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古代讓人頭疼的“匈奴”,是如今哪個民族?你可能想不到

古代讓人頭疼的“匈奴”,是如今我國哪一個民族?你可能想不到

自古以來,中華大地以農耕社會的形態創造了殷實的財富,孕育了璀璨的文明,卻也因此長期以來受到周邊遊牧民族的侵擾和劫掠。在與遊牧民族的爭鬥和交匯中,既有昭君出塞的無奈和親,也有勒石燕然的雄壯軍旅。

漢朝作為我國曆史上一個不容抹殺的封建王朝,給中華大地留下了許多歷史文化遺產,如今我國的主體民族為漢族,其實就發軔於當年這個盛極一時的王朝。而即使是在《漢書》中出現過“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豪言壯語,人們還是無法否認那個讓人頭疼的“匈奴”的存在。

作為與漢朝相互爭鬥角逐數百年的遊牧民族,匈奴以其驚人的戰鬥力與生命力一度讓中原王朝的統治者們相當頭疼。與曾經同樣叱吒風雲的遊牧民族蒙古人、女真人已經逐漸演變成我國的少數民族相比,曾經的匈奴人如今又演變成我國哪個民族呢?說起來,你可能想不到。

一、來源成謎,爭戰多年

據《史記》記載稱:“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司馬遷認為,在邊境為禍多年的匈奴人其實是夏朝王族的後人。然而,透過一窺匈奴人的風俗習慣和出現在史書中的時間,我們就能發現,這種說法站不住腳。

匈奴人自出現以來,就“居於北蠻,隨畜牧而轉移”,而且“貴壯健,賤老弱。父死,妻其後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其俗有名不諱,而無姓字”,與夏朝人的風俗禮節傳統可以說毫無共通之處。關於匈奴人的起源眾說紛紜,卻始終沒有確切的史料證明。

匈奴人首次出現在歷史舞臺上,是其在戰國時代對北方邊境的襲擾,燕國、趙國都深受其害。在匈奴鐵騎的威逼下,即使是有李牧、趙奢這樣的名將戍守邊疆,與匈奴人爭戰廝殺,燕趙兩國還是不得不築起城牆抵禦。

秦始皇一統天下後,派遣蒙恬奪回了被匈奴侵佔的河套地區,卻也不得不築起萬里長城,阻斷匈奴人的侵襲。而漢朝時期,漢高祖劉邦甚至被入侵的匈奴軍隊圍困在白登山上,不得不與匈奴和親以緩解匈奴的侵襲。可以說,匈奴的存在往往都使得古人頭疼不已。

直到漢武帝時期,中原王朝才又一次奪得了主動權,衛青、霍去病、李廣等名將接二連三地對匈奴發起主動進攻,沉重打擊了匈奴的力量,匈奴勢力分裂成為北匈奴、南匈奴。東漢時期,漢軍再次與匈奴爭戰多年,最終使得北匈奴消失在中國史書中。

而投降中原王朝得以存活的南匈奴部落則與中原王朝糾葛多年,在五胡亂華的浪潮中也曾經大放異彩,建立過許多地方政權,但最終還是被一一消滅。北魏一統北方後,關於匈奴人的記載徹底消失了。那麼,匈奴人到底在歷史的發展中走向何方了呢?

二、遠走歐洲,上帝之鞭

當匈奴人受到漢朝大軍連番重創後,其內部的部落首領作出了不同的選擇。有的部落選擇“識時務者為俊傑”,歸降了漢朝,稱為“南匈奴”,有的則選擇出走故土,希望永遠離開強大的敵人,這部分遠走的匈奴部落即“北匈奴”。

遠走的匈奴人一度瞄上了富庶的西域地區,但隨著中原王朝對西域地區的管理與統治增強,他們不得不繼續向西遷徙,最終來到了遠離故土的歐洲,開始了新的征程。法國漢學家在《匈奴通史》中稱,匈奴人遷徙到歐洲後,與附近的遊牧民族結盟聯姻,形成了所謂的“匈人”。

