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穿越指南,裂土封王哪家強?

相信大家曾經都有一個穿越夢,大部分的男生都曾幻想自己回古代當皇帝,九五之尊,坐擁江山美人。君臨天下,縱享快意人生。但是當皇帝可不是一件快活的事,大到天下興亡,小到後宮爭寵,每一件事情都要你處理。朱元璋曾經感嘆: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猶披被。感慨自己起早貪黑,過得不如江南富商,當然這也與他廢除丞相制度,自己勤政有關。明成祖朱棣雖然設立了內閣制度,但為被逼無奈,一次次的御駕親征,讓他沒有辦法真正的總攬政務。但是就算是建立了內閣之後,朱棣在位期間基本也每天工作到晚上11點左右。雖然明朝之後的修仙皇帝過得就瀟灑多了,但是後世之名都不佳。勤政皇帝沒時間享受,快活皇帝又要被罵,當皇帝確實是太難了。並且皇帝雖然有後宮佳麗三千,但是隻有小孩才說全都要,大人都知道受不了。更離譜的是在清朝的時候還有敬事房,皇帝行房時會有太監督促,妃子不可在行房時發出聲音,並且為防止皇帝沉迷女色有傷龍體,太監每過一段時間就會提醒皇帝時間到了,如果提醒三次皇帝並未迴應甚至會衝到房中帶走妃子。你能想象在行房時公鴨嗓的太監在門外吆喝:“陛下。一刻鐘了,保重龍體啊。”

那如果穿越回古代當什麼官最合適呢?我認為成為皇室宗親裂土封王是最合適的。各朝各代的異姓王基本沒有善終,畢竟皇帝不可能長久地允許異姓之人在藩地擁兵自重。從漢代開始皇帝的兄弟在皇帝登基後就可以去封地就藩,成為藩王之後,土地真正就屬於自己了,即你封地內稅收,除了每年的上貢外,其他所有的都是你自己的,而且諸侯王可以在國內自認官員,出來丞相需要由中央指派外,其他所有官員的任免都是你說了算。諸侯王國內的軍隊有諸侯王統領,而且軍隊不受大漢中央朝廷的調遣。養門客死士都是隨你所願,漢朝初期諸侯王權力大得驚人,漢高祖劉邦在封了八位異姓諸侯王,之後又迅速將異姓諸侯王消滅,而大封其宗室為王,就算如此之後的皇帝也無時不刻害怕自己的宗親奪權,漢景帝時期御史大夫晁錯開始與漢景帝謀劃削藩,之後在爆發了七國之亂。漢武帝劉徹即位後,一些大國仍然連城數十,地方千里,並且諸侯王驕奢淫逸,時常違抗中央政令,嚴重威脅著中央集權的鞏固。在元朔二年(前127),朝臣主父偃上書武帝,建議令諸侯推恩分封子弟為列侯。名義是上施德惠,實際上是剖分其國以削弱諸侯王的勢力。這一建議既符合了漢武帝鞏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需要,又避免激起諸侯王武裝反抗的可能。這個時期最有意思的一位藩王就是劉徹同父異母的兄長劉勝,漢武帝即位後,劉勝便把官吏侵奪欺凌諸侯王之事,全部奏報漢武帝。漢武帝聽其建議增加諸侯王的禮遇,對諸侯王施行優待親屬的恩惠。劉勝喜好酒色,胸無大志,不佐天子拊循百姓,生有一百二十多個兒子,所以劉徹對他非常放心。劉勝有一個兒子叫劉屈氂,劉屈氂在武帝后期官至宰相,因牽扯進巫蠱之案,被遊街腰斬。劉彭祖評價劉勝“中山王但奢淫,不佐天子拊循百姓,何以稱為藩臣。”由此看來劉勝算得上是“獨善其身”不失為一種 聰明做法。

劉皇叔自稱為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其實難以考證。劉勝兒女眾多,加之王莽篡漢時損毀了大量劉氏族譜,到了 劉備這一代 到底是不是劉勝的後代根本無從得知。在老劉家封王裂土,雖然後代會被推恩,但是諸侯王的長子,次子,三子可共同繼承管轄封地。

