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焱壺課堂|紫砂人物傳之-陳曼生

關注【焱壺紫砂】

全面解析紫砂基礎知識

解密中國傳統紫砂文化

紫砂壺發展史上有四個人功不可沒

供春開制壺之端

大彬改制壺之法

鳴遠乃花貨巨匠

曼生賦紫砂以氣韻

這其中唯有陳曼生不是製陶名家

他不過是玩壺的官僚和文人

當然陳曼生雖為官多年

但其根本上仍是文人,不愛金銀愛紫砂

他有著淵博的文化知識

融會貫通的藝術修養、自然脫俗的心性氣度

這些因素一旦與紫砂工藝結合

便產生了名揚四海的曼生壺

陳曼生畫像

陳鴻壽(1768~1822),生於乾隆三十三年,卒於道光二年。字頌、又字子恭,號曼生。浙江錢塘(今杭州)人。他於嘉慶六(1801)年拔貢。朝(廷)考以知縣用,分發廣東,丁憂服閡,奏留江南,署贛榆縣,補溧陽縣。後擢河工江防同知、遷海防同知。道光二年以風疾卒於任所,享年五十有五。

陳鴻壽於藝術涉獵廣泛,而且造詣極高,為著名的“西泠八家”之一。他的篆刻出入秦漢,繪畫精於山水、花卉,書法以隸書最為著名。他的書法以隸書和行書最為知名。他的隸書清勁瀟灑,結體自由。穿插挪讓,相映成趣,在當時是一種創新的風格。他廣泛學習漢碑,尤其善於從漢摩崖石刻中汲取營養,在用筆上形成了金石氣十足、結體奇特的個人面目。筆畫圓勁細插,如銀畫鐵鉤,意境蕭疏簡淡,雄渾瓷肆,奇崛老辣。陳鴻壽的隸書較之以往的隸書具有“狂怪”的特點,說明他有創新的勇氣和才能,但在結字和章法上,用筆仍然屬守古法,筆筆中鋒,力透紙背。

主要貢獻

1、創新之王:

到溧陽兩年後,陳曼生、郭麐(頻伽)、汪鴻(小迂)、高日浚等人繪製了《陶冶性靈》,納入作品二十款。另外還有後人整理的曼生三十八式,可見其創新之多。當然,這是以陳曼生為主的整個團隊的貢獻

2、開創新的篆刻裝飾手段:

字依壺傳,壺隨字貴,就是始於陳曼生。篆刻本為陳曼生一絕,將其運用到紫砂壺上,自然使得壺身價倍增。應該說,有了陳曼生,紫砂壺才完成了它承載的全部美學內涵,從而使紫砂壺邁進了高雅藝術的殿堂,徹底擺脫了工匠裝飾的流俗之氣。

3、提高了紫砂從業者的社會地位:

名士名工,相得益彰,這句話同樣始於陳曼生。他與楊彭年的合作,不但提高了楊彭年本人的知名度,更是大大提升了制壺者的社會地位。

作品

賞析

陳曼生的意義

並不在於留下了多少人們夢寐以求或真或假的曼生壺

而在於他開創了詩書印三位一體

極具文化氣息的紫砂裝飾法

他確立了蕭疏簡淡、意趣自然的紫砂審美觀

他整體提升了紫砂壺的藝術品位

揮灑著最為本真的文人情懷

清中期 楊彭年制、陳曼生刻

百衲壺

清道光 楊彭年制、陳曼生刻

段泥笠蔭壺

清嘉慶 楊彭年制、陳曼生刻

紫泥扁石壺

清 楊彭年制 曼生井欄壺

清乾隆 楊彭年制、陳曼生刻 井欄壺

準確講,一把“曼生壺”應該由三部分組成:

一是陳曼生直接參與設計、製作的;

二是陳曼生設計制銘並書銘,由楊彭年等製作的;

三是其幕僚為陳曼生設計的壺書銘或自銘自書,由楊彭年等好友製作的。

三者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經濟價值基本相當。

曼生十八式

曼生十八式即陳曼生創作的十八種款式紫砂壺。傳世“曼生壺”,無論是詩,是文,或是金石、磚瓦文字,都是寫刻在壺的腹部或肩部,而且滿肩、滿腹,佔據空間較大,非常顯眼,再加上署款“曼生”、“曼生銘”、“阿曼陀室”或“曼生為七薌題”等等,都是刻在壺身最為引人注目的位置,格外突出。尤其值得特別指出的是陳曼生一反宜興紫砂工藝的傳統做法,竟將壺底中央鈴蓋陶人印記的部位蓋上自己的大印“阿曼陀室”,而把製陶人的印章移在壺蓋裡或壺把下腹部,如不留意,往往是看不到的。

