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君士坦丁十一世是怎麼在戰爭中獲勝的?他是如何在戰爭中獲勝的呢?

君士坦丁大公從摩里亞前往君士坦丁堡繼位後,所謂的拜占庭帝國就剩下這一座城了,而他也將會是整個羅馬帝國最後一位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

他該做的努力也差不多都做了,一開始先是忙著在歐洲各地尋求幫助,但教皇那邊早已不抱幻想。雖然對手奧斯曼人那邊的穆拉德二世去世了,但對君堡來說並不算什麼好訊息,因為他的繼承者穆罕默德二世後來有個稱號叫“征服者”。

1453年奧斯曼大軍終於集結於君士坦丁堡城下,關於雙方人數問題眾說不一。由於這場戰爭對西方來說太重要了,所以相關的研究和論述也就比較多,各種說法裡攻方人數從七萬到四十萬不等,守方從六千到九千不等。這方面的論述我也讀了不少,查了一下那些作者的所屬國家發現一個規律,那就是整個歐洲從西往東越說越多。關於這一點咱們不去深究,也無法深究,就單聊過程。

穆罕默德二世雖然明知城內軍民加起來不過數千,但面對君士坦丁堡的的城牆還是會心裡發怵:“這怎麼打?”。他決定還是先選擇和談,條件是隻要君士坦丁十一世放棄這最後的城市和名存實亡的皇冠,就允許他回到摩里亞去做個藩屬國王。上期咱們聊過君士坦丁在摩里亞的抵抗,按照他的脾氣自然不會答應,於是談判破裂,攻城戰正式打響。

君士坦丁堡三面環水,西面是正門,奧斯曼當時海軍是弱項,只能先打西城牆,因為要是陸地上都攻不破,水上就更別提了。但既然是正面,城牆也就最厚、壕溝也就最多,可謂難打至極。儘管此時的奧斯曼軍隊已經配備了當時最大型的攻城炮,但面對君堡城牆依然是在“撓癢癢”。城牆上站的守軍雖不多,但他們在壕溝和城防器械的掩護下還是閒著一部分人,主要就是負責把被攻城炮轟出來的小口口兒給補上。

有喜歡細節的朋友可能會想象,有了小口兒攻城方不會趕緊進去麼?沒那麼容易的,上有流矢下有壕溝,口子又沒影視劇裡那麼大。因為當時的軍事技術還沒發展到那個程度,攻城炮雖大,但換一個次彈藥的時間要比修補城牆的時間還長,一天也放不了幾炮。

就這麼著雙方足足耗了一個多月,你可以想象每天穆罕默德二世就是從帳篷裡起床、洗漱、對著鏡子微笑一下,然後披掛上馬,到隊伍中象徵性下個開炮令,然後就看著一隊人馬向城牆跑去,然後又看著他們紛紛倒地,到了晚上再派人去收屍,要不然這樣曠日持久的攻城戰,不處理屍體會讓城外的軍營發生瘟疫。

奧斯曼的海軍雖不是主力,但此間也在行動,雖規模不大,但也能與西邊的陸軍形成夾擊之勢。唯一的問題就是君士坦丁堡的城防太細緻了,由於海峽水域並不是太寬,早已設定好鐵鎖橫斷於海面之上,戰船根本就開不進去。但既然正面攻城戰打得跟過日子似的,海軍也就有時間去實施“笨辦法”,那就是滾木上潑油潤滑,把船拖上岸,在岸上拖行至鐵鎖內側再入水,就這樣一條條戰船來到了君士坦丁堡後方。

當然了,來歸來,連巨型攻城炮和騎兵衝鋒都拿君堡城牆沒辦法,那時候又沒有艦載巨炮,這些海軍也只能是威懾一下敵方的心理,不會起到什麼決定性作用。西面久攻不下,於是奧斯曼陸軍開始挖地道,結果前幾條隧道被守軍發現,俘虜了隧道指揮官,嚴刑逼供下所有還沒挖完的隧道位置全被供述了出來,接著就都被灌了水,這種方式又沒奏效。

穆罕默德二世實在無計可施,雖然把君堡圍得死死的,裡面得不到任何城外的物資援助,但此時的君堡早已不是幾百年前的樣子,原先熱鬧的市民街區早已變成荒蕪,本來城市面積就超大,近些年空出來的土地都用來種植和放牧了,養活裡面幾千人是沒有問題的。所以奧斯曼方面只好試探性地再次和談,這次是說只要給我們一筆錢就撤,可問題是哪怕不獅子大開口,君堡也拿不出多少錢,和談再次失敗。

要說奧斯曼人最後還是贏在了充足的後勤保障上,這讓他們像“安家”一樣的長期在城外,邊住著邊琢磨。時間終於讓他們發現了一個君堡的相對弱點,那就是早在兩百五十多年前,也就是1204年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時城牆被攻破的那個位置,雖然早已被修繕,但磚石比較新,沒有古代城牆那般結實,也沒那麼厚。於是火炮集中轟這裡,終於打開了一個像樣的缺口。

但是看過《權遊》最後一季的朋友可能有印象,任憑城外人山人海,可要從一個缺口入城,只需要少量守軍就能抵擋一陣。所以奧斯曼軍隊為了進城在這裡死傷慘重,但是突破之後那就如洩洪一般了。城裡的君士坦丁十一世眼見大勢已去,脫下身上那件最後的羅馬紫袍,跨上戰馬衝入敵軍戰死。

千年的東羅馬帝國就此落下帷幕,歐洲人從此邁出了中世紀。

上一篇:拜占庭是怎麼被稱為羅馬帝國的?拜占庭是怎麼被西歐人消滅的?
下一篇:【艾瑞巴蒂】距離《斗羅大陸:魂師對決》同人插畫大賽截稿日僅6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