至於魏晉南北朝,還有隋朝,國家存在時間太短,並且暴亂頻發,就算當上藩王也不知道什麼時候國家就滅亡了。到了唐朝,藩王制度不像漢、晉兩朝。唐朝的藩王是可以入朝為官參與政事,如李世民沒當皇帝前是秦王、尚書令、天策上將。不在朝為官也可以領一州大都督,或為一州刺史。

唐朝的皇兄弟,皇子封國為親王,皇太子子嗣封國為郡王,親王嫡子繼位為嗣王,其他子嗣降爵襲封為郡王。唐朝親王官爵正一品,嗣王郡王為從一品,國公也為從一品。至於食邑萬戶、五千戶等等其實俱 為虛名,是一種榮譽性加銜,比如食邑兩千戶可能實際只有四百戶。親王是正一品,俸祿81。6兩,俸料650石,職田1200畝,僕役240兩,收入約合現在170餘萬。二品爵開國郡公收入約合現在130餘萬。唐朝官員的工資也是相當可觀的,當然無法與宋朝官員的工資相比,唐朝官員1年的收入幾乎僅相等於宋朝官員1個月的收入。不過這都是俸祿,作為有封地的藩王,主要收入還是稅收,除了每年的進貢,其他所有收入都歸藩王所有。在老李家當藩王,後世在一定程度上享受世襲罔替,但是唐朝的節度使制度嚴重的威脅到了你的處境,甚至可以說唐朝的滅亡主要就是因為節度使制度的存在。安史之亂後因為戰爭的影響,藩鎮割據,並且手中的權力越來越大,最後還形成了五代十國的局面。你如果只是 個 當了一輩子皇子,想享受享受的藩王,

那麼註定被各節度使壓得抬不起頭,畢竟雙方手中的實權天差地別。

到了 宋朝 ,爵位 制度 與 前朝 大有 不同 ,首先 是 “非 趙式氏 不可 封 王 ”,然後 是 皇子 不 直接 封 王 。雖然 皇子 最後 必定 封王 ,但是 都 是 初 封 以 較低 爵位 或 官職 ,然後 轉 遷 。並且 親王 的承 嫡者 不 封 嗣王 ,雖然 宋朝 設立 了 嗣 王 一 爵 ,但是 形同虛設 。王 爵 止於 親王 本 生身 ,其 子孫 不論 嫡庶 ,最 年 長 一人 封 為 公爵 ,其他 子嗣 承 蔭 入仕 ,不過 不能 領兵 ,而且 不能 出任 宰相 ,其實 別說 宰相 ,出任 高 官 都是 非常 困難 的。因此 到 北宋 中期 “宗 姓幾 無 一 王 ”,為此 宋 任仁 宗 做出 了 改變 ,下詔 封 十 王 ,不過 十王 封 的 都是 宋 太 祖 和的 兄弟 和 子嗣 ,和 宋 太 宗 的 子嗣 。當時按照十王子封郡王,孫封國公的原則,封了郡王6人、國公3人以及郡公1人,仍無嗣王。直到宋神宗將其叔父趙宗暉封為嗣濮王並規定世襲。加上後代帝王封的3個嗣王,整個宋代只有四個嗣王,並且他們都是皇帝生父或養父的後代。在宋朝親王長期序位宰相之下,宰相的俸祿一個月就有130萬,注意是月薪130萬!