一、曼生壺系列之——石瓢壺

☞石瓢典故:陳曼生在做官之餘,經常微服簡從,漫遊於市井中,偶而或淘選古物,加以收藏。一日,忽然見到一個乞丐,行乞於街角,前置一石器。曼生觀其器許久,未曾得見。於是近前捧起細細的看,只見這件器形狀獨特,似瓜非瓜,雖顯陳舊,卻難掩其典雅古樸的面貌。觀看它的底端,竟有“元人邵氏定製瓢器”字樣,曼生不禁大喜過望,立馬取出紋銀二兩購買下來。曼生得了這件東西如獲至寶,匆匆回到家裡清洗乾淨,再細一看果然乃一元代石瓢也。曼生乃紫砂玩家,依這個造型制壺的心情油然而生。於是以石器為原形繪壺再加上壺蓋、壺嘴以配之,經過易稿數百次,終成壺式,起名曰“石瓢”。

二、曼生壺系列之——井欄壺

☞ 井欄典故: 初夏一日,制壺知己彭年來訪,曼生設席庭院,以紫砂茗壺為題,互交心得。彭年問近日可有新思?曼生搖頭曰:“近日公務繁忙,未曾拾得!”彭年曰:“勿躁!萬物皆可成壺!”曼生曰:“但求精!”二人相飲甚歡。庭院之南,有一深井,恰一丫環於井邊取水,欄高水深,丫環取水,腰身彎得有如一隻彩蝦,二人見狀相視而笑。曼生緊盯井欄與汲水丫環,慢慢地丫環化為一隻優美的壺把,井欄化作壺身。彭年眼望曼生,已知其意,遂傳下人送筆墨,當即在石桌上描繪開來,數遍而終成一壺。彭年曰:“此壺命為汲水壺如何?”曼生搖頭曰:“此壺天成,唯曰井欄。”二人相視大笑。

三、曼生壺系列之——合歡壺

☞ 合歡典故: 曼生在溧陽為官,上任伊始,便遇到運送“白芽”貢茶上京之重任。曼生召集故友親朋,全力以赴,因白芽乃是每年皇家欽點的名貴貢茶,須在清明之前作為十綱貢品茶中第一綱運至京城。曼生不敢怠慢,徵集、挑選、包裝,命人晝夜兼程,送往京城。終如期而至,龍顏大悅。訊息傳來,曼生及其幕客好友皆欣喜。曼生設宴以賀。席間,曼生一時興起,揮毫潑墨,寫下“八餅頭綱,為鸞為鳳,得雌者昌”之墨寶。好友郭通提議,何不造壺以載此喜,曼生喜不自禁。

席間鼓樂歡天,樂手執大鑔賣力敲擊,聲音洪亮悅耳,曼生乃性情中人,下席親自手持大鑔用力合敲,歡喜之情溢於言表。大鑔凹凸有致,合則響,合而美。曼生有感於大鑔分分合合,奏響人間歡樂,遂以合鑔為樣,合歡為名,設計出合歡壺,以朱泥造之,通體大紅,富含吉祥與幸福之意。此紫砂壺極富天趣,取皆大歡喜之意,適用於節慶、祝福聚會之場合以添樂趣。此壺乃曼生喜極而制,故此壺風格綺麗,所謂霧餘水畔,紅杏在林。典美精工,餘味無窮。擁此壺而品茗,必逢喜悅之事。捧壺把玩,有如重回當年曼公呼朋喚友鼓樂歡天之場景,喜不自禁由壺傳。

