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學習】針灸的氣至,氣至根本就不是痠麻脹那麼簡單!!!

在上上一篇文中我總結到,學針灸學了很長時間,二羊總覺得摸不到針灸的的門道。沒辦法只能回頭,重讀經典,希望從經典中找到針灸最樸素的使用邏輯。發現“氣至”根本就不是痠麻脹那麼簡單!

很多人在留言區來指導我,要如何如何?要有手法,要練氣功等等,要看什麼書。好像他們都會了一樣,其實我有時候不大想理會,因為真正會針灸的人很少,我倒是希望給我留言的是懂針灸的,會用針灸的,但現實很難遇到好的老師。所以只能自己摸索。

出來高談闊論的是不會的,會的又很保守。我說的會是用針灸來治病,並且到我我要求的那種。

說回我看靈樞經,針灸探源,源頭的水是最清澈的。黃帝內經靈樞經也是最樸素的,沒有後世說的那麼複雜,很多概念也變了味。

就拿這個“氣至”來說,經文說到,氣至有效,氣至後拔針不需要再針。那到底什麼是氣至呢?

後世人尤其現代針灸課本說氣至就是患者的“痠麻脹”,也後相對古老的說法氣至就是“針下如魚吞鉤”感覺,總而言之,各種說法都有。

但這些說法,我在黃帝內經中卻找不到任何的痕跡,也就是說黃帝內經根本就沒說過這樣的話,是後人自己加上去的,後人自己理解的。

那黃帝內經的氣至是啥呢?

刺之而氣不至,無問其數。刺之而氣至,乃去之,勿復針。針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任其所,為刺之要。氣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風之吹雲,明乎若見蒼天,刺之道畢矣。

氣至而去之者,言補瀉氣調而去之也

所謂氣至而有效者,瀉則益虛,虛者,脈大如其故而不堅也;堅如其故者,適雖言故,病未去也。補則益實,實者,脈大如其故而益堅也;夫如其故而不堅者,適雖言快,病未去也。故補則實、瀉則虛,痛雖不隨針,病必衰去。必先通十二經脈之所生病,而後可得傳於終始矣。故陰陽不相移,虛實不相傾,取之其經。

凡刺之道,氣調而止,補陰瀉陽,音氣益彰,耳目聰明。反此者,血氣不行。

能找到關於氣至的條文大致如上幾條。

原文講的很清楚,提煉如下:

1、針灸要氣至才結束(刺之而氣不至,無問其數。刺之而氣至,乃去之,勿復針)

2、所謂氣至而有效者,瀉則益虛。。補則益實

3、氣至而去之者,言補瀉氣調而去

4、凡刺之道,氣調而止

總結以上幾點,

氣至=氣調

你看這靈樞經的“氣至”根本就是什麼痠麻脹,也不是如魚吞溝。

讀到這我又想起了靈樞經開篇講的。

“粗守形,上守神”、“粗守關,上守機”

後世強調的各種方法只不過是守形的方法,這也就是我學了針灸之後的困惑所在。古人的針灸跟現代針灸還是有很大區別的。

黃帝內經的詞,他自己已經講清楚了,為何傳到後世完全變了味,讓人產生各種誤解。

透過這樣的梳理,我們知道了氣至,就是氣調。那如何判斷氣至呢?如何判斷氣調呢?

怎麼做才能做到氣至,後面中醫二羊繼續透過讀靈樞經原文,挖掘靈樞針灸本來的體系和思想。

後面的總結皆是基於這樣的邏輯和基礎來理解,如果你帶著你的有色眼鏡或者先入為主的思維枷鎖肯定跟不上我的思路,我所總結的東西。

這系類文章,我命名為《針灸探源,系統整理靈樞針經的要點彙總》系列。

我是中醫二羊

原名楊烊,覺明中醫學堂創始人,“養陽醫齋”主人。來自於貴州黔東南一個小山村。稟賦不高卻陰差陽差考上中醫大學,又因父病未能醫治病故,遂發大誓願深究中醫,從此攜青囊苟活於世間。自言有一味赤色梔子心,胸懷山中藥,願為熊膽使君子,繼四聖岐黃之術。

上一篇:中成藥說明書:中成藥說明書
下一篇:一個小小的驗方,卻是一個不同的傳說,一個不同的故事,一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