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多爾袞為何對 靖遠大將軍 豪格痛下殺手?豪格的死因

順治五年(1648年)四月,京師(北京)攝政睿親王府,皇叔父攝政王多爾袞接到了一個讓他高興的訊息:前任靖遠大將軍、和碩肅親王、自己的侄子、同時也是死敵的豪格,“因病”瘐死在幽禁的獄中。這讓多爾袞一時間無比輕鬆愜意,和兄長太宗皇太極及侄子豪格糾纏了多年的權勢鬥爭,終於以豪格的死而告一段落,自己也可以安心執政,不再擔憂豪格的隨時反擊和挑釁了。

為什麼多爾袞和豪格身為親叔侄,彼此卻勢同水火、都恨不得立即置對方於死地而後快?這件事的緣由,就要從二十二年前開始說起了。

明天啟六年、後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七月,後金汗努爾哈赤去世,死前沒有確立繼承人。但是努爾哈赤在去世前已經把自己所掌握的正黃、鑲黃兩旗分給了大妃阿巴亥所生的三個兒子:十二子阿濟格、十四子多爾袞、十五子多鐸,其中阿濟格為正黃旗主、多鐸為鑲黃旗主。多爾袞雖然名義上沒有旗分,但努爾哈赤的親軍侍從卻全部由他統領,這在諸王公大臣們看來,已經是是預備將多爾袞立為繼承人的先兆了。

可努爾哈赤去世後,他幾個年長的兒子:次子代善、五子莽古爾泰、八子皇太極,以及侄子阿敏聯合起來,逼迫大妃阿巴亥殉葬,並搶奪了原本留給多爾袞的鑲白旗,導致多爾袞兄弟三人失去了繼承資格的同時還失去了母親的庇護,旗分也被奪走,被壓制到了極點。

皇太極之後憑藉高超的手腕,拉攏其餘三人,以“共同執政”的名義,取得了後金汗位。同時,對於多爾袞三兄弟和他們手中依舊握有的兩黃旗實力,皇太極沒有下黑手殺害三人,而是利用他們年幼無知、相對沒有威脅而加以利誘籠絡,以兩黃旗加上自己掌握的兩白旗來對付其餘三大貝勒。

在隨後的爭鬥中,皇太極先後以私自退兵導致失敗的理由廢黜幽禁了二貝勒阿敏,把鑲藍旗改封和自己關係較好的阿敏之弟濟爾哈朗。以作戰不利的理由逼代善隱退,把兩紅旗拆分給和自己走得近的代善之子嶽託、碩託。又趁莽古爾泰病逝,將其所統領的正藍旗分批強取豪奪過來,封給自己的長子豪格。這樣,皇太極將八旗大部分權力都歸名下,除了多爾袞兄弟的兩黃旗之外,其餘六旗基本控制在手。

穩固地位後,皇太極藉口大汗應使用黃色,所以將自己的兩白旗和兩黃旗對調,並把換旗後的兩黃旗和豪格所領的正藍旗混編,加強了手中的實力,並以正白旗(原正黃旗)旗主阿濟格私自給幼弟多鐸安排親事的理由,罷免了他的旗主之位,改以鑲白旗旗主多鐸為正白旗旗主,多爾袞為鑲白旗旗主,阿濟格改為鑲白旗小旗主,此挑撥多爾袞三兄弟感情,並制約他們的權力,使他們兄弟不能同心協力,對自己產生威脅。

在整個皇太極在位時期,多爾袞三兄弟一直處於被壓制、被孤立的狀態,所率領的旗分也時時被分割,這都是皇太極為了穩固皇權而對掌握了努爾哈赤嫡系軍隊的原兩黃旗(現兩白旗)勢力的多爾袞兄弟的持續打壓、分化和削弱,以此保持自身實力的最大化。所以,從皇太極逼迫大妃阿巴亥殉葬、並搶奪原本屬於多爾袞的鑲白旗開始,皇太極和多爾袞兄弟之間就爆發了激烈的矛盾和深深的隔閡,已經不可能再有什麼兄弟感情了。

