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法門寺地宮重見天日記:“秘色瓷之問”塵封千年終有答案

(《考古現場》之三)

這是《考古現場》的第4篇

慈溪上林湖越窯遺址

上林湖越窯遺址群在慈溪滸山鎮東南10公里處,這裡散落著自東漢至北宋的120多處古窯遺址,群山環抱,碧波盪漾間,青瓷碎片漫山遍野、層層疊疊。

中國,以瓷為名;浙江則是瓷器起源地。學術界的標準說法是,在夏商周時期,浙江就已經發明瞭原始瓷,後來成熟青瓷也是最早出現在浙江。原始瓷,顧名思義,是據製作工藝處於原始階段的瓷器,是粘土成型後經過人工施釉、由1200度左右高溫燒成的青釉製品,也有人稱之為“釉陶”或“青釉”,其胎體灰白或淡黃、釉呈青黃或褐色,燒成溫度偏低,胎體沒有完全燒結,釉層薄而易剝落。

東漢中後期,瓷器燒製工藝趨於成熟、真正意義的瓷器出現了。那時,浙江瓷窯的核心區域,也已經從以德清縣為中心的東苕溪流域,逐漸轉向了上虞曹娥江流域。此後,直到漢魏六朝,浙江寧紹一帶的古越腹地,一直是全國乃至世界的制瓷中心。紹興上虞的原始瓷窯址尤其多。

唐宋時代,以越窯為代表的浙江制瓷業,是行業巔峰。其核心地帶正是慈溪上林湖。

考古發現,上林湖瓷窯最早年代為東漢,但它真正走向鼎盛,卻是要晚到唐代了。中唐至兩宋兩三百年間,這裡出產了大量主流宮廷用瓷。這可能和安史之亂後北方凋敝破敗,經濟重心南移有關。

盛唐以後,盛世不再,士人的昂揚自信氣質也隨之遠去。於是,在江南悱惻纏綿的雨季中,瓷器風格也由從盛唐的華麗彩章、極盡絢爛,轉向了基於江南水土人文特質的清淺淡雅,這契合了亂世中的人們遠離沉酣迷、嚮往平靜祥泰的心理特質。當然,這一時期的越窯青瓷,還是依稀可見盛唐氣象,溫潤如玉,卻又充滿縱肆野氣。

越窯瓷器中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當屬秘色瓷。秘色瓷在晚唐時期燒製成功後,專供皇家,“臣庶不得使用”。另一位唐代詩人陸龜蒙曾以“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概括秘色瓷之美。

秘色瓷之神秘高貴,首先是技術上難度極高。青瓷釉色,釉料配方之外,實際操作幾乎全靠窯爐火候把握。不同火候、氣氛,出來的釉色會相去甚遠。而要想使釉色青翠、勻淨,且穩定地燒出同樣的釉色,這核心技術是秘不示人的。更何況,晚唐至北宋初年近二百年間,它一直是皇家專用貢瓷。

然而,自宋以後,秘色瓷便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人們甚至再也不知道唐宋文獻中的“秘色瓷”到底長什麼樣。再往後的千年歲月中,秘色瓷便徹底在人間消失了,以至於有人懷疑,傳說中的秘色瓷是否真的存在?

答案是肯定的。

1981年8月24日,在連日雷電轟鳴和大雨連綿中,陝西省寶雞市扶風縣千年古剎法門寺內的十三層層千年寶塔轟然倒塌。法門寺佛塔倒塌後,當時只是《人民日報》釋出了一則小訊息,但在國內外佛教界卻引起了很大震動,紛紛致電陝西省政府,希望重建。

法門寺相傳始建東漢末年——後來法門寺地宮塔基發掘時,確實有發現漢代瓦當,這說明漢代這裡就已經有了建築。但法門寺最興盛的時代,還是唐朝。唐太宗時,修建了法門寺地宮以供奉佛骨舍利,並在上面建了四級木塔,木塔與明代隆慶年間倒塌了。

法門寺僧人決心重建寺塔。為了表示重建的決心和誠意,他們用鐵鏈穿透自己的鎖骨、然後鎖上鐵索,拖地而行去化緣。即便這樣,新的磚塔也修了30年才竣工,這時是萬曆三十年(1602年)。這座磚塔存續了279年,直到1981年。

1986年,陝西省政府決定重建法門寺塔。第二年4月,法門寺佛塔正式開始拆除重修。在人們的驚呼聲中,一塊白玉石板意外露出浮土之上。推開白玉石板旁的碎石板,一個幽暗的洞口之下。傳說中收藏佛骨舍利的法門寺地宮,終於重見天日了。