這相當於漢朝二品郡公一年的俸祿。北宋初期和南宋時期國家經濟情況並不樂觀,困難時甚至發不出工資,但是高官任享厚祿,而低階官吏甚至無祿。在老趙家當王爺,歲支米五萬石,鈔二萬五千貫,錦、紗羅、絹、冬夏布加起來數不勝數,並且宋朝中期國家經濟非常發達,封地稅收數目也驚人,在宋朝封王經濟實力絕對在所有朝代中數一數二。但是對後代就不是那麼友好了,子嗣沒辦法世襲王爵,並且只有長子降爵世襲,其他子嗣只能入仕看歷任年深,排資歷才能遷轉。

元朝是中國歷史上首次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雖然元朝存在時間不到一百年,但卻是中國歷史上疆域面積最大的國家。蒙古汗國時期,沿襲了遊牧民族的傳統的家產分配習俗,受封諸王世代擁有千戶部民及私屬,能夠擅自發佈政令,自鑄虎符,任命屬官和將領,還有數量眾多的的投下軍隊。諸王自行管理投下站赤,徵收領民差發以及屬地稅收。他們享有高度自主的軍政財權,其封地宛如獨立王國,巨大的軍政權較之漢初的分封制度更甚。等到忽必烈即位建立的元朝,是與中原封建經濟大體適應,同時又保留蒙古貴族利益的專制政權。對蒙古分封制進行調整,將其限制在不威脅朝廷的範圍之內,成為忽必烈建設元朝政權的迫切任務,隨著形勢的變化,皇權與藩權的衝突越來越明顯。就趨勢而言,為了集中皇權,忽必烈不得不實行由溫和到強硬的削藩策略。,忽必烈接受大臣的建議,相繼分封諸皇子為王,出鎮西北、西南等地,因為元朝疆域廣闊,多為異族,終年叛亂不斷,宗王出鎮是為了讓皇子代表朝廷統兵鎮守一方,以平定各地叛亂。然而,元代朝廷集權與舊有的宗藩分封制度本身就是相互矛盾的。幾年後,各地藩王連續出現問題。雲南王忽哥赤被殺,北平王那木罕被抓,安息王忙哥剌去世後,其王妃又殺害王相趙炳。

因此忽必烈對包括皇子在內的諸王普遍削弱實權,進而演變為一種藩權很不完整,封藩而不治藩,重在軍事鎮守的特殊分封形式——宗王出鎮。在孛兒只斤家當藩王,加上蒙古汗國時期一百五十年左右,不是在打仗,就是在打仗的路上,不是被殺,就是被抓,到忽必烈削藩後,又變成軍事鎮守的工具人,手上還沒什麼實權。而且元朝確實是很動盪,過不了兩代國家就滅亡了。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漢人王朝,而他的藩王制度也是歷史上獨特一份,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世襲罔替。明朝重建了比較規範的分封制,在邊疆的藩王可以主持地方軍務。但靖難之役燕王朱棣奪位後,強化中央集權,藩王不得干涉地方政治軍事事務,不得擅自離開封地,結交地方官員,形成“有明諸籓,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的局面。明代皇族子孫享有特權,不受普通法律約束,不歸當地官府管制。諸王的府第、服飾和軍騎,下天子一等,爵位世襲罔替,公侯大臣見了都要“伏而拜謁”,無需交稅,甚至可以在地方收稅、魚課、鹽店。明太祖對子孫厚待,制定的豐厚俸祿標準,洪武九年親王祿米歲支五萬石,鈔二萬五千貫,後來有所削減。為了讓宗室們充分享受幸福,朱元璋規定皇族不必從事任何職業。

每一個皇族後代,所有消費需要都由國家承擔,這種無微不至的“愛護”,在中國歷史上獨一無二。明朝皇子授親王,親王嫡子襲王爵,世襲罔替,親王庶子授郡王,郡王嫡子世襲,庶子授鎮國將軍。依次類推為輔國將軍、奉國將軍、鎮國中尉、輔國中尉、奉國中尉。至奉國中尉後不再降爵,明朝宗室到此與平民隔開,永世為貴族。在此種政策的刺激下,皇族展開了激烈的生殖競賽,一個人生數十乃至數百兒子。甚至出現了這樣尷尬的場面:“每會,紫玉盈坐,至不能相識。”每次節慶家庭聚餐,同胞兄弟們見面,都要先由人介紹一番,否則彼此都不認識。到明朝末年,朱元璋的子孫已經繁衍至一百多萬。光是郡王就有近千人,將軍中尉更是數不勝數,這導致宗室領取的俸餉總數目巨大,祿米撥給的總數遠超出國家各地一年的歲供京師的糧食,因此國家要不斷增加賦稅,而各地藩王又不交稅,這導致賦稅的重任全部積壓在百姓身上,又遇上災害,百姓造反是必然發生的。當老朱家的子孫福利待遇絕對是中國歷史上獨一份,回到明朝當王爺那實在是令人嚮往,明朝雖然不是裂土,等於是圈地,但是宗室不必從事任何職業,並且任何消費國家還“報銷”。這樣的一生確實是枯燥啊!以至於明人不禁感慨,“我朝親親之恩,可謂無所不用,其厚遠過前代矣”。

