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古代皇帝的諡號、廟號、諡號有什麼區別?古代皇帝的諡號有何特點?

很多人接觸歷史書或者影視作品中經常看到皇帝的年號、廟號以及諡號還有本來的姓名等稱謂,對於這些複雜的稱謂不甚瞭解,知其意,方可順其理,這樣才能更好理解相關歷史片段。

中華文明五千年曆史出現了數百位皇帝,無數的王侯將相,這些歷史重要人物都會有尊稱,你會驚奇的發現,皇帝有諡號,但是有的大臣和王爺甚至嬪妃女子也有諡號,不同朝代對於皇帝的習慣稱謂也有所差異,其中關乎對個人生命體的最終評價,所以古人對此相當重視。

皇帝廟號、年號、諡號的區別

廟號、諡號、年號、姓名的定義

一、廟號

廟號起源於商朝,主要是指君王死後,修建專門的廟堂永遠祭祀帝王靈位供後人緬懷時候的稱呼,在中國、日本、朝鮮和越南等地都有廟號的存在。

每個皇帝都自稱天子,都建立專用廟宇,數代之後肯定氾濫,所以皇子皇孫會把當朝歷代先皇的廟宇合併在一起,稱之為“祧”,這樣方便後代帝王的祭祀流程,將列祖列宗整合在一個太廟,祭拜供奉更為便利。

皇帝的宗廟也稱為太廟,其中歷朝歷代有功勞的皇親國戚或者有特殊功勞的大臣都可以配享太廟,這是作為臣子死後最尊貴的榮耀。

廟號起於商朝,周朝一度廢止,秦始皇更是將廟號和諡號同時廢止,原因是廟號和諡號均由後人定奪,這樣就形成了“子議父、臣議君”的情況,在古代有悖忠孝的觀點。到了西漢再度被沿用,隋朝以前,並不是每一位帝王都有廟號,但是唐朝以後,幾乎所有的帝王均享有廟號,直至民國才完全廢止廟號。

《孔子家語·廟制》記載曰:“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謂之祖宗者,其廟皆不毀。”所以,打江山,開國拓疆,建立王朝者一般廟號帶“祖”字,而守江山,有德行,鞏固併發揚光大的皇帝廟號通常帶“宗”字,例如唐高祖、唐太宗、明太祖、明英宗、清聖祖、清高宗等等。

廟號的選字一般為一至兩個,褒貶不一,還是很有講究的,大概意思如下:

太祖、高祖開國立業;太宗發揚光大;世祖、聖祖、成祖一般都是平定叛亂,擴充套件疆域,動用武力,穩定天下;世宗是守成令主的美譽,但也指世系傳承發生偏移,參照宋朝和明朝;仁宗、孝宗、睿宗被指仁愛孝順的賢主;聖宗是中興之主;哲宗、興宗、成宗、顯宗是守成之君;肅宗有中興之意卻失敗;憲宗、宣宗、景宗有功有過;寧宗專指皇帝懦弱;德宗遭遇動亂被迫逃亡;高宗由盛轉衰;玄宗、真宗、理宗、道宗為人好玄虛;文宗文弱無能;武宗偏好武力;度宗、定宗、順宗僅是過渡君主,影響不大;穆宗、光宗在位時間短且作為少;惠宗治國無方,江山殘破;僖宗昏庸腐朽;哀宗、思宗特指命運不佳的末代之君。

明朝皇帝列表

二、諡號

諡號專指人死後,後人對其給予的評價,字數長短因為朝代和人物不同來定義,古代帝王駕崩之後,後繼之君會對先皇蓋棺定論,用一些簡單的字來評價先皇帝一生功過是非。諡號不僅僅皇帝可以有,王侯將相賓妃公主等重要人物死後都可以擬定諡號。

《周禮》記載:“小喪賜諡。”這裡的小喪,就是指死後一段時間。《逸周書·諡法解》記載:“諡者,行之跡也;號者,表之功也;車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出於己,名生於人。”這裡可以看出,諡號主要是用來評價一個人一生的行為、功勞、品德、性格等屬性的。

