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李廣戰績平平,卻遠比衛青、霍去病出名,只因李廣的優勢無人可比

李廣戰績平平,卻遠比衛青、霍去病出名,只因李廣的優勢無人可比

衛青、霍去病的能力確實比李廣要強太多,然而詩句的影響力太大了。在文人的渲染下,李廣似乎才是戰神,只因為後世詩人太喜歡李廣而不太喜歡衛青、霍去病,尤其是唐宋。

01衛青的真實戰鬥力

衛青是現在的山西臨汾人,是女奴的私生子,出身低微,童年時期被人當做牧羊童使喚,可衛青完美詮釋了“出身低微不代表將來成就低”,

牧羊童的經歷讓他養成了吃苦耐勞的品格

稍大後,衛青成了騎奴,依然是奴的身份,卻練就了一身馬上功夫。再後來衛青有幸進入上林苑建章宮當差,在這裡認識了公孫敖等一批武藝高強、騎術精湛的朋友,經常切磋,武功精進。

更重要的是,衛青有一個好姐姐衛子夫

,衛子夫深受漢武帝寵幸,衛青也有了嶄露頭角的機會。公元前129年,漢武帝派李廣、公孫敖、公孫賀、衛青四人各自統領一支隊伍進擊匈奴,只有衛青取得勝利,自此以後更得漢武帝重用。

此後,

從公元前127年公元前119年,衛青在對匈奴作戰中屢戰屢勝,無一敗績,簡直神一般的存在

。他收復了河套地區,扭轉對匈奴作戰的不利局面,也曾征戰千里取得漠北戰役的勝利,威震大漠,草原上的“天之驕子”單于也惶惶如喪家之犬。

此前一直對匈奴作戰未能取勝的漢武帝龍顏大悅,他也從不吝惜對這個小舅子衛青的賞賜,封侯、封大將軍、封統帥、封大司馬,直到衛青去世,還讓他陪葬茂陵。

02霍去病的真實戰鬥力

霍去病是衛青的外甥,是衛子夫姐姐的孩子,“外甥隨舅”,霍去病和衛青一樣年輕有為,能力出眾。霍去病的出身也很低微,也是個私生子,命運就是這麼巧合有趣。

別看霍去病出身不高,卻也胸懷大志

,《史記》記載:

“驃騎將軍為人少言不洩,有氣敢任。”

公元前123年,霍去病輕裝簡行,長途奔襲,帶領漢軍斬敵兩千多人。公元前121年春,霍去病再次深入敵境,穿插迂迴,出其不意,俘虜匈奴八千餘人,同年夏天,霍去病指揮漢軍再次幹掉三萬多匈奴,秋天又收編了匈奴數萬人。

僅僅一年的時間,匈奴損失兵力好幾萬,匈奴首領都要哭了

,可是禍不單行,僅僅兩年後,霍去病又俘虜了七萬多人,匈奴一下子元氣大傷,再也沒有實力和大漢乾硬仗了。

想當年,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時候,人家匈奴也完成了統一,草原上各個部落成為一體,變成可以與中原王朝相抗衡的重要力量,只不過秦國的軍事實力太強,匈奴一時不敢南下。

讓匈奴沒想到的是,堂堂大秦壽命竟然這麼短暫,秦末天下大亂,漢初民生凋敝,匈奴趁機大舉南下,白登之圍差點把大漢的皇帝給幹掉。

自此以後,漢朝對匈奴基本是和親政策,一個勁地給匈奴送東西,和後來的宋朝沒啥兩樣,只不過漢朝一直在積蓄實力。到漢武帝的時候,實力是有了,軍隊也有了,不過缺少良將,“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嘛。

衛青和霍去病的出現恰好彌補了這個缺陷,兩人既是親戚,又都是良將。

霍去病的作戰能力是一流的,智勇雙全冠絕古今,他經常帶兵深入敵後,以戰養戰,用兵也不拘一格,常常打得匈奴措手不及,封狼居胥也成為代代相傳的美談

03李廣的真實戰鬥力

李廣的戰鬥力,只能說一般般,比起衛青、霍去病差很多。漢武帝在試將時,李廣是和衛青一起,各自率領一支隊伍出發的,結果李廣大敗,被匈奴俘虜,衛青則殺敵七百餘人。

這一時期有客觀因素,比如匈奴主力多達三十多萬,漢武帝低估了匈奴的戰鬥力,派出去的人本來就不多,還分為四支隊伍,李廣遇到的又是匈奴的精銳,失敗其實在所難免,可人家衛青偏偏就取勝了,你說氣人不。

李廣不是沒有能力,也曾經有過短暫的輝煌,比如在吳楚七國之亂中,李廣率兵衝鋒在前,在平定叛亂中立下戰功,也曾經做到上郡太守、未央衛尉、驍騎將軍等官職。在對匈奴作戰中也曾經多次取勝。

在漢文帝時,李廣就因為進攻匈奴有功被封為漢中郎。在鎮守邊關時,李廣擅長防守,在他防禦的地盤,匈奴屢屢受挫,只好轉向其他防守薄弱的地區,所以才有了後代“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稱讚。

不過李廣的失敗更多,公元前134年,他以驍騎將軍的身份參與馬邑誘敵的活動,結果兩手空空而回。公元前130年,李廣兵敗被俘,後逃回,按理說要被斬首的,後出資才贖為庶人,在家閒居兩年。

公元前123年,再次被啟用多年的李廣在定襄攻打匈奴時,依然沒有建功。公元前119年,李廣與匈奴作戰時再度失敗,羞憤自盡。

04李廣為何難封侯

李廣歷經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可謂是三朝元老,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況且李廣確實是立了功,可偏偏沒有被封侯,著實可惜。

首先是李廣自身的原因,一是缺乏政治眼光,這點還真不怨別人。

就說李廣平定吳楚七國之亂吧,李廣亂軍之中奪敵旗幟,立下頭功,可是李廣卻接受了梁孝王的將印。

梁孝王是誰?是漢景帝的弟弟,手下士卒眾多,是相當有實力的藩王,當然也是漢景帝重點防範的物件。表面上看,因為竇太后寵愛梁孝王,漢景帝也過答應今後傳位梁孝王,可是又有哪一個皇帝真願意這樣乾的呢?

