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拜占庭是怎麼被稱為羅馬帝國的?拜占庭是怎麼被西歐人消滅的?

拜占庭,世界歷史上少有的千年帝國之一,真正的名字叫羅馬帝國,確切的名字叫東羅馬帝國,西歐史學界為了弱化它用一座城市名,稱其為拜占庭。最早古羅馬分裂的時候,它跟“弟弟”西羅馬差不多一樣龐大,各自環地中海圍半圈兒。

西羅馬滅亡後,“哥哥”東羅馬又從日耳曼人手裡拿回了一些,變成圍地中海大半圈兒。

阿拉伯帝國崛起後它也就還剩倆半島。

為了抵禦突厥人的西進而向西歐求救,引來了十字軍。前三波還看不出是“引狼入室”,直到威尼斯人帶著第四波十字軍攻破了君士坦丁堡,帝國滅亡,僅剩一個流亡拜占庭——尼西亞帝國。

短暫的亡國後拜占庭成功復辟,就進入了最後一個王朝巴列奧略。

奧斯曼人蠶食掉拜占庭在亞洲所剩的所有領土後,由於君士坦丁堡不好打,於是藉著拜占庭內亂從海上進入了希臘半島。此後一路北上把拜占庭在巴爾幹半島北部的兩個盟友雙雙覆滅,實際控制了拜占庭除幾個重要城市外的所有行省,甚至包括君士坦丁堡的郊區。

好,最簡潔的圖文介紹後,你已經用一分鐘時間瞭解了拜占庭的千年歷史輪廓。接下來咱們詳細看看這個帝國最後的十年是怎麼度過的,奧斯曼人是如何圍剿,拜占庭又是如何盡最後的努力進行反抗的。

帝國到最後兩任皇帝的時候,拜占庭實際上就剩兩座城。一座是都城君士坦丁堡,當時的皇帝約翰八世在那裡坐鎮;另一座叫米斯特里斯,地處希臘半島南端的摩里亞小半島上,由皇帝的弟弟君士坦丁坐鎮,他也就是後來的最後一任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

由於這個小半島上沒有被奧斯曼人滲透,所以除了威尼斯人所佔領的三面沿海地帶以外,其他地區還都屬於米斯特斯城的轄地,也就是說它有城池也有郊區。

當時的奧斯曼土耳其領袖是穆拉德二世,他正忙著率軍在原拜占庭領土上剿滅一些個依然堅持抵抗的大小貴族。雖說都是些星星之火吧,但今天這裡幾百個兵、明天那裡幾十個兵,也夠穆拉德忙活的。

此時的西歐在幹嘛?歷史上曾發生過歷時兩百多年連續八次的十字軍東征,那時候的主力就是以英、法、德為代表的西歐。此時它們早已不再熱衷於這類事情,而是更關注各自自身的發展,有的都已經不再服從教皇的命令了,畢竟到這個時間點宗教改革都快要開始了。

所有背景就這麼多,拜占庭的約翰八世、摩里亞的君士坦丁大公、奧斯曼的穆拉德二世以及西方天主教世界,四方馬上就要圍繞著羅馬帝國這“最後一口氣”上演最後一齣戲碼了。

先看約翰八世在忙啥。此人長得很帥,假如要把歷史上所有拜占庭皇帝都請出來並列在一起選美,估計他能得冠軍。至於他的個人能力不太好說,畢竟對於一個只能實際控制君士坦丁堡一個城池的皇帝來說,也實在沒什麼施展能力的空間。

他治下的君士坦丁堡(以下簡稱君堡)有兩個特點。第一是“荒”,原本長久的作為西方第一大城市,在經歷了帝國末期的混亂之後,早已失去了往昔的繁華,人口的銳減帶來的是大片的居民區倒塌荒蕪,所剩的全部市民總數當時不足萬人。

由於城外就是奧斯曼的地盤,所以為了自給自足,市民們就在城內的空地上搞種植和放牧。瞧這景象,約翰八世雖然依然住在富麗堂皇的軍堡深處的皇宮裡,但實際境遇連個當時西歐的大莊園主都不如。