但是皇太極軍政手腕極高,對於權力控制得非常穩固,在他在位時期,多爾袞等人沒有半點機會能夠翻盤、奪回原本屬於自己的皇位。再加上後金以及改國號後的清朝一直在與蒙古、明朝、朝鮮連續作戰,外部壓力很大,所以皇太極、多爾袞兄弟沒有把矛盾鬧到不可收拾的地步,還是放下了芥蒂,一致對外。但這並不能說明事情已經消散,無論是皇太極還是多爾袞都知道,最後還是要徹底瞭解此事才能罷休。

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正式改國號為“大清”,改稱皇帝,即清太宗。之後,太宗大封群臣,多爾袞因之前征討蒙古察哈爾部的軍功,被晉封睿親王,掌管吏部。同時,為了增強自己一系的實力,太宗將時年二十七歲的長子豪格也晉封為肅親王,掌管戶部,以牽制多爾袞這幾個心懷異心的弟弟。這樣,比十四叔多爾袞還要大三歲的豪格就按照父親太宗的策劃,開始了和叔叔們針鋒相對、糾纏半生的歷程。

此後數年之間,多爾袞和豪格叔侄都在太宗的指派下,不斷出征作戰,同朝鮮、蒙古、明朝展開軍事行動,並建立了極大的軍功。多爾袞在征戰中憑藉出色的軍事指揮能力不斷獲得戰功,同時也以良好的人際關係在八旗內部不斷獲得主動接近的支持者。太宗一面要依仗多爾袞的軍事才能,一面又不能完全放鬆對他們兄弟的制約,於是便加強了對長子豪格的關照,持續提升豪格的地位,將兩黃旗和正藍旗的軍政大事委託豪格主持,以此栽培長子,作為自己日後的繼承人加以培養。

從這個時候起,多爾袞就明白了皇帝兄長已經在佈局他身後的傳承之事,要用豪格來繼續壓制自己兄弟,以將皇位永永遠遠的留在自己的兒孫手中。這讓當初就被太宗用不光彩的手段奪走了皇位的多爾袞怒氣萬丈,內心對於太宗和豪格父子充滿了忌恨之情,更加不要說當年自己的母親大妃阿巴亥還是被太宗等人給逼迫殉葬的舊事。所以多爾袞明面上雖然沒有過多做出反應,其實內心裡早已拿定主意,一定要積蓄力量、鞏固勢力,將來等太宗去世後,抓住機會奪回皇位,以報當年殺母奪位的大仇。同時,對於豪格等太宗一系,也必加以報復處置,這樣才能稍稍抵消自己多年以來被壓制、排擠所帶來的委屈和怨恨之心。

圉於清初政治制度的不完善和皇室傳承製度尚處於之前軍事聯盟時期的“推舉、共選”狀態,太宗雖然在不斷栽培、提攜豪格,但是一直沒有公開立儲,確立豪格為自己的嗣君,給予他“皇太子”的名份。這就使得勢力逐漸增強的多爾袞兄弟有了將來憑藉“推選、舉薦”的名義承襲皇位的機會,不得不說這是太宗生前最遺憾、同時又無力去改變的糟心之事,沒有之一。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初九深夜,白天還處理了一整天政務、絲毫沒有任何患病徵兆的清太宗皇太極突發急症,猝死於盛京(瀋陽)皇宮,時年五十二。太宗去世得非常突然,沒有留下任何遺言,也沒有傳位文字、遺詔之類的詔書留存,所以,按照清初的制度,應該召開議政王大臣會議,公開討論帝位的歸屬。這樣,早就懷有奪位之心的多爾袞,終於在隱忍近二十年後,重新獲得了登上帝位的最佳機會。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十六,在太宗的葬禮典儀準備基本完備的時候,以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肅親王豪格等宗室為首的議政王大臣會議在盛京皇宮崇政殿中召開了,除了議論太宗的後續喪葬事宜之外,最重要的議題就是:誰來繼承皇位!