皇帝的諡號一般是後繼之君會同大臣商議擬定,末代皇帝的諡號由下一王朝的皇帝追贈,或者由遺民上諡,例如崇禎帝,或者民間團體擬定,例如宣統帝。

王公大臣的諡號是朝廷賜予的,一般由禮部(禮官)主持,在皇帝或者掌權者(例如慈溪太后)同意的情況下賜諡。

諡號分類:有褒揚性的美諡、憐惜性的平諡、貶義性的惡諡三種。

1。美諡,如:莊、武、文、宣、襄、明、睿、康、景、懿。

2。平諡:如:懷、悼、愍、哀、閔、衝、思、殤,有點同情的意味。

3。惡諡,如:厲、靈、幽、煬,都含有否定的意思。

注意事項:古代逝者為大,用惡諡對死者進行批評,這是不被人接受的,所以北宋立下規定:不立惡諡,只作美諡、平諡。

字數諡號的字數,從最初一個字開始,發展到後來二十多個字,分水嶺就是從武則天開始,她開創了皇帝生前疊加美譽之詞,而且是自己給本人作諡的先河,明朝皇帝諡號十六字,清朝皇帝諡號達二十二字,讀起來都有點繞口。

諡號的等級劃分森嚴,君和臣的諡號區別非常大,每一個用字都需要反覆推敲考究,有特定的規則,每一個字都定義好了,不可以隨意解釋和解讀。

清朝皇帝列表

三、年號

年號是漢武帝劉徹首創,始創年號為建元,是古代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也可以表示年份時間),在古代中國以及東亞文化圈的其他國家都有使用,目前世界上只有日本國(令和)依然在使用。

年號一般都是新登基的帝王發起,西漢至元朝的皇帝年號更改較為頻繁,但凡有祥瑞之兆或者內戰外敵等重大事件,都會更改年號,到了明朝和清朝時期,皇帝幾乎都是一世一個年號,被稱為“一世一元”,所以明清皇帝都是以年號作為皇帝的稱呼,例如,永樂大帝、萬曆帝、康熙帝、乾隆帝等。

《史記·孝武本紀》載:“其後三年,有司言元宜以天瑞命,不宜以一二數。一元曰建元,二元以長星曰元光,三元以郊得一角獸曰元狩雲。”。

此後,古人把記錄某個年代的開始之年稱為“紀元”,更換年號(或帝王紀年時代改稱元年)叫做“改元”。

年號被認為是帝王正統的標誌,稱為“奉正朔”。古代朝鮮和琉球等藩國都曾經使用天朝的年代,例如崇禎的年代被朝鮮使用了300餘年。

此外年號也常被刻在古代錢幣上,例如順治通寶、光緒通寶等。

自繪明朝萬曆皇帝

四:皇帝姓名

皇帝的姓名就是按照家譜順序來取名的,皇家的家譜被稱為“玉牒”,和其它人一樣,一般都是其皇帝的父親或者爺爺取名的,等到了某位皇子繼位之後,為了避諱,其他落選的皇子將會把和皇帝相同的字改掉,例如:雍正帝即位後,所有皇子的名字“胤”改成了“允”字,十三阿哥除外,一般情況下,所有的臣民都需要避諱皇帝的名字。

五,總結對比和分析

綜上所述,諡號和廟號都是皇帝死後,後人擬定的,年號是皇帝生前登基第一年擬定的,姓名就是皇帝出生後,皇族長輩給取得名字。

後人對皇帝的稱呼,也是為了方便,例如明清兩代一世一元,年號都是兩個字,就用年號來稱呼皇帝;諡號以前很簡短,例如漢朝時期,就用諡號來稱呼,後來越來越長,也就沒有使用諡號了。

上一篇:【八卦】rng msi戰隊表現搶眼,uzi直播間湧入大量黑粉,誰說了算?
下一篇:龔俊不是前不久才代言了《天諭》新職業,這就有了《夢幻西遊》電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