四、曼生壺系列之——周盤壺

☞ 周盤典故:曼生喜好夜讀,每每捧卷至深夜,間或倦怠,品茶以緩之,閉目靜思:十年寒窗無人曉,一舉成名天下知,而其中艱辛唯有自己能夠體味,更何況為官處世為自保有時不免強己所難……思之不免惆悵,起身信步,恰見置於小桌之羅盤,隨手撥弄,見其勺柄經由其轉,卻始終如一,指向一方。曼生感嘆,羅盤雖如銅勺,表面圓通,卻堅持己見,曲直合一乃為人之道也。遂以羅盤為原型,繪壺以省之,名曰周盤,因其三足形似乳釘狀故又稱乳鼎壺。此壺圓潤而不失剛勁,三足鼎立方顯智者胸襟,周盤暗蘊太極,有形而無窮,或曰大視野,寬胸懷,任憑大風大浪,我自巍然不動。坡頸平口,平蓋扁鈕,泥質泛紫,道勁中出媚姿,縱橫中見青銅遺韻,肅然絕俗。寓意為人處世,寬容大度,能屈能伸。其境界有如將白雲、清風與歸,遠引若至,臨之已非。

五、曼生壺系列之——橫雲壺

☞ 橫雲典故:初夏之季,好友二泉喜得貴子,曼生前往賀喜,歸途之中,暴雨突至,於一溪旁草屋避之。轉瞬雨驟停,一道美麗彩虹橫掛於天,一頭隱於雲端,一頭沒於溪間,有如彩虹渴飲清泉。曼生本文人,觀如此美景,豈不痴迷,久久不願離去,至飛虹消散,猶戀戀不捨。及歸至家中,有感而發,繪稿數十種,成得意之壺式。因心戀彩虹汲水,乃起名“飲虹”,但覺不足以抒懷,苦思冥想,終有所獲,以“橫掛彩虹,飄於雲端”為意,而終定名“橫雲壺”。此壺蘊含深厚的文化底蘊,以流暢造型、色澤明麗而顯華美高雅;壺身銘文寓意深遠,乃文人壺之代表。賞其風格可曰“纖穠”,細膩纖秀而格調明朗,濃郁華美而清新流暢。正所謂采采流水,蓬蓬遠春。窈窕深谷,時見美人。碧桃滿樹,風日水濱。柳陰路曲,流鶯比鄰。乘之愈往,識之愈真。如將不盡,與古為新。

六、曼生壺系列之——南瓜提樑壺

☞ 南瓜提樑典故:曼生乃文士,自詡坡仙之徒,一生所崇拜者,首推東坡。適值生日聚會,恰在隆冬,其時爐火新旺,曼生呼朋喚友,煮茶鬥詩,樂在此中。其間好友郭麟,把壺言歡,遙指東坡,言及當年“松風竹爐,提壺相呼”,今曼翁誕辰,何妨古為今用,活火煮茶,神遊古今,眾皆言妙。一語驚醒夢中人,曼生驚異於提壺二字,提樑之意朦生於心,席散人盡,客去主安,長夜漫漫,秉燭夜思,繪提樑於案頭,易稿數十,不得真諦。恍恍然,東方泛白,曼生信步入庭,侍女婉兒,恰送南瓜羹,曼生驚喜,憶昔年東坡歸田,院內外皆種有南瓜,自己本自詡坡仙之徒,何不以南瓜為壺,與東坡先生同喜南瓜豈不妙哉,再入書屋,依南瓜為壺身,繪三叉提樑,得此南瓜提樑壺式。

七、曼生壺系列之——石

提樑壺

☞ 石銚提樑典故:曼生某日勞累不適,修養於家中,好友江聽香聞之,登門探訪。曼生設茶待客,二人以茶為題,相談甚歡。談及古人所用茶具,認為“器之要者”首推銚,煎茶煮水皆宜。古人以石、銅、瓷為銚,讀銚以薄為貴,故因石銚太厚而不宜,銅銚則腥澀異味,瓷銚又不耐火,談及此,聽香言之:“曼兄,何不以紫砂而為銚”。曼生早有此意,乃欣然提筆,畫銚以為壺型,為適手而設定提樑。壺成,初命其名曰銚梁,又思不妥,因銚之初乃石器,故命名之曰石銚提樑,取清新、原始之意,終成一經典曼生壺式。此壺系以銚為型,古樸莊重,大氣雄渾。反虛入渾,積健為雄。提壺臨風蘭亭上,便覺凌虛太空中。荒荒油雲,寥寥長風。超以象外,得其環中。真乃雄視千古,渾淪無涯。