按照太宗生前的安排和佈置,皇長子肅親王豪格是當仁不讓的嗣君人選,豪格也認為自己當這個嗣皇帝是板上釘釘的事,所謂議政,不過就是走個過場罷了。但是多爾袞好不容易把太宗皇太極給熬死了,怎麼能輕易放棄這個大好機會,於是緊咬著太宗生前沒有明確立儲這個漏洞,堅決要以“推選、舉薦”的原則,在近支宗室中擇“功勳卓著、品行優異、威望甚隆”的人承襲大位。而滿足這幾個條件的宗室,當時除了多爾袞本人之外,幾乎沒有其他人可以推選了。

豪格當然不會同意多爾袞這個明顯帶有目的性的提議,於是立即反對,並召集支援自己的兩黃旗和正藍旗大臣們,攜帶弓矢刀劍,環衛在崇政殿外,殺氣騰騰,用以威脅多爾袞。而兩白旗旗主:多爾袞的兄弟英郡王阿濟格、豫郡王多鐸也毫不示弱,帶領兩白旗部屬們趕到皇宮,頂盔披甲、手持兵器和兩黃旗軍士在崇政殿外對峙,彼此劍拔弩張,氣氛十分緊張。

在雙方互不退讓、勢同水火的對峙情況下,無論多爾袞還是豪格,只要一人登基,那另一人必將堅決反對,甚至有馬上火併內訌的危險。所以議政王大臣會議開了九天,爭論來爭論去,還是沒有確定最終繼位的人選。

參與會議的多鐸年紀最小,也最性急,見事情陷入了僵局,於是提出:“論長幼德尊,禮王最長,當立禮王。”代善根本就不想蹚渾水,立即拒絕說自己年老體衰,不能擔此重任,並補充說:“肅王帝之長子,可承大統。”多鐸急忙反對,並說:“禮王如不願入繼,則汗阿瑪(指努爾哈赤)當年有囑,命我掌管親隨屬眾,我當繼位!”

多爾袞沒料想弟弟居然來這一出,氣急敗壞之下大聲呵斥他,並急忙表明自己一定要堅持“薦舉”。但是多鐸這麼一鬧,讓議政會議出現轉折,在場的中立王公大臣們反感多鐸的私心,並因此對兩白旗心存芥蒂,於是紛紛贊同代善的意見,傾向於推舉豪格繼位。多爾袞的計劃眼看就要破

產。

可是豪格在這大好局面之下,居然得意忘形,想用“三揖三讓”那一套來表示自己的謙虛、低調,把繼位前的低姿態做足,於是立即表示:“我德小福薄,難擔此重任,還請諸王另選賢德,以繼大位。”並裝作大度地離開崇政殿,返回府中,其實是回家等待議政王大臣會議“推舉”自己為嗣皇帝的好訊息傳來,再光明正大的返回皇宮繼位。

離開前,他還授意兩黃旗大臣們一定要堅持原則,必須達成皇子繼位的目的,否則即使和兩白旗開戰也在所不惜。但他沒想到的是,這給了多爾袞絕地反擊的機會,自己的故作大方,導致最終煮熟的鴨子飛了。

豪格離開後,按道理議政王大臣會議就要展開“推選”,選出繼位人選。多爾袞抓住機會,以豪格自己說的“德小福薄”為藉口,又把他當年為了獲取太宗歡心而親手殺死自己的妻子這件事拿出來加以證明,聲言社稷絕不能交給這樣的懦弱優柔、陰險歹毒之人。此時殿外的兩黃旗大臣們聽見多爾袞抨擊豪格,於是氣勢洶洶的闖進大殿,守扶佩刀說:“我們都是深受先帝(太宗皇太極)厚恩的臣子,今天要是不立先帝的皇子,那麼我們寧願追隨先帝於地下!”,其實就是威脅說不推選皇子豪格,那麼就開戰。