作為中國最後的一個封建王朝清朝,吸取了所有前朝的經驗,分封制是最完善的,並且出現了考封制度。清朝宗室爵位由上至下為親王、郡王、貝勒、貝子,此四種為高階爵位,貝子是皇子的最低封爵。再往下為鎮國公、輔國公、同奉恩鎮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同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公爵以上為超品,八分為八種標幟,表示顯赫的身份。然後是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上面四等爵位每一種又細分為三等,如一等鎮國將軍、二等鎮國將軍、三等鎮國將軍,僅俸銀和祿米有差別)低於奉恩將軍的稱為散閒宗室,視為四品官待遇。除了清朝開國之初立下戰功的八位皇室宗親,和清朝中後期穩固江山中立功的四位宗親,一共12位鐵帽子王享有世襲罔替權力外,其他所有宗親降等世襲。即親王的世子降等繼承為郡王,郡王的長子降等繼承為鎮國公。世子和長子是清朝特有的爵位,但是很多親王郡王的嫡承者並未獲得世子長子的冊封,所以在乾隆時期世子和長子基本就被廢除了。同時,降襲還有一個底限。如親王降到奉恩鎮國公之後便不再降襲,郡王降到奉恩輔國公之後便不再降襲。奉恩將軍承襲三次之後自動取消。

除了親王世子和郡王長子外,其他所有子嗣最高只能襲爵不入八分的爵位。並且襲爵需要經過考封,考封的宗室,根據其父親的爵位以及其母親的地位,有一個“基準“。在考封的時候,無論一個宗室考試如何好,一般不能超過這個“基準”。宗室考封的考試內容,為翻譯、馬箭、步箭三項。每項考試結果有優、平、劣三個等級,三項都考了“優”,考封給他典制上應有的爵位,即基準值。兩優一平,降一等;一優二平者、二優一劣者,降二等;三平、一優一平一劣者,降三等;一優兩劣、兩平一劣、一平兩劣及全劣者,不予爵位。清代宗室達到20歲可以參加考封,如果當屆考封沒有得到爵位,可以再參加下一屆的考試。也有不少清代宗室一直考到四五十歲都沒有獲得爵位。

例如宗室A是一位親王的兒子,親王的位置被他哥哥繼承了,於是他的基準就是不入八分輔國公,A參加了考封,考了一優兩平,降二等襲爵,降一等為鎮國將軍,降二等為二等鎮國將軍,於是A被冊封為二等鎮國將軍。清朝的降爵制度和宗室的考封制度使清代宗室裡有爵位的人的比例壓縮到了6。3%,而93。7%的皇族後裔,都是無爵的“閒散宗室”。這保證了清代宗藩不會如明代宗藩一樣成為經濟上的累贅。愛新覺羅家的子弟需要降等襲爵,還要進行考封, 並且親王歲俸銀1萬兩,祿米1萬斛,這樣的俸祿雖然不低,但是清朝親王需要留在京城,沒有藩地,所以清朝親王不能稱藩王。最重要的是兒子們需要考試才能襲爵,成績不好的就永無出頭之日了。

如果有機會能夠穿越,你希望回到什麼時候呢?

上一篇:兒媳剛出產房,婆婆的一個貼心舉動,讓網友淚目:滿眼都是兒媳婦
下一篇:韓劇《窺探》9至11集細節解析,編劇沒有心,男主真是殺人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