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唐代宮廷茶文化與佛教文化的融合

自古以來茶葉這一古老而又文明的飲料,從發現、利用、相傳至今,至少已有數千年曆史了

。在這漫長的歷史歲月長河裡,“

茶興於唐,盛於宋

”已成為定論。追蹤尋源,唐朝茶葉的風靡,主要是在

佛教特別是在禪宗發展的基礎上火爆起來的

。可以說

茶與佛教的關係,是一個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關係,它也滲透到了當時的高層朝廷,普及到了尋常百姓之家

,這也成為那個時代的縮影。

那麼茶文化與佛教文化是如何融合的呢?今天,劍叔就帶大家一起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

法門寺出土唐代宮廷茶具的分類以及體現

唐代飲茶器具,民間多以陶瓷為主,而皇室家庭多用金屬茶具和當時稀有的秘色瓷及琉璃茶具,法門寺地宮出土的唐代宮廷系列茶具有力地證明了這一點。

這套出土茶具,是皇室宮廷茶文化的完美體現,也是大唐帝國宮廷飲茶風尚極其奢華的見證

法門寺地宮出土的由僖宗為迎送法門寺佛骨舍利而

供奉的御用系列茶具,配套完整,數量豐富,它在作為迄今為止唐代茶具考古最為重大的發現的同時,也從不同的側面,不同的角度,對唐人的“吃茶”藝術進行了一次形象,生動,真實的透視和折射。

烘培器

金銀絲結條籠子,有蓋,直口,深腹,平底,四足,蓋為穹頂,籠有提樑,蓋與提樑之間用鏈相連。整個籠子用極細的金絲,銀絲編織而成。通體剔透,工藝精巧。它是供烘烤團茶用的,併為唐僖宗所賜。

值的說的是,這種編織方法和明定陵出土的萬曆皇帝那用金絲編織的朝天皇冠基本相同。可見其工藝在唐朝已經有了。

烘焙器

碾羅器

鎏金鴻雁流雲紋銀茶碾子,因為

唐代煮茶用團茶,所以在煮茶之前,要將團茶烘烤,再用茶碾子碾碎烹煮

。它由碾子和鍋軸兩部分組成,與現在的中藥碾子相似。茶碾子是鈑金成型,紋飾鎏金,通體方長,縱橫程“Ⅱ”形。

這枚碾子是文思院專為皇帝打造並用來碾茶的茶具之一

陸羽提倡飲茶人要”精行儉德“四個字,故他在《茶經。四之器》篇中,主張這些器具要用木製或竹製。

當時人們品茶,多是自碾自羅,而碾和羅的過程,

也是品茶者醞釀品茶時所需要的那種情趣的過程。

法門寺出土的這些銀製鍍金並刻有花紋的豪華茶器,顯然不是陸羽在《茶經》中倡導的那種茶具,其原因當然是帝王之家與平民百姓甚至官僚大夫的不同,帝王一旦把飲茶變成一種享受,也會在品茶的過程中加入精美的茶器和豪華奢靡的氣派,

