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茶文化:茶之為飲,發乎神農

據《神農本草》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而一代茶聖陸羽也曾言“茶之為飲,發乎神農”,由此可見茶文化歷史源遠流長。

根據茶史上記載,漢代以前,茶(荼)主要是當中藥熬著喝,瓦罐子是利器。兩晉時期,飲茶器具稱“茶器”,製茶工具稱“茶具”。

南北朝、隋、唐、五代沿用這一概念。宋代,製茶工具和飲茶器具統稱為“茶具”。唐人飲茶採用前煮並且加鹽等調料,以釜、銚和碗為主要用具,茶形是團茶。用陶土或金屬製成的銚子適於煮茶;掛釉的茶盞適於煎茶。

文會圖

煎茶是為了“鬥茶”,又稱“茗戰”,始於五代時期福建山區茶鄉。一斗湯色,無色透亮為上,青、灰、黃紅次之;二斗湯花,泛起的泡沫細密,緊咬盞壁,久聚不散為上。

宋太祖趙匡胤好茶,宮廷茶事極盛,用茶精品為“龍鳳團茶”,極品達每團數十萬錢。上有好者,下必甚焉,士人和市民爭相效仿,於茶事上攀比,“鬥茶”之風大盛,源於五代的“點茶法”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點茶”,即將團茶碾碎成粉末加上芝麻、果仁、松子之類後,放於盞中,以沸水沖泡,並用“茶筅”攪拌,成為乳狀茶汁。鬥茶多用白茶,故茶盞以深色特別是黑色為主,最有名的茶具就是黑底白毫的“兔毫盞”。鬥茶把烹煮改為沖泡,泡茶方法出現了,茶具逐漸變成以盞和壺為主。到了北宋末年的時侯,茶文化的焦點已經從品的方式轉變到茶具的行式上來。紫砂壺的誕生,可以說是因時而生,然其後紫砂壺能夠風行數百年,終與茶文化連為一體相輔相成,可以說是由紫砂的特性所決定的。

韓熙載夜宴圖

明代,平民出身的朱元璋深知茶人之苦,於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下令正式廢除進貢團茶,從此散茶主宰了茶壇,茶壺開始了實用。隨後紫砂藝術迎來了蓬勃發展的春天,而這個春季延續了差不多數百年, 經歷了明清兩代的興盛。明清時的發展,紫砂逐漸形成了一種文化,其在結合茶文化的基礎上,更是融合了詩詞、書畫、雕塑、篆刻等一系列文化藝術。多種文化性質的結和,成就了紫砂文化的標誌性特色。

吳經提樑 明嘉靖十二年

綜觀紫砂壺的歷史發展及其演變,表現為由粗趨精、由簡趨繁,再追求返璞歸真的過程,即經歷古樸的實用性到華麗的裝飾性再到淡雅的藝術性三個階段。

明代紫砂藝人在細心觀察和研究社會現象及自然形態的基礎上,吸取了中國傳統繪畫和古代青銅器、陶器、漆器、玉器、瓷器等傳統工藝美術品的藝術特點,獲得了高度的藝術素養,從而設計出了多種多樣的紫砂茗壺風格特徵,並加以發展,從而形成了紫砂壺上獨特的民族風格以及藝術特色和時代特徵。

如周容《宜興甍壺記》的“是日主人出時壺二,一提樑卣,一漢解,俱不失工所言”。這兩種造型都是仿青銅器的。

時大彬 壺底刻銘漢方壺拓本 原壺已失傳

明代紫砂壺雖然有些製作不夠精緻,但是總體上看形象飽滿,器宇軒昂,具有大江東去的陽剛之氣。其造型的細部特徵有:壺嘴,直流往往上翹,三彎嘴也有向上的感覺,流口常常略低於壺口;壺鈕或無座,或座很低;壺把常呈外圓內扁,與壺身結合處均較大,有的上部還有凸角;壺身常以凹線、弦紋及貼塑柿蒂紋作裝飾。

明 陳仲美瑞獸壺

從清代順治元年(1644年)至嘉慶十六年(1811年)這160餘年間,紫砂壺的造型,除了個別紫砂藝人和個別壺型外,基本上因循了明末的款式,少有創造,乏善可陳。

在紫砂陶藝史上具有重要影響的陳鳴遠而言,其壺型也是繼承明末廣泛流行的仿生形(如東陵瓜壺、蓮蓬壺)、仿器形(如仿青銅卣形的天雞酒壺)的。由於歷史的原因,我們無法見到明代時大彬、徐友泉等創作的提樑卣、蓮方、大頂蓮、平肩蓮子、冬瓜麗、天雞等紫砂壺,因此無以知曉陳鳴遠在繼承中有多少新創造的成分。

