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暴食症的危害不容小覷,是一種飲食行為障礙的疾病,屬於進食障礙

導語:暴食症是一種飲食行為障礙的疾病,是進食障礙的一種。當代社會中,我們對女性的審美趨勢有了前所未有的變化,苛求女性的容貌與身材,使“以瘦為美”風氣廣為流傳。導致有些需要減肥的女性因為不正確的減肥方式加上對自己錯誤的認知和受周圍環境的影響造成了暴食症。

一、暴食症是一種以異常進食為主的進食失調紊亂症,患者會對食物成癮

1、概述

暴食症是與神經性貪食症、神經性厭食症共稱為“進食障礙”的一種異常進食為主的進食失調紊亂症。暴食症因逐漸成為世界上廣泛流行的三大進食障礙之一而日益引起研究者們的注意。但暴食症作為進食障礙的一種,卻還沒有引起我國學者的廣泛關注,甚至還有很多人不能夠準確區分這三者之間的關係。

暴食症患者對自己的評價和態度通常會受自己身材和體重的影響,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這類患者害怕長胖的原因。暴食情境通常表現為經常在獨處或閒暇、沮喪和憤怒的情況下,對食物上癮,從而在少於正常進食時間和頻率下產生暴食行為,攝入比大多數人在同一時期、同樣場合所能攝入的數量多很多的食物直到自己感到腹脹難受。

才會停止暴食的行為,暴食後即使心情得到了短暫的舒緩,內心得到了暫時的滿足,但之後又會利用包括自我催吐、使用瀉藥、利尿劑等藥物、節食或過度劇烈運動等不當方式來清除剛才吃進去的食物,以得到心理上的安慰並達到防止體重增加的目的。社會審美對“美就是瘦”的觀點,導致了暴食症等進食障礙的發病率逐步呈現上升趨勢。

其中以女性特別是青少年女性為代表性發病群體。青少年由於身心發展不健全,且青少年女性群體與其他群體相比,更注重其自身的外貌身形和來自同輩群體的目光及看法,因此部分青少年女性透過不恰當的極端減肥方式來達到減肥瘦身的目的。

這便是引發暴食症的誘因,不僅會導致嚴重的生理不良反應,同時也會對其身心健康造成損害甚至造成生命危險。據資料研究發現,女性群體中由於本身對形體的過分關注,所以導致包括女大學生、白領等在內的群體暴食、節食和催吐的現象極為普遍。

對於處在成長髮育中的青少年群體,作為社會工作者,必須重視其面臨的嚴峻的身心健康挑戰問題,以引導並幫助這些青少年暴食症患者們改變不良的飲食習慣和行為,調節消極和自卑的情緒,重新樹立正確的思想和觀念,使其社會功能和社會認知得到恢復,能夠回到正常的學習和生活中去。

2、暴食症行為

暴食症患者因為對食物成癮,慾望和需求需要得到滿足,而通常在特定情形下產生短時間且易於常人食量的進食行為,這種進食行為通常是不受控制的,根源是患者所處的或孤單或無聊的情境,也是發自患者內心深處的或悲傷或憤怒的情緒,好像只有透過短時間高頻率的進食行為才能填補她們的內心,安撫她們的情緒。

但進食後由此帶來的種種感受又讓她們用不恰當的方式(多以催吐、節食、大量運動為代表)來清除已吃進之食物,減少對體重上升的恐懼,暴食後的感受多為吃進食物後的罪惡的感覺、自責的感受和因為自己行為失控而產生的焦慮感。

二、瞭解暴食症患者的問題及表現,患者在很短的時間內能吃下大量食物

暴食症的早期症狀,暴食症患者通常會節食並且吃低熱量的食物,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她們節食的自制力開始逐漸變弱,並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為,患者開始吃她們所謂的“禁食的食物”。

這些她們眼中的“禁食的食物”一般包括零食、麵包、甜點等高熱量且平時基本不碰的食物,只要所處環境有的食物她們都會不加分辨地選擇吃進去。而在每次暴食之後,她們都會選擇不同的方式去消耗剛才吃進去的食物,比如催吐、過度運動等,或者更加極端的服用瀉藥。

即使暴食症患者對她們自己的行為反感,但為了消除飲食產生增加體重的極度恐懼,這種模式會持續。患者在很短的時間內吃下別人不可能吃下的食物,吃下的食量甚至是平時食量的兩到三倍多,即使自己也覺得不合理,但想吃的衝動很強,且不能控制。

三個月內平均每週有二次以上的暴食現象,不僅次數有規律,暴食的場景甚至心情也是相似的。患者一天到晚想著食物、體型等的相關問題,腦子裡被食物和減肥的思想所佔據,一邊想著各種自己想吃或者不想吃的食物,一邊又想著剋制自己不讓自己長胖。有時候吃很多食物卻並不是為了想長胖,行為和思想不符。

三、認知行為療法有助於患者康復,是心理治療領域常見的治療方法之一

認知行為療法是透過改變患者思維或信念和行為的方法來改變不良認知,達到消除不良情緒和行為的短程心理治療方法,是當今心理治療領域最常見的治療方法之一。這一方法可以幫助患者看清楚自己所持的非理性信念,並在不同的階段打破原有的思維模式,建立新的對自我的評價體系,並且習得健康的進食習慣。

要讓患者意識到他們如何將不良認知融合進了自己的生活,並用錯誤的思維來看待和評價身邊的人和事,社會工作者應該讓他們知道怎麼做來破壞這些消極思維,並教自己形成新的思維方式,可以導致行為和情感的變化。

在對暴食症問題的治療方面,認知行為療法有著突出的作用,這一方法綜合從認知因素和行為因素兩方面的分析已被廣泛應用於暴食症等進食障礙的治療中。家庭環境、氛圍以及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都會影對患者病情變化產生影響。

透過讓家庭成員對暴食症相關知識形成正確的瞭解和認識,同時改變家庭教養模式減少患者暴食次數,也要對患者持積極肯定、包容理解的態度,讓患者知道自己出現偏差行為只是暫時的,從而提高患者恢復的自信心。

學校方面,幫助患者能更好地處理與室友、同學之間的關係,解決彼此之間的問題,進而改善其人際關係,重新投入到正常學習和生活中去。患者要與患者學校成員進行交流溝通,鼓勵其與患者多進行積極的娛樂團體活動,多接觸朋輩群體。

多參加校園社團活動,把注意力轉移到其他事情上面去,讓患者能夠重新認識自己,以便康復後更好地融入生活和學習中去。幫助患者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消除心理陰影,逐步形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和健康的生活習慣,最終形成獨立健全的人格。

結語:女大學生群體具有敏銳的資訊洞察力和廣泛的資訊接受力。因此社會主流價值觀中對於“瘦”的追求,會讓他們盲目做出錯誤的判斷而跟風。在對暴食症這一問題的研究上,大眾傳媒要發揮應有的作用,積極倡導正確的價值觀念和飲食習慣,而不是盲目跟風作出錯誤的示範。

上一篇:什麼是管型?常見的管型都有哪些意義?
下一篇:戒菸告白,想戒菸者必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