同時藉助茶道反映皇權至高無上的威力

茶碾子

儲茶,鹽,椒器

鎏金銀龜盒,龜狀昂首,曲尾,四足內縮,龜甲為蓋,甲上有龜背紋。此盒的妙用在於

儲放碾碎的團茶,茶裝入後,既可揭蓋提取,也可從龜口中倒出

。時至今日,龜一直都是吉祥長壽的象徵,把龜的形象作為茶器的裝飾圖案,表明了

皇家將美好寓意與茶文化相結合

,祈求”聖壽萬春“的美好心願。另外還有存放胡椒等調料的茶具。

烹煮器

鎏金蔓草紋長柄勺,匙面呈卵圓形,微凹,柄上鏨有蔓草紋圖案,並刻有“五哥”字樣,當為僖宗生前所用,後與其他茶具一同供養於法門寺地宮。

用途是在煮茶時不斷擊沸湯麵,使茶末融於湯中

鎏金飛鴻紋銀則,與長柄勺相似,“則”是投茶時的匙狀量具,形如勺,柄前窄後寬,後端作三角形,前後兩段分別為連珠組成菱形圖案,間以十字畫飛鴻流雲紋。

一套茶器

飲茶器

鎏金伎樂紋銀調達子,紋飾鎏金,為直口,深腹,平底,圈足,有蓋。

調達子是專供調茶和飲茶之用,這是最早的點茶器之一

素面淡黃色琉璃茶盞,茶托,通體呈淡黃色,有光亮透明感。茶托口徑大於茶盞,呈盤狀,高留足。這是一套供人飲茶的器具,造型原始,簡樸,質料微顯混濁模糊,是

唐代地道的中國式茶具製品

,可見中國的琉璃茶具在唐代已經啟用。

另外還有五葵口圈足秘色瓷碗等一系列秘色瓷。這套瓷器色澤青瑩柔和,造型古樸典雅,為點茶器。

陸羽在《茶經。四之器》中對飲茶器皿的質地色澤進行了評述

碗,越州上,鼎州次,嶽州次,壽州,洪州次。或者以邢州處越州上,殊為不然。若邢瓷類銀,(則)越瓷類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類雪,則越瓷類冰,刑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綠,邢不如越三也。。。越州瓷,嶽州瓷皆青,青則益茶,茶紅白色。邢州瓷白,茶色紅;壽州瓷紅,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

從陸羽的論述中,可以看到唐代飲茶以及茶道對“色香味”的講究和境界。茶道的最高境界則是首先在茶葉湯色的自然本色——綠色,而能彰顯茶葉這一自然之美的瓷器即為上品。當時越窯燒製的青瓷茶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磐,其釉彩紋色更是千變萬化,姿態紛呈。也難怪唐代世人發出了“越甌犀液髮香茶”的讚歎。

法門寺地宮出土的一套宮廷系列茶具的非凡魅力,形象地

再現了已經逝去的久遠年代裡人類的精神歷程

,人們透過這套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最早,儲存最完整而且茶史典籍未作記載的晚唐宮廷茶具,不僅可以

瞭解那個時期的歷史及宮廷生活的印痕,而且還看到了以感性形態存在於其中的人的本質力量

,從而產生了一種很高層次的審美愉悅。

茶文化歷史以及與佛教文化的融合

這套世界上發現最早,最完善,古代茶文化史料中未曾記載過的最為珍貴的唐代宮廷茶具文物。它確鑿無疑地

證實了唐代宮廷茶道和茶文化存在

的同時,也為研究唐代茶文化及唐宮廷茶道,為研究中國乃至世界茶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極其珍貴的實物資料。

茶歷史

從人類現存的史料看,中國不但是茶葉的故鄉,也是世界上最早飲茶的國家。據《神農本草經》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的茶而解之。”神農嘗百草的故事,在其他史料中亦有不少記載,在中國可謂流傳甚廣,影響頗深。值的一提的是,名稱

由“荼”字改為“茶”字是後來的唐玄宗御批而定,成書於開元二十三碾得《開元文字音義》正式將“荼”去點一筆,成為現在的“茶”字。

縱觀中國茶文化史,最早提到茶的有關記載便是《詩經》。在其《邙風。穀風》篇中曾有:“

誰謂茶苦,其甘如芥

”的句子。至於“茶”字在當時指的是茶還是其他植物,後人眾說紛紜,至今未有定論。但唐玄宗將“荼”字改為“茶”字卻是事實。

晉郭璞《爾雅注》就曾指出:

“樹小如櫃子,冬生,葉可作羮飲,今呼早採為茶,晚取者為茗。”

西漢宣帝時諫大夫,辭賦家王褒寫有《僮約》一篇,其中有“武陽買茶”,“烹茶盡具”之句,從描繪的形狀和食用的方式來看,當年史書記載的“茶”就是現在一直飲用的茶。被尊為“茶聖”的唐人陸羽撰《茶經》說:“

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

。”如果說四五千年前的人們飲茶不可信,那麼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時代人們開始飲茶是可信的。

佛茶——茶文化與佛文化的交融

茶在中國的廣泛傳播是從唐代開始,並與佛教的興盛有極大的關聯

。由於佛教在唐代達到了全盛時期,許多僧居佛剎已不僅僅是傳播佛學思想,弘揚佛法的地方,也是經濟單位和財源勢力所在,形成了“

十分天下之財”,佛有七八

“的局面。在”安史之亂“後,禪學中的南宗因幫助徵稅和收”香火錢“補助軍餉有功,而統治者又想利用佛教的影響加強統治,佛教門僧就有了相當大的特權,而通知則又想利用佛教的影響加強統治,佛教門僧就有了相當大的特權,甚至有了莊園和土地。