君堡的第二大特點是城防,這座城好像無論風雲如何變幻,它的城防總是那麼強悍,強悍到哪怕是沒多少城防部隊也依然難以攻破。因為它的防禦幾乎全靠建城時的地形選址以及那高大、厚重、歷經反覆加固的城牆。

總結一下,就君堡第一個特點而言,約翰八世無計可施,因為對著幾千人講經濟改革或者新政之類的都是白扯。能盼望著城內牧民家多生幾頭小牛、城裡的莊稼能當年有個好收成就不錯了。就君堡的第二個特點而言,又使得約翰八世有心氣兒去尋求抵抗的辦法,換句話說就是他有時間去拉外援。

穆拉德二世即便下一步想拿下這座心心念唸的城池,也得先把周邊反抗剿滅乾淨了,再集結大部隊總攻。而且就算集結了也不一定能打得下來,早在1432年的時候穆拉德二世就圍過一次沒成功。

那麼藉著堅固城防有時間找外援的約翰八世都去了哪些地方呢?無非還是他祖上去求過的那幾個,比如教皇啊、米蘭啊、威尼斯啊、匈牙利之類的。你別看當初約翰八世的爺爺約翰五世跑這些國家的時候被連續綁架過兩次,也沒能帶回來一個援兵,但約翰八世硬著頭皮又跑了一圈兒,結果就成功了。

約翰八世跟當時的教皇尤金四世簽署了一個協議,同意讓東正教併入天主教,教皇就答應號召天主教騎士出兵了。說起來以前好幾代拜占庭皇帝都做出過類似承諾,甚至約翰五世也曾簽過類似的協議,為啥那時候不行現在就行了呢?

這裡面有好多因素,就列舉三點吧:第一,教皇在西歐的統治當時已經很不穩固,他想擴充套件自己影響範圍的需求越來越迫切;第二,以前天主教世界雖然眼睜睜看著拜占庭越來越小,但起碼還有口氣,“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現在就剩兩座城了,再不出手就真要跟奧斯曼做鄰居了;第三,每任教皇都有自己的特點,主觀因素也不能忽略。

那麼問題又來了,前面說過西歐都不怎麼聽招呼了,教皇還能號召起一支新的十字軍麼?沒關係的,還有東歐呢。當中、西歐正在醞釀宗教改革的時候,像波蘭、匈牙利這些國家還都是標準的天主教國度,所以這次教皇號召東征,響應的也基本都是東歐騎士。

(所以這裡要提到一個知識點:現代人嘴裡常說的所謂十字軍東征,是以現代西歐各國國力影響全世界為背書的西歐史學下,所特指的1096——1291年那八次,但事實上還有1443年這次。)

咱們聊的是大的歷史脈絡,戰爭只是影響因素之一,所以具體戰爭過程就不聊了。總之從1443年開始,這批以匈牙利、波蘭軍隊為主體,包含烏克蘭、波西米亞和少量西歐前來的十字軍從匈牙利出發,第二年就被奧斯曼軍隊打敗了。當時的匈牙利和波蘭是同一個共主國王瓦迪斯瓦夫三世,也就是這次十字軍的領袖,在一次戰鬥中衝鋒身亡,從此十字軍轉入守勢。又糾纏了四年,到1448年的第二次科索沃戰爭後,這撥十字軍算是全軍覆沒了。

花開兩朵各表一支,這場大戰足足有五年時間,而且其中前兩年,也就是瓦迪斯瓦夫三世在世時最為激烈,基本牽制了奧斯曼所有在外的軍隊。這就給了拜占庭自身一個“空檔期”,有人可能會想,就剩倆城了還能幹點什麼?別忘了君堡雖只剩一座城,但南邊那個摩里亞可是除了米斯特里斯城外還有土地的,土地上也是有人口的。所以拜占庭帝國歷史上最後一次靠自身力量的、像樣的反攻就要上演了。

你別看這個地方挺“精緻”的,可是運作起來也可以很“精緻”啊。小小的半島不僅“五臟俱全”,而且它還有一個挺大的優勢。三面環海的海岸線都有威尼斯人的地盤,他們那時候可是地中海小霸主啊,奧斯曼人當時的海軍又還無法與之抗衡,所以君士坦丁大公只需要守半島北面即可。地圖上能夠清晰的看到,北面只有一小段極其狹窄的陸地,在地理學上這叫地峽。