這一時期紫砂壺造型趨於妍麗秀氣,具有“楊柳岸,曉風殘月”的陰柔之美。這一點,我們只要對比明代漢方壺與清康熙紫砂名工華鳳翔制的漢方壺,兩者造型風格之迥異,便一目瞭然了。這一時期紫砂壺造型的細部特徵有:壺嘴向外伸展,無論是直流還是三彎嘴都如此;壺把大多內外均圓;壺身常以印花、釉彩、泥繪等方式進行裝飾。此外,這一時期壺內底面均不以竹刀修刮。

明 陳仲美瑞獸壺

因循守舊的風氣,直至陳曼生當了毗鄰宜興的溧陽縣令時,才有了改觀。楊彭年、陳曼生團隊創制的曼生壺,一掃乾隆時注重妍巧的風氣,樣式多典雅樸厚,寓巧於拙,造型多用幾何形、仿器形,壺身空白麵較大,便於刻鐫壺銘,壺體的線條凝練爽潔,加上陳曼生、郭摩等創作、書寫的切茶、切壺、切水、切情的壺銘和意味雋永的浙派篆刻作品,使得砂壺之美、文詞之心、書法之韻、金石之味渾然一體,超越先賢,實為砂壺工藝開創了新風新貌。無怪乎《陽羨砂壺圖考》稱讚其“為大彬後絕技,允推壺藝中興”。

清 楊彭年制 陳曼生為江聽香銘 石銚壺

民國紫砂壺具的款式雖以沿襲清代造型為主,但一些傑出的紫砂藝人時有創新。尤其是仿生形的新品迭出,令人喜愛。如著名藝人汪寶根曾開發新品數十種,其中的上合梅、高梅段、上圓竹段、六方竹鼎、五瓣上合桃、葵仿鼓等尤佳。特別是紫砂陶藝史上不可多得的名師之一馮桂林,一生創新品種超過200個,被譽為“千奇萬狀信手出,鬼斧神工難類同”。其仿生形的“竹根”、“上松段”、“三龍”、“四方竹段”、“五竹”、“四方則角竹葉”等,使人叫絕。最為拿手的系“梅樁系列”、“松鼠葡萄系列”。每個系列各有大小、高矮、方圓形制多達到10餘個款式,且均用不同風格處理,成為經典之作。

民國 汪寶根仿古葵壺

民國 馮桂林制方竹壺

當代紫砂陶生產雖然曾經走過一條彎路,但是在以七大藝人與後來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為代表的紫砂藝人和一批藝術院系的教授與書畫家的共同努力下,紫砂茗壺造型的新品種層出不窮,對於紫砂陶藝的振興功不可沒。

紫砂藝人中,造型創新成果顯著的主要有:擅長光貨的顧景舟創作過雲紋肩三足鼎壺、雪華壺、上新橋壺、鷓鴣提樑壺、此樂壺等。善制方器與筋紋器的王寅春創作了玉笠壺、八方盅型壺、六方菱花壺、圓條壺、紋井壺等。花貨見長的蔣蓉則有荷花茶具、芒果壺、月色蛙蓮壺、青蛙荷葉壺、蛤蟆蓮蓬壺等。紫砂奇才高海庚設計有集玉壺、水浪壺、扁竹提樑壺、雙龍提樑壺、臥虎壺、追月壺、環龍三足壺等。此外,朱可心的雲龍壺、彩蝶壺,吳雲根的竹貨,裴石民的五蝙蟠桃壺、圈頂三足鼎壺,呂堯臣的竹爐茶具與絞泥新品,汪寅仙的斑竹提樑壺、線韻壺,李昌鴻的竹簡茶具,何道洪的嵌泥秦古壺與“何氏風格”,等等,印象不凡,目不暇接。

美術教授、造型藝術家中,最具創造力的是張守智與韓美林。張守智教授設計有曲壺、舟壺、生命壺、瑁坊壺、香爐提樑、古帶方提樑、柿圓提樑、珍竹提樑、漢方提樑、彩燈提樑、雙線提樑等等。韓美林則有聯璧壺、榴花壺、雨露天星提樑、大幹壺、吉祥壺、以一當十壺等等。此外高莊教授的提壁茶具,畫家亞明的亞明方壺、高瓜壺、開創了新時代藝術家與紫砂藝人合作的先河。當代紫砂茗壺的造型設計可謂百花齊放,而且紫砂名家的製作水平遠遠超越明清兩代。

張守智、周桂珍合作 漢方提樑壺

潘持平(譚泉海刻)·亞明方壺

不同時代、甚至是同一時代的紫砂名家,都有著各自不同、屬於自己的技藝風格、制器擅長、用泥習慣和器物特徵。因此熟悉歷代紫砂名家的技藝風格,掌握其造型的細微特徵,也可以用來分辨真偽。

上一篇:張康陽的帕加尼,全球20臺,掛瑞士車牌,26歲就開上了
下一篇:江西贛州,城建勝過湖南郴州和廣東韶關,在周邊城市中名列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