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瓷裡看中國:一部地緣文化史》連載(卅四)

摘要

唐代的單色釉瓷有青瓷、白瓷、黃釉瓷、黑釉瓷還有花釉瓷。這麼多種釉色的存在讓唐代這個單色釉時代,實際展現出來的是一個多彩的瓷器世界。

第三編 全盛序曲

第二章、唐風:瓷、茶之約

第三節、單色釉時代

一、單色釉

唐代正式開啟了瓷器的單色釉時代,雖然在此之前的數百年裡,瓷器一直也是單色釉的,也就是青瓷。但從唐代開始,單色釉不再完全等於青瓷,而呈現出多種色彩的單色釉面。因此唐代這個單色釉時代是一個辯證的說法:一方面,瓷器確實都是單色釉的;另一方面,瓷器從總體來看又是多姿多彩的。

顧名思義,單色釉就是瓷器只呈現單一的釉色,但它又是一個廣義的概念。一方面,這個單一的釉色指的是一種顏色。另一方面,這個單一的釉色又指的是:釉面上存在的都是獨立色塊,色塊可能是一整塊,但也可能是數塊。而如果有數塊,則各色塊間並沒有交集,或不構成美術邏輯性。也就是無法構成一幅有主題的畫作,這也是它與後來彩瓷的主要區別。因此,即使唐代發展出了花面釉瓷,但依然屬於