這裡歷史太悠久了,曾經發生過無數戰爭,所以在狹窄的地峽上,早就有古人修建的一座橫跨東西的城牆。有這樣一段必經之地上的城牆護衛著,就有了一些易守難攻的資本,接下來胸懷大志摩里亞大公,也就是約翰八世的皇弟君士坦丁,在這僅有的領土上搞起了經濟和軍事改革。

地兒太小,改革舉措不細聊,總結起來就是多產點糧食做後勤,軍農一體充實兵力。平時是農民,但他們也要輪流值班把守那段六英里城牆。當積累到對這個小地方來說“極盛”的程度時,君士坦丁大公就開始著手北伐了。

他心願是這樣的,最好是穆拉德二世的大軍被十字軍打敗,自己呢,透過北伐打通與哥哥所在的君堡的連線,透過這段狹長地帶往兩邊擴充套件,進而收回整個希臘半島,屆時拜占庭就又像個帝國樣了。至於再往後以希臘半島為基礎,向外擴張恢復帝國榮耀之類的,估計只有在君士坦丁喝多了酒時才會出現的幻想。

這只是一支六千人的軍隊,裡面包含了當地希臘人、拜占庭流落到這兒的散兵,甚至還有幾十個古代十字軍東征時定居於此的拉丁人後裔。這個軍隊數量確實少了點兒,但對於即將滅亡的拜占庭來說,已經算是相當規模了,畢竟當時穆拉德二世率領的出征大軍也才六萬人。

君士坦丁正是藉著穆拉德在北方與東歐十字軍交戰之際,率軍一路北上先佔雅典,又拿下了底比斯。

無奈十字軍失敗的速度太快,真正體現威力也就是前兩年。君士坦丁在聽說瓦蒂斯瓦夫三世戰死的訊息後,就明白了局勢,儘管那場大戰奧斯曼軍隊同樣死傷慘重,但穆拉德二世已經有精力抽出身來收拾身後這個北伐的摩里亞公國了。兩年後也就是1446年,穆拉德集結五萬大軍開始南下,自知力量對比懸殊,不可能頂得住的君士坦丁大公,決定放棄所有既得成果,全部退回大本營,希望藉助地峽城牆與奧斯曼人最後決戰。

由於此前北伐的順利,君士坦丁的軍隊人數隨著路過各地時的徵召,已經破萬人。穆拉德留一部分繼續剿滅殘餘十字軍,自己親率的這五萬也摻雜了不少“過路軍”,比如以前拜占庭亞洲領土部分計程車兵、在希臘半島北方征服的遊牧騎兵、抓來的奴隸炮灰兵等,甚至還有君士坦丁轉入戰略防禦時放棄的底比斯士兵。

雙方碰頭後基本是一通濫轟,為什麼這麼說,設想一下一方在高高的城牆上,城牆又建在禿山丘上,上面還有亂箭,進攻方想要像電視劇中那樣,衝到城牆根兒下架設雲梯,實在是痴心妄想。唯一的取勝方式就是把城牆轟爛,恰好在北方與十字軍決戰時,奧斯曼人繳獲了當時騎士們用的先進火炮,足足轟炸了一週左右的時間,終於把城牆轟開一個大口子,這場面就像是在為七年後的君堡陷落做預演。

其實這種大炮近在咫尺就有,這是沿海那些威尼斯商人們出售的商品之一。可是米斯特里斯城沒那麼多錢購買,所以城防加固時只能靠現有裝備。那麼威尼斯人為何不送一些給君士坦丁大公呢?或者打個折扣也好。看過莎翁《威尼斯商人》的都應該有印象,契約就是他們的“天”,當初教皇組建東歐十字軍的時候,威尼斯人怕奧斯曼人掌控君堡後,影響他們的東西方貿易,於是也選擇了加入十字軍。但威尼斯共和國的性質決定了他們不會“舉國加入”,也就是說假設在組建十字軍協議上簽字時,威尼斯宣告出兵一千,那麼參與援助拜占庭的就僅限協議上這一千人,其他人繼續做生意。所以在摩里亞半島上的這些威尼斯人不在契約限制內,他們手裡的火炮只賣給有錢購買的消費者,包括奧斯曼人。