這些名剎古寺,莊園多建在雲山霧罩的名山勝地,溫和的氣候,充足的陽光和雨量,極宜種植和培育茶樹。伴隨著佛教的興起,

僧尼們開始提倡坐禪飲茶

,驅除睡魔,便於清心修行,

飲茶之風首先在僧尼們中日益普及起來,由僧尼們栽種,管理,採製茶等一系列繁瑣的佛事活動也就隨之而生

據史料記載,最早培育茶樹的蒙頂甘露寺的採摘要在四月初八,就是釋迦牟尼誕生這一天。每年這一天,

附近各山七十二座寺院的和尚都在蒙頂集結,焚香沐浴,祭祀”仙茶“,然後由一大德高僧咬一片茶,漱一次口,如此迴圈往復,共咬完三百六十五片,即一年的時日,眾僧方可飲茶。茶採擷後,由眾僧炒制,眾僧一邊品茶,一邊盤坐圍繞誦經

日本和尚圓仁在其著《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中有這樣的記載:”

貞元八年六月八日,天竺高僧釋智慧奉旨入西名寺譯佛經,所得賞賜就有“

茶三十半

”。唐懿宗還曾親自為後來護送佛骨舍利入法門寺地宮的僧徹大法師作“讚唄”,內有“十供養贊”,

其中有一項就是茶的供養

。此時的

沙門已經開設了茶堂,茶寮,配備了專職差頭,施茶僧,以茶來禮待善男信女。

隨著“佛茶”的盛行,關於茶樹的培植和茶的飲用也在大唐國土上由南向北鋪排開來,許多鄉農也開始了種茶飲茶的活動。同時飲茶的方式也逐漸由最初的藥飲和粗放式煮飲發展成為細煎慢啜的品飲,繼而演進為富於藝術性,哲理性的茶藝和茶道

意義

這套茶具除質地高貴,造型精巧,紋飾流動等藝術特色之外,和其他出土的物件最為不同也最具獨到之處的特點是整體和個體組成的陰柔之美。整體與個體,個體與個體之間相互匹配協調,婉轉飛動的紋飾,那色彩絢麗的機體,無不折射出一種自身特有的動人心魄的陰柔之美,而在

這種美的意境深處,又包含著

黃老哲學中那無為的思想底蘊

,這種思想也正是

晚唐政治背景的映照

,是“無可奈何花落去”的政治輓歌。

法門寺地宮出土的系列茶具,為我們

勾勒出了唐代宮廷茶道的鮮明輪廓和輝煌氣象

。唐代宮廷茶道是在陸羽《茶經》茶道的基礎上,結合了唐代宮廷禮儀的產物。它是對陸羽《茶經》茶道的一種完美的實踐,同時也發展了陸羽的《茶經》與茶道,既然茶道已成為一種成熟的文化現象,就必然具備較深的思想內涵以及較完整的藝術表現形式。

唐代宮廷茶道體現了茶與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的結合,是茶文化在一個更高的層次上進行的發展與傳播

。宮廷作為封建社會最高層的代表,無疑地就成為當時社會時尚與文明的典範,是文化思想傳播和推廣的中興,是社會意識的源頭。

透過飲茶聯結友情,品味人生,觀照人類社會自身,是唐代漸成的文人茶道的特色;飲茶過程中超脫世俗的寧靜,是寺院僧侶茶道的特色;

兼具表演性,等級性,親和性,則是宮廷茶道的主要特色

。因而在唐代社會中,茶道變現出了

階段性,階層性,地域性,經歷不同的階段,階層和地域

,始成為社會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結語:唐代佛教的興盛,孕育並形成了茶文化。

佛教文化和茶文化的緊密結合,是唐代茶文化的重要特徵

把佛文化茶性揉在一起,達到陶治情操、修身養性的目的,使茶道染上了濃厚的宗教色彩,以獨特的茶文化形式流傳了下來,對宋代的茶道發揚光大有著深刻的影響。

上一篇:泰萊湖區找恐龍:剛果國家探險隊 發現大腳印,每個腳印長90釐米
下一篇:張若虛: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