八、曼生壺系列之——石瓢提樑壺

☞ 石瓢提樑典故:曼生自幼受茶道薰陶,對中國茶的研究頗有造詣。一日興起,翻讀《桐君靈》,以究茶湯之藥效,恰有好友詩人錢菽美到訪,曼生以新制石瓢壺煮白石以待之。好友隨口曰:石瓢乃曼公最為鍾愛之壺型,何不置提樑於此壺,以觀其效?曼生心動,並致謝好友:一語驚醒夢中人,吾又得一新壺矣!遂依石瓢壺繪之,去壺柄,設提樑,幾易其稿,得提樑石瓢壺。而其間經歷了閱《桐君靈》,好友到訪煮白石茶以待,曼生不禁靈感乍現,妙筆生花,為壺題銘“煮白石,泛綠雲,一瓢細酌邀桐君。”而石瓢提樑也成為曼生十八式中唯一有所重複的造型,可見曼生愛石瓢之深。故兩款石瓢均成傳世紫砂之唯美典。

九、曼生壺系列之——乳甌壺

☞ 乳甌典故:曼生十年寒窗,進京趕考,至拔貢赴潥陽上任,上任伊始,躊躇滿志,轉瞬不覺幾載。其時妻妾不在身邊,每每長夜獨處,不禁思伊人溫情。某日因公務途經潥陽街頭,偶然舉目而望,竟見一少婦依門喂嬰。曼公亦性情中人,不禁心搖神移,心猿意馬,不覺轎至縣衙,曼生猶口稱“妙哉,美哉!”心有所動,然曼公畢竟高人雅士,且愛壺成痴,僅僅有此一想而已,遂想乳汁甘露,滋養生靈萬物,何不成一茗壺,寓情寓意,飲之如甘乳瓊漿,豈不美哉。乃當即呵傳筆墨,易稿七七四十九次,方終成乳甌,再銘以妙句,此一款式問世上日即風靡一時,後世更是奉為經典。

十、曼生壺系列之——石扁壺

焱壺課堂|紫砂人物傳之-陳曼生

☞ 石扁典故:曼生為人正直,才華橫溢,故追求者眾,以“斯室陋室,唯無德馨”自居。曼生一生鍾愛紫砂茗壺,然常嘆平生未得一式以盡顯才學。潥陽赴任,已過三載,調令將至,而此壺未得,茶飯不思,久不成眠,小童喚之,起榻跟隨,行至一橋,小童不見,橋頭置一五彩石,上書“有扁斯石,砭我之渴”曼生拾之,得意忘形,失足落橋,夢中驚醒乃南柯一夢,而圓石、八字卻歷歷在目,乃掌燈夜畫,以夢中所見之石為壺身繪好壺流、鈕、把,端得是一款千古難覓之壺式,曼生有如高山流水遇知音,喜極而泣,有詩為證:無悔三載苦尋覓, 南柯一夢巧畫伊。盡展平生八斗才, 一朝得之累吾泣。初識石扁,並不起眼,造型古拙,壺面粗糙,然再觀之,則覺其意猶未盡,粗中有細,久而觀之乃覺此壺大拙大雅,內涵至深,擁此壺以飲茶,自覺文氣高三分,或許寧靜以致遠用於此壺是最為恰當的,或曰其中蘊含之“石”與“時”之天機,石扁至乃時來運轉之意也。

十一、曼生壺系列之——匏瓜壺

焱壺課堂|紫砂人物傳之-陳曼生

☞ 匏瓜典故:清朝官制,部分官員的家眷是不能帶在身邊的,因而曼生夫妻不能長相廝守。曼生遂以壺寄情,以解相思,無奈終不能創一中意之壺。一日偶讀曹植《洛陽賦》之“嘆匏瓜之無匹兮,詠牽牛隻獨勤”句得匏瓜,細究之,匏瓜又稱瓢葫蘆,乃葫蘆之變種,更有趣者,古用作男子無妻獨處的象徵,曼生不禁啞然而笑,此物不正好寄我之思,釋我之苦矣。遂遍尋匏瓜數日,日日觀摩,終成此一不尋常之壺式,名曰:匏瓜壺。此壺與曼生葫蘆壺有異曲同工之妙,設計之新不可多得,成壺本意乃緩解思念之苦,壺身銘文卻是以瓠壺飲茶最適合,寓吉祥美滿之意。若干年後此壺成為清代大收藏家吳大猷的藏品,而吳大猷又是唐雲好友吳湖帆的祖輩。既是巧合也是緣分,後來“大風堂”門人山水畫家胡若思在蘇州看到了這把流落民間的匏瓜壺便給唐雲以重金買了回來,從而成為唐雲八壺精舍藏壺之一。

