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我們內在的“不滿足”和“空虛感”從何而來?

在想要和內在的情緒化小孩保持距離之前,我們必須先了解並且經驗他的內在世界。作者分享到:剛開始的時候,我幾乎完全否認他的存在。我回想起幾年前一個深刻的經驗,那時我正在參加一個男人成長團體,其中的一個活動是要我們花三天的時間打扮成女人的樣子,然後去了解和體驗,那是什麼樣的感覺。一開始,我只是在表面上打轉,花一些時間做不同的裝扮,帶著新奇的感覺到處雀躍著。但是到了第二天,內在有了些微的變化,我開始感受到越來越強烈的不安全感,想把自己藏起來,甚至還有害羞的感覺。

我可以看到另一部分的自己開始浮現,而那是我以前一點也不熟悉的部分。我從慣常的外向、忙碌、迅速、表象,慢慢地來到另一個比較安靜、不信任、恐慌以及羞愧的內在空間。到了第三天,我感覺到越來越能夠放鬆地待在這樣的空間,甚至覺得不想回到之前熟悉的空間。現在,我已經可以瞭解,當時在這個過程中,我觸碰到了內在情緒化小孩的感覺 —— 那是一種奇怪而不舒服的感覺,但是過了一段時間以後,我開始感受到這個空間的柔軟和脆弱。

恐懼感是我們情緒化小孩的根源 ——

當情緒化小孩接管了我們的意識時,將會帶著非常強勢驅策的能量,以至於與它保持距離讓我們感到有些困難。但是,如果我們能夠深入內在去感受這些感覺是多麼的強烈,我們就能瞭解:為什麼它會是我們生命中一股壓倒性的力量。而且,透過這樣的瞭解,也能幫助我們開始和他保持一些距離,同時不去批判自己的反彈、上癮行為、充滿期待和夢幻。接下來,我們會一起進入進入情緒化小孩的內在天地。我們可以把這個過程想象成一趟旅程,順流而下,一路走來,而我們會在途中幾個重要的驛站駐足停留。

我們將從情緒化小孩的內在負面空虛經驗,以及從中衍生而來的需求感開始談起。

在阿瑪斯所著的《鑽石途徑》第一冊中,有個章節為“

黑洞理論

”。在這個精湛的章節裡,他提供了非常寶貴的觀點,有助於瞭解情緒化小孩的心智狀態。他描述了

當一個人小時候本質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時,將會如何在內在 形成能量上的黑洞。這些內在黑洞的形成可能有很多不同的原因,有些甚至可能來自前世,然而,孩童時期是我們可以清楚解釋這些黑洞是如何形成的一個重要階段。

【黑洞是一份內在的空虛感,

它與我們個體存在的某些層面因為缺乏滋養,而無法健全發展有關】

為了試圖填補這些黑洞,我們無意識地在日常生活中消耗了許多時間和能量,我們大部分的行為,就是想要讓他人來填補我們的黑洞。

舉例來說,曾有一位丹麥團體裡的學員班哲明,在休息時間總是覺得必須要和他人聊天,甚至打電話給在家裡的朋友。雖然我們建議學員給自己一些時間保持靜默,以配合團體的過程,他卻發現,對他而言,安靜地和自己待在一起真的很困難。

當團體進行到更深入的階段,他開始認知到,他這樣的行為和自己小時候沒有任何可以說話的物件有關。另一個團體中的學員瑪麗,則是在每一次的團體分享時,總是第一個舉手發言。她沒有覺知到,自己對於注意力和認同有著永不滿足的需求。但當我們深入瞭解她的故事,她開始能夠看到,原來自己在小時候從來沒有得到過注意力,而現在這樣的渴望正影響著她的生活。至於我自己內在最大的黑洞,就是覺得自己所做的總是無法得到認同。我花了極大的能量和好像五百年那麼漫長的訓練,試著向別人及自己證明:我是有能力的。

也許有很多原因導致這些黑洞的存在,而且其中有許多是神秘而無法解釋的,但是它們和個人基本發展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有直接的關係。

即使每個人內在真的只有一個黑洞存在,我們仍然會做一些區分來有助於清晰地瞭解。在成長過程中沒有得到適當支援去探索自己的人,內在就會產生缺乏支援的黑洞;那些沒有得到認同的人,就會有缺乏認同的黑洞;當我們覺得自己不夠好時,就會有缺乏價值感的黑洞,因此我們渴求他人的肯定來填補這個黑洞。

我們也可能攜帶著渴望得到溫暖和碰觸的黑洞,然後就變得依賴他人給予我們溫暖和碰觸;或許我們可能帶著缺乏信任的黑洞,所以總是覺得:如果敞開自己以及表現出敏感脆弱的一面,將會被他人傷害、控制和利用,這個黑洞創造出一種共依存的狀態,就是在渴望親密的同時,也會無意識地把他人推開。

這些內在黑洞會創造出深度的焦慮,使得我們的生命產生一股無意識不停地想要去填滿它的衝動。不論是渴望某個人或某個情境能夠填滿它,還是因為黑洞而試圖避開某些人、事、物,每一個黑洞都以某種方式依賴著外在世界。內在的黑洞會直接影響我們:在生活中吸引何種型別的人,或者製造出怎樣的情景。

我們內在會有一種驅迫力,讓自己去創造出觸動內在黑洞的情境,因為這通常是讓我們覺知到它們存在的唯一方法。透過這個方式,我們才能有所學習,並且重新發展過去成長過程中所錯失的。我們需要這樣的挑戰才能成長。

不同形態的內在黑洞 ——

1 覺得自己是人家不要的、遺棄的;

2 沒有感覺到自己是特別的,或是受到尊重的;

3 不信任自己的感覺;

4 缺乏自發性的動機;

5 對生存的深度恐懼;

6 對碰觸和親密的強烈需求;

7 缺乏學習的動力;

8 努力想得到愛和注意力;

9 完美主義及自我批評;

10 覺得被吞沒、控制

待續

歡迎您的留言與分享~

圖片來自網路

愛與光 與我們同在~

上一篇:每天吃饅頭會導致血糖升高?醫生:高血糖患者,應少吃這2種食物
下一篇:月秋:站樁姿勢如何調整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