在這種情況下,多爾袞思慮再三,覺得自己繼位的可能性已經很小,但是也不能將皇位讓給豪格,而兩黃旗大臣們要求的是“皇子繼位”(雖然他們的意思是豪格繼位,但是這種推選情況下,怎麼好意思直接點名指定誰),而太宗的皇子又不止豪格一個人。於是,多爾袞立即抓住這一點,向參與會議的王公大臣們提出,擁立皇子繼位,並從太宗諸子中挑選了第九子福臨作為嗣君人選,並最後言明這是兩白旗能夠同意的最低條件,如果還不能達成一致,那麼寧願開戰。

在禮親王代善的居中協調下,雙方終於達成一致,兩黃旗大臣們雖然支援豪格,但是這次擁立太宗皇子的目的已經達到,所以也沒有繼續堅持,而豪格及其支持者們得到新君已經選出的訊息後,急匆匆趕來,也不能改變結果,就這樣白白丟掉了原本十拿九穩的皇位。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二十六,在諸王及大臣們的簇擁下,皇九子福臨正式繼位,以明年為順治元年,這即是清世祖順治帝。順治帝繼位時只有六歲,自然不能親自執政,於是得安排攝政人選以輔佐其治理朝政。此時已經將豪格的氣勢和自信心都打擊得體無完膚的多爾袞趁熱打鐵,拉攏了原本支援豪格的代善和濟爾哈朗等人,以濟爾哈朗出任第一攝政,自己出任第二攝政,這樣就團結了整個朝廷上下,太宗去世後所引起了繼位風波,終於可以消弭於無形。

剛開始豪格還想爭取一下,和多爾袞並列為攝政王,但是多爾袞提出攝政必須是皇帝的長輩才能出任,如果是平輩出任,那麼幹脆直接立他為皇帝好了,幹什麼還要欲蓋彌彰的出任攝政?這樣,豪格最後的路也被堵住,只能黯然退出了對中樞權力的爭奪戰。

豪格爭儲落敗後,依舊掌握著正藍旗勢力,為了徹底消除他的威脅,多爾袞處心積慮、暗中佈置,時刻沒有放鬆將豪格勢力剪除消滅的行動。而原先不少支援豪格的兩黃旗大臣們,因為他沒有當上皇帝,所以為了私利投靠了攝政王。多爾袞於是利用他們之前跟隨豪格時所接觸的陰私,開始羅織罪名,持續打擊豪格。

順治元年(1644年)四月,投靠了多爾袞的正黃旗固山額真何洛會在多爾袞的指示下公開上奏,告發肅親王豪格曾經在背後詛咒攝政睿親王,說他:“非有福人,乃有疾人也,其壽幾何而能終其事乎?”是忌恨攝政王沒有同意自己繼位,因此才如此言辭惡毒地咒罵。同時何洛會又揭發豪格在爭位失敗後不甘居於臣子之位,時常暗中聯絡正黃旗大臣揚善、俄莫克圖、伊成格、羅碩等人,策劃謀叛,奪取大權。

多爾袞立即召集議政王大臣會議,商議之後將豪格的支持者們統統逮捕下獄,然後論罪處死。豪格本人幾乎也被下獄論死,但是在和他關係極好的順治帝哭鬧反對之下,才免去死罪,最後被削去所轄七個牛錄的部屬、降爵為肅郡王。

順治元年(1644年)十月,清軍已經入關,展開對中原地區的爭奪。在順治帝的堅持下,入關時立有戰功的豪格被攝政王多爾袞重新晉封為肅親王,然後派往山東作戰,以使其遠離中樞,不能借機恢復實力,產生威脅。

順治三年(1646年)二月,豪格從山東作戰返回京師後不久,多爾袞又以順治帝的名義,將其授命為“靖遠大將軍”,統帥軍隊遠征陝西、四川,和佔據當地的張獻忠大西軍作戰。張獻忠在西南經營多年,實力強勁、軍隊勇悍,是不可小覷的強敵。多爾袞的用意是借張獻忠之手,消耗豪格所屬的軍隊實力,最好是擊敗豪格,這樣自己就有機會以作戰失利的理由嚴懲豪格。如果豪格在戰場上喪命,那更是最好不過了。