李廣沒有看出其中緣由,沒有看到削藩的大趨勢,傻乎乎地接受了梁孝王的將印,這讓漢景帝心中很不爽,所以李廣回朝後並沒有得到什麼賞賜。

另一方面是軍功制的原因

。漢文帝、漢景帝在對待匈奴問題上都是防守為主,這是李廣的特長,匈奴打李廣不好打,遇到李廣防守的城池便會繞道而行。

漢武帝對待匈奴則是進攻為主,這正是李廣的短處,卻是衛青、霍去病的長處,結果在進攻的時候,衛青、霍去病經常取勝,李廣則屢遭失敗。

根據漢武帝時期的軍功制,要想封侯,必須要立下大功,比如斬敵上千人、俘虜匈奴的高階將領等。

李廣防守沒有問題,可防守不是主動出擊,滅敵不多,在後來的主動出擊中,又沒有大的功勞,所以導致李廣到六十多歲了還沒有被封侯

,連曾經李廣的手下都被封侯了,李廣心裡能平衡嗎?

05詩人偏愛李廣的多重原因

透過上面的比較,我們明顯看出來李廣與衛青、霍去病的差距,而且差的還不是一星半點,可為何後人還是讚美李廣更多呢?這當然得感謝文人,尤其是唐朝的詩人。

當然首先感謝的是司馬遷,

正是司馬遷在《史記》中極力美化李廣,才給後人提供了素材。司馬遷是個失意的文人,一個史官,一生壯志未酬,心中難免失落,因此對李廣這樣的悲劇人物格外關心。

更重要的是,司馬遷從漢武帝身上看到了好大喜功,看到了與民爭利,看到了秦朝的影子。他擔心漢武帝一直這樣進行下去,會重蹈秦朝的覆轍,故而反對漢武帝的窮兵黷武,在為李廣寫傳記的時候也寄託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第二要感謝唐朝的詩人。

其實從《史記》出來後一直到唐朝,幾百年間李廣這個名字並不被人熟悉,直到唐朝幾位詩人廣為傳播,李廣的事蹟才被更多的人看到。

比如杜甫“但見文翁能化俗,焉知李廣未封侯”,溫庭筠“侯印不聞封李廣,他人丘壟似天山”,李嘉祐“自嘆馬卿常帶病,還嗟李廣未封侯”。

其中最典型的三句詩,向人們展現了李廣的三個典型形象,一個是“平明尋白羽,沒在石稜中”,展示的是李廣超乎常人的射箭技術,本領高強。

第二個是“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句詩流傳非常廣,塑造了一個威震敵膽的形象。唐朝時期一直有突厥、回鶻等騷擾,只不過唐朝前中期實力強大,這些遊牧民族尚未威脅到唐朝。

到了唐朝中晚期,隨著實力的衰落和安史之亂的爆發,唐朝便經常受到遊牧民族的侵擾,百姓苦不堪言,詩人更是期待出現李廣式的英雄人物,抵抗遊牧民族的侵擾。

按照晚唐的實力,能夠抵擋住侵擾就算不錯了,更不奢望像衛青、霍去病那樣收復疆土了,所以借李廣言明志向更靠譜一些,否則會被認為痴心妄想。

第三個是“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揭示的是李廣雖有能力、立下戰功,卻命途多舛、無法建功立業的悲劇形象,這也是為何唐朝詩人更喜歡李廣的原因。

唐朝時期已經有了科舉制,文人可以透過自己的努力考取功名,然而競爭非常激烈,難免有一些落榜的文人,甚至屢戰屢敗。後來他們發現李廣大小戰鬥七十餘次,也沒有被封侯,有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共鳴,故而喜歡拿李廣說事。

最後是因為衛青和霍去病有一些汙點

,他倆都是典型的外戚,衛青也有極盡諂媚巴結漢武帝的形象。漢朝毀就毀在外戚和宦官交替掌控朝政,外戚的形象一直不是太好,而且漢武帝和衛子夫後來還鬧了矛盾。

衛青和霍去病的後代形象也不盡如人意,比如崔顥“長安甲第高入雲,誰家居住霍將軍。日晚朝回擁賓從,路傍揖拜何紛紛。”駱賓王“始見田竇相移奪,俄聞衛霍有功勳。”羅隱“四海霍光第,六宮張奉營。”

這些詩句寫的是衛家和霍家權勢熏天的形象,其實是諷刺當時唐朝一些權貴,只顧著貪圖享樂,卻不顧百姓生死,還引狼入室,搞得民不聊生。

一正一反,衛、霍兩家和李廣家相比較,李廣的形象一下子就高大了許多,再加上詩人們從李廣身上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可以藉助李廣表達自己的失意或者志向,李廣就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優勢,後世詩人也多在詩詞中懷念李廣而不怎麼推崇衛青、霍去病。

上一篇:LOL手遊TOT蟹老闆再現職業英雄海 上單諾手教學大砍四方!
下一篇:英雄聯盟:戰爭之影(赫卡里姆)11.7版本符文+出裝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