丈一尺,受谷一斗,水七升半。廣腸大八寸,徑二寸寸之大半,長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腸胃之長,凡五丈八尺四寸,受水谷九鬥二升一合合之大半,此腸胃所受水谷之數也。平人則不然,胃滿則腸虛,腸滿則胃虛,更虛更滿,故氣得上下,五臟安定,血脈和利,精神乃居,故神者,水谷之精氣也。故腸胃之中,當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故平人日再後,後二升半,一日中五升,七日五七三鬥五升,而留水谷盡矣。故平人不食飲七日而死者,水谷精氣津液皆盡故也。”

這一段話漏洞很大。首先,“胃滿則腸虛,腸滿則胃虛,更虛更滿”和“腸胃裡的東西七天才能排洩乾淨”前後矛盾。眾所周知,胃很容易填滿,但是按照黃帝內經的說法,“腸虛”卻需要七天的時間,也就是說,在正常情況下除非餓死,腸子永遠都不會空虛無物。其次,如果正常人一天吃掉的食物(三頓飯加在一起總該把胃填滿了)需要七天才能排光,那麼正常人在正常飲食條件下不到七天就得撐死,比絕食死得還快。我敢賭一塊錢,黃帝內經的作者絕對沒有連續實測過正常人一天的排洩量。

25、光看顏色深、淺不能確定死期。

《黃帝內經·玉版論要》中說:“其色見淺者,湯液主治,十日已。其見深者,心齊主治,二十一日已。其見大深者,醪酒主治,百日已。色天面脫不治,百日盡已。”

《黃帝內經白話文》解釋說:“若顏色淺的,表明病情尚輕,可以用“湯液”來調理,約十天就會痊癒;顏色深的,反映病勢較重,就需要服剛藥劑來治療,約二十一天就能恢復健康;如果顏色過深而晦暗的,說明病勢已很嚴重,必須用藥酒來治療,大約一百天才能治好;假如患者面色枯槁無華,面龐削瘦,就是不治之症,拖延到一百天,氣血枯竭,人就要死亡。”

這一段說得不妥,因為幾日幾日死要看是什麼病,病的情況和治療及護理等情況來定,不是一看顏色深、淺就能確定的。

說明:

《黃帝內經》100錯,是指普通人一看就明白是錯誤或荒唐的內容。

本篇文章僅作知識分享,不代表本公司觀點。

上一篇:得了肺氣腫能治好嗎?
下一篇:中醫是一門資訊科學(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