本來就處於劣勢的摩里亞農民兵再也堅持不下去了,其實他們也是盡了力了,城牆開口後所剩的少量農兵各自潰散。君士坦丁身邊只剩下幾個親兵回到了米斯特斯城,打算拼儘自己和手下最後這幾個兵守城。但穆拉德二世沒有那麼做,一方面他不希望在還沒有拿下君堡之前就與威尼斯人直接接壤;另一方面假設君堡一直打不下來,將來君士坦丁大公繼承皇位如果能做他的傀儡也不錯。

但是他可不會給君士坦丁留下任何東山再起的機會,所謂機會無非就是米斯特里斯城外的土地和人口。土地是帶不走的,於是穆拉德二世繞開主城,對大部分村莊進行了掃蕩,一口氣抓走了六萬摩里亞人,全都成了奧斯曼奴隸。摩里亞半島除了威尼斯人的海岸外,突然變得人煙稀少空蕩蕩的。

遙想當年,特洛伊戰爭逃出去的那個年輕人來到了義大利中部的七山丘,成為後來羅馬國王的先祖。羅馬王國變成羅馬共和國後迅速擴張併吞並希臘半島後,幾乎全盤接受了古希臘文化。改帝制後慢慢分了東、西,以古羅馬文化為主體的西羅馬帝國,八十多年就被日耳曼人給滅亡了,而以古希臘文化為主體的東羅馬帝國一直存在著。東羅馬拜占庭在這最後的日子裡,又把當初古希臘斯巴達和雅典城邦時期的地峽爭奪戰重新演繹了一遍,也算是首尾呼應了。

君士坦丁大公垂頭喪氣、無計可施的又在米斯特里斯城了生活了三年,等到了哥哥約翰八世去世並傳位給他的訊息。反正摩里亞短時間內也經營不起來了,或許藉助君堡城牆還能有機會呢?君士坦丁帶著這種幻想,收拾行囊北上君堡繼位。

由於拜占庭最著名的這座城叫君士坦丁堡,以及建造它並對東羅馬建立起到最至關重要作用的皇帝叫君士坦丁大帝,使得“拜占庭”三個字和“君士坦丁”四個字最為緊密的結合著。一千多年裡皇帝們的名字千奇百怪,到了最後這個末代皇帝恰好又是叫君士坦丁,也就是十一世,這又是一個頗具巧合性的首尾呼應。人類歷史有太多巧合,或許這些壓根兒就不是巧合,而是冥冥之中一個帝國該有的宿命。

——-本文完——-有彩蛋——-

弦外音:下期咱們聊君士坦丁堡的陷落,關於去世的約翰八世在這裡還要插一點,表面上看起來他一生最大的作為就是請來了最後一撥十字軍,其實深層次還暗含著一個對西歐潛移默化的作用。

當時義大利半島正在醞釀文藝復興運動,你著重看“醞釀”一詞,體會一下,其實就是身處矇昧、黑暗的中世紀歐洲人,看到了越來越多從拜占庭流回的古希臘、古羅馬書籍、畫作或者其他題材的文化符號,而慢慢產生了要復興的那種文化衝動。

約翰八世去找教皇求救的時候,帝國再破落也窮不到他這個皇帝身上,衣著華麗的標準紫色羅馬袍,身後跟著像鋼鐵俠一樣滿身金屬光澤的隨從和衛隊,以及那些極具古希臘文明元素的宮廷儀仗用具,就這麼在天主教核心地區招搖過市。皇帝本人長得又好,能不打動你在中世紀題材電影裡看到的那些穿一身黑麻布的百姓麼?

也就是說約翰八世的西訪,客觀上把自己變成了,正在越來越熱衷於古希臘、古羅馬文化的天主教教徒的“活教材”。就好像你上化學課,課堂上學了一節課的理論,下節課老師帶你走進實驗室,實際動手體驗了一把似的,不僅原有的興趣加深了,想要復興的衝動也更深了。

上一篇:【資訊】不知火舞的核心!不知火舞電氣鼠cos不知火舞的最佳選項
下一篇:君士坦丁十一世是怎麼在戰爭中獲勝的?他是如何在戰爭中獲勝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