豪格以靖遠大將軍的身份,率侄子衍禧郡王羅洛渾(代善孫、嶽託之子)、貝勒尼堪(褚英之子)等,於順治三年(1646年)三月西征川陝。清軍在陝西擊敗李自成農民軍餘部,先後攻克邠州、慶陽、漢中、興安、階州等地,至當年五月,陝西徹底平定。六月,清軍在豪格率領下南下,自漢中入川,攻擊張獻忠大西農民軍。九月,張獻忠放棄成都,率領主力北上,迎擊清軍。兩軍於十一月在西充遭遇,接著展開激戰。

順治三年(1646年)十一月二十六夜,親自帶領大軍抵達西充前線的豪格派遣正黃旗護軍統領鰲拜,率輕騎趁夜色掩護偷襲西充鳳凰山太陽溪畔張獻忠主營,自己則帶著主力軍隊隨後跟進。順治三年十一月二十七(陽曆是1647年1月2日)晨,鰲拜帶領的清軍前鋒出其不意出現在大西軍鳳凰山大營前,然後趁農民軍不備時立即發起突然襲擊,導致農民軍大敗潰散。張獻忠急忙親自到前沿指揮作戰,收攏軍隊分兩翼反擊清軍,農民軍在張獻忠親自指揮下逐漸穩住陣腳,並開始反攻,將清軍逐回太陽溪對岸,雙方在溪水兩岸展開對攻廝殺。

戰況最為激烈的時候,豪格帶領清軍主力趕到戰場,隨即加入戰鬥,鳳凰山戰場一片喊殺聲,雙方死傷慘重,但都不肯後退。張獻忠身穿半截袖子的蟒袍、手執佩劍,腰掛弓箭,在侍衛親軍的簇擁於太陽溪邊高地上指揮作戰,兩翼的大西軍在主帥親臨戰場的鼓舞下奮起作戰,全線反擊,清軍死傷慘重,參領格布庫等當場被擊斃。

就在這時,豪格在降清的原大西軍將領劉進忠引路下也抵達太陽溪前線,劉進忠指著遠處高地上的張獻忠對豪格說:“這就是八大王(張獻忠)!”豪格於是冒著被大西軍弓箭手狙擊的危險,直抵太陽溪畔,接近張獻忠後引弓發箭,張獻忠卒不及防,中箭後不治身亡。大西軍在主帥陣亡後軍心大亂,不再有對戰決心,紛紛四散奔逃,清軍隨後追擊,大破大西軍堡壘一百三十餘座,獲得了這場激戰的最後勝利。

獲勝後,豪格向順治帝飛騎報捷:“臣帥師於十一月二十六至南,偵得逆……,列營西充,隨令護軍統領鰲拜等……先發。臣統大軍……,次日黎明抵西充……鰲拜等奮擊大破之,斬獻於陣。”順治帝大喜,下詔嘉獎長兄豪格,並加以厚賜。

豪格在四川獲得大勝後,攝政王多爾袞既羞且怒,策劃好的計謀居然出了差錯,豪格沒有戰敗或者陣亡在四川,反而立下了這麼大的功勞,將來他得勝返京時,必然攜軍功再次和自己展開新的權力爭鬥。為了未雨綢繆,必須斬草除根。

於是,就在豪格在四川接連獲勝的時候,多爾袞指使黨羽言官出面,彈劾與自己一同擔任攝政王的鄭親王濟爾哈朗,指責鄭親王府的建築僭越逾制,濟爾哈朗又擅自使用銅獅、銅龜、銅鶴等府內裝飾物,最終濟爾哈朗因罪被罰銀二千兩,攝政王的名頭也被罷免。這樣,多爾袞就將豪格在朝中最主要的支持者濟爾哈朗排擠出了朝堂。多爾袞自己則順勢將頭銜從“叔父攝政王”升為“皇叔父攝政王”。