史載,法門寺地宮是唐代專用來收藏供奉佛骨舍利的所在。在唐代,皇帝每隔幾十年一次請出“佛骨舍利”,到京城各地接受官民朝拜供奉。鹹通十四年(873年)四月,唐懿宗舉行了最後一次迎奉佛骨活動,年底將佛骨送還法門寺。次年正月初,地宮石門關閉,此後千多年,再沒有開啟過。

地宮入口踏道之下,是一道刻著不可解文字的石門。塵封千年的石門開啟,鋪滿錢幣的古代石道盡頭,就是地宮前室,前室裡放置的是後來被稱為“阿育王塔”的漢白玉石塔。

阿育王塔後面,還發現了另外一道石門,門後還有密室。重重石門、層層鐵函開啟,內裡是金函,金函裡是一座寶珠頂小鎏金塔,塔內是玉棺,玉棺裡才是世上僅存的釋迦摩尼指骨舍利。

地宮中還發現了一塊《監送真身時隨真身供養道具及金銀寶器衣物帳》,上面出現了“瓷秘色”字樣——法門寺地宮中有秘色瓷。果然,人們在地宮一角的箱子裡,找到了13件秘色瓷:花口碗、花口盤、葵口碗……這批“秘色瓷”,除兩件為青黃色外,其餘釉面青碧,晶瑩潤澤,有如湖面一般清澈碧綠。

另外還有一件八稜瓶,也是秘色瓷。它出於地宮中室,造型優雅,端莊規整,釉色晶瑩,胎質細密。瓶頸細長,直口,圓唇,肩部圓隆,腹呈瓣瓜稜形,圈足稍外侈。在瓶頸與瓶身相接處裝飾有相應的八角凸稜紋三週,呈階梯狀。通體施明亮青釉。

八稜瓶·秘色瓷

法門寺秘色瓷的原產地,就在浙江慈溪上林湖。

2015年10月到2017年1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發掘了上林湖核心區域的後司岙窯址,發掘出了龍窯窯爐、房址、貯泥池等遺蹟,以及豐富的晚唐五代越窯瓷器精品,其中相當一部分器物,與法門寺出土秘色瓷相同。

此後,隨著更多秘色瓷的面世,其生產工藝之秘,也終於被漸漸解開。原來,秘色瓷之所以如此特殊,其中一項關鍵原因是裝燒工藝極為講究。每次與秘色瓷器一起出土的,總伴隨大量瓷質匣缽,與瓷器胎體基本一致。

秘色瓷燒成之後,匣缽之間需用釉封口,且與秘色瓷器數量同步消長。因此,陶瓷專家們推斷,正是釉封瓷質匣缽的使用,才燒出了秘色瓷。這是因為,瓷質匣缽及密封釉,使得瓷器燒成於強還原氣氛中,且在冷卻時阻止了匣缽外氧氣的進入,避免瓷器二次氧化。釉色還原得好,所以顏色特別青綠,而“青綠色”,正是秘色瓷追求的目標。

不過,並不是所有的秘色瓷都是法門寺出土的那種風格。在唐末之後的五代十國,越窯秘色瓷風格還是出現了一些變化:胎體更薄,器型更加輕盈,且青釉質量極佳,施釉均勻、釉面均潤,釉色天青或略泛黃,整體風格偏清淡。

北宋早期,越窯產品自寧波(古明州港)大量外銷,是當時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輸出品。但到北宋中期,越瓷質量嚴重衰退,漸漸失去了秘色瓷特色,加上王安石精簡開支的改革,越窯失去貢瓷地位,繁盛了三百餘年的越窯,終於衰落——浙江瓷業的中心區域,隨之面臨再次調整。

越窯歷史使命的最終完成,大約是在南宋初年。

北宋中期,在越窯衰落的同時,浙江龍泉窯青瓷、江西景德鎮青白瓷已漸有來居上之勢。在靖康之變、宋室南渡後,北方的汝窯隨北宋衰亡,上林湖地區又成了南宋臨安宮廷用瓷的主要生產地,這是上林湖越窯最後的短暫榮光。

這一時期,越窯傳統生產工藝結合南下的汝窯技藝,燒出了全新的乳濁釉產品。然而到12世紀中後期南宋政權漸漸安定後,乳濁釉產品大量轉到了龍泉窯生產,越窯的使命到此終結。

秘色瓷碗

上一篇:服裝色彩的蘊意——紅色
下一篇:如何品鑑翡翠的花色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