十二、曼生壺系列之——笠蔭壺

焱壺課堂|紫砂人物傳之-陳曼生

☞ 笠蔭典故:曼生篤信佛教,故喜作佛壺,日常行事,觀察入微。某仲夏之晌午,曼生微服出巡,體恤民情,行色匆匆,飢渴難耐,偶遇一山間小店,信步入坐,清茶入口,酷熱頓失。鄰桌端坐一僧,觀其舉止,不禁頷首,起身相揖曰:“施主此生有佛緣,阿彌陀佛。”曼生還之以禮,僧人以斗笠贈之,乃飄然而去。曼生愕然,執笠於手,若有所思,乃呼小二,筆墨伺候。山間小店哪來四寶,小二情急撕賬本空頁以就之。曼生執筆,依笠而繪,壺隨心生,躍然紙上,曼生慨嘆佛之無量,惆然無語,感恩所獲清涼饋贈,謝佛之贈斗笠,隨名笠蔭壺。此壺銘文耐人尋味,意為笠能遮陰去暑,茶能滌渴去煩,靜撫心靈,孰輕孰重,連佛也說不清,道不明,還是由把壺之人細細品味其中之奧妙,安享人生之福吧!告誡世人珍惜眼前之人之物,失之不再,重在惜福。

十三、曼生壺系列之——卻月壺

焱壺課堂|紫砂人物傳之-陳曼生

☞ 卻月典故:酷愛紫砂壺的陳曼生為官二年,十五之夜,閒暇之餘,夜讀《水滸》,不禁為師師與燕青之情所動,唏噓間,揮毫留師師贈燕青之古詩詞“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於書桌,以已為燕青,默誦數遍,有如身臨其境,其情,不禁闇然傷神,臨窗抬頭,滿月如輪,掛於天際,浮想聯翩,一日之隔,滿月則虧,有如人生,患得患失,遂手繪一滿月壺,觀之卻豎置不能立,橫置不優雅,乃棄之,再看詩詞,“月有陰晴曼生不覺已是淚掛兩頰,為己?為壺?為師師?不得而知,而又一經典紫砂壺式,卻已然成形。

十四、曼生壺系列之——葫蘆壺

焱壺課堂|紫砂人物傳之-陳曼生

☞ 壺身銘文:作葫蘆畫,悅親戚之情話。

十五、曼生壺系列之——合鬥壺

焱壺課堂|紫砂人物傳之-陳曼生

☞ 壺身銘文:北斗高,南鬥下,銀河瀉,闌干掛。

十六、曼生壺系列之——半瓦壺

焱壺課堂|紫砂人物傳之-陳曼生

☞ 壺身銘文:正面:延年(以鐵線小篆);背面:不求其全,乃能延年,飲之甘泉。壺底方印:阿曼陀室。把梢方印:彭年。另有一壺銘文:合之則全,偕壺公以廷年。

十七、曼生壺系列之——半瓢壺

焱壺課堂|紫砂人物傳之-陳曼生

☞ 壺身銘文:宜春日強,飲吉。壺底方印:阿曼陀室。把梢方印:彭年 另有一壺銘文:曼公督造茗壺,第四千六百十四為羼泉清玩。

十八、曼生壺系列之——半瓜壺

焱壺課堂|紫砂人物傳之-陳曼生

☞ 壺身銘文:梅雪枝頭活火煎,山中人兮仙乎仙。壺底方印:阿曼陀室。把梢方印:彭年。

焱壺課堂|紫砂人物傳之-陳曼生

曼生以他自身深厚的文化藝術素養和審美能力取諸自然現象、生物形態、實用器物、古代文玩等,精心設計了十八種壺式(實際遠不止18種,至少有41種之多)。

曼生設計題款的茗壺若無楊彭年之高超壺藝,則無法產生如此巨大影響。他們的默契配合,使紫砂茗壺與詩、書、畫、印合為一壺,將紫砂壺進入“文人壺”的高雅境界。

上一篇:樓頂龜池設計圖紙分享,附帶實景細節說明,非常實用
下一篇:逃生門打不開,121人殞命肉雞加工廠,記2013吉林寶源豐火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