而在與漢人的對壘中吃盡苦頭的匈奴人,卻似乎透過這場遠端遷徙煥發了生機,開始了新的征程。只不過,這次他們的對手不再是堅韌不拔的漢人王朝,而是本就亂象叢生的,一個分裂無主的歐洲。

匈人在歐洲大地上縱橫馳騁,消滅了許多弱小的歐洲王國,可謂盛極一時,部落首領阿提拉甚至被落荒而逃的歐洲人稱為“上帝之鞭”。可惜“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強盛的匈人部落始終不改遊牧習氣,最終分崩離析,被東歐的各個民族所融合。

那麼,與這些出走歐洲的匈奴人相比,留在中國的匈奴人的命運又如何呢?在無法避免的民族交融中,匈奴人會作出何種選擇,在歷史的程序中演變成我國如今的哪個民族呢?

三、日久年深,多次融合

匈奴部落分裂後,北匈奴遠離故土,離開了大漠,而依附中原王朝的南匈奴則被要求南遷,也逐漸離開了大漠。匈奴走後,同為遊牧民族的鮮卑逐漸出現在歷史舞臺上,史料研究證明,鮮卑族中就融合了相當一部分的匈奴人。

而南匈奴進入中原地區後,與中原王朝糾葛很深,西晉時期的“五胡亂華”就有匈奴人的參與。亂世之中,南匈奴建立過許多小政權,直到赫連勃勃建立的胡夏政權被北魏滅亡,匈奴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才消失在歷史中。

南匈奴進入中原地區後,被中原的風土人情、文化傳統所深深地吸引。譬如他們的首領劉淵等人,就對漢人的文化典籍愛不釋手,相當主動地瞭解、學習漢文化,耳濡目染下成為了漢文化忠實的擁護者。

而當獨立的匈奴政權都被取締後,散落各地的匈奴人開始了與其他民族的融合。長期以來與漢人的接觸使得部分匈奴人被中華文化點染,逐漸脫離了遊牧習氣,學會了農作耕織,與生活在中原地區的漢人通婚交融,最終成為了漢人的一部分。

而融入鮮卑的匈奴人也終究難免漢化的浪潮。鮮卑人建立的北魏政權在孝文帝的推動下進行了漢化改革,移風易俗,向漢人學習看齊。待到隋唐時期,鮮卑人也逐漸成為一個歷史符號,完全地融入了漢人當中,再也難分彼此。

因此,無論是直接由匈奴人漢化成為漢人,還是由鮮卑部落漢化而來,留在中原大地上的匈奴人最終都接受了漢文化的教育和薰陶,成為了漢人的一部分。也許讀者們可能都無法想到,曾經氣焰囂張、彪悍兇殘的匈奴人竟然都會在多次融合後,成為了不折不扣的漢人。

小結:

作為第一個與中原大一統王朝爭戰多年的遊牧民族,匈奴人的勇武與軍事力量不言而喻。《史記》評價匈奴人“急則人習戰攻以侵伐,其天性也”,這種天性好勇鬥狠的性格使其與中原王朝爭鬥不休,長期以來都能不落下風,讓中原王朝的統治者們都感到頭疼不已。

然而正是這樣一支十分強悍的遊牧民族,最終卻還是免不了消亡的命運,背後的原因值得人們反思。盛極一時的匈奴甚至敢於圍困漢朝皇帝,讓漢朝公主和親,卻最終在與漢人的對壘中一敗塗地,就連自己又在民族融合中成為了漢人的一部分。這樣的結果,的確令人詫異。

話說回來,生活在農耕社會中的漢人,自古以來承受了許多遊牧民族的覬覦與入侵,卻始終能夠保住自己文化的火種,並讓那些不可一世的遊牧民族們逐漸認同接受漢人的文化與價值觀念,自發地向漢人靠攏。究其原因,這不得不說是我們文化極致的魅力所在。

參考資料:《漢書》、《史記》、《匈奴通史》

上一篇:洪秀全與千餘美女廝混11年無事,為何李臣典短短几天就暴斃而亡?
下一篇:乾隆帝是最標準的帝王:自律、殘酷、無情、細緻、高智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