順治四年(1647年)二月至八月,在豪格所帶領的大軍在四川接連攻克遵義(當時屬四川)、夔州、茂州、榮昌、隆昌、富順、內江、寶陽等地、基本平定全川的同時,多爾袞也在京師緊密佈局,將支援豪格的官員將領們或調動或貶斥,或者乾脆論罪下獄,清除了朝中親豪格一系的勢力,接下來,就是等豪格返回京師,往口袋裡鑽了。

順治四年(1647年)八月,四川局勢逐漸安定。由於連年戰亂,地方兵燹連線,十室九空,糧餉供應無法解決,豪格在奏報朝廷批准後,留下部分駐軍駐紮四川,自己則率大軍經陝西返回京師,結束一年多的在外征戰。

順治五年(1648年)二月,經過半年地跋涉,西征大軍在豪格的帶領下得勝回京,順治帝為了酬謝大哥的功勞,下詔在太和殿舉辦盛大宴會並親自出席,慰問犒賞肅親王豪格。這也是豪格最後的風光時刻。

三月,在多爾袞的指使下,宗室貝子屯齊、尚善、屯齊喀等(皆濟爾哈朗侄子)出面誣告鄭親王濟爾哈朗,重提當年濟爾哈朗在太宗死後、兩黃旗大臣私自謀立肅親王豪格的時候明知此事卻不出面舉發,後來以扈從順治帝入關的時候又擅自命令兩藍旗越過御營先期進發,數罪並議,應定死罪。多爾袞據此發動大獄,濟爾哈朗和諸勳臣子侄都受到牽連,最後還是順治帝出面干涉,才免去濟爾哈朗死罪,但是降為郡王,其餘太宗的舊臣都受到降職或者貶斥的責罰。

在解決掉兩黃旗及濟爾哈朗一方的豪格支持者後,多爾袞將終極目標指向了多年來的死敵——豪格。在他的授意下,豪格被安上了“縱容部屬冒領軍功”、“諱敗為勝”、“重用罪臣揚善之弟”等罪名,於三月間被下獄論罪,然後削爵、幽禁於獄中。本來多爾袞是要將豪格直接處死的,還是順治帝堅決反對,豪格才免於被殺。

四月,豪格被幽禁不到一個月,就莫名其妙地“病死”在獄中,時年四十歲。他的真正死因到底是什麼,誰也不知道,或者誰也不敢知道。多爾袞和皇太極、豪格父子二十年的恩怨,隨著豪格的瘐死,似乎是劃上了句號。

順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已經是“皇父攝政王”的多爾袞在塞外狩獵途中墜馬受傷,死於古北口外喀喇城,時年三十九。順治帝起先追封其為“成宗義皇帝”,大加尊崇,但兩個月後,穩固了皇權的順治帝授意鄭親王濟爾哈朗攜巽親王滿達海、端重親王博洛、敬謹親王尼堪等宗室親王,上奏追論清算多爾袞之罪,然後興大獄懲處多爾袞生前黨羽。順治八年(1651年)二月,順治帝下詔剝奪多爾袞帝號、王爵及皇父攝政王稱號,並掘墓挫骨,以洩多年受制於其之憤。

處置清算了多爾袞之後,順治帝為大哥豪格平反,恢復了他和碩肅親王的爵位,讓他的第四子富綬承襲親王爵位,改號“顯親王”,並重新安葬豪格,立碑賜祭,以示憐憫和懷念之情。順治十三年(1656年),順治帝追諡豪格為肅武親王,清朝追贈已故親王諡號,就是從豪格開始。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肅武親王豪格因生前的軍功被乾隆帝迎入太廟供奉,配享太宗廟,享受後世子孫祭祀敬仰。這也是對豪格屢建功勳、又命運多舛的一生給予的身後安慰和補償吧。

上一篇:【君子之德·君子立】獨孤氏為李的兒子取名淵,大喜過望
下一篇:【歷史鉤沉】西晉王朝的移民運動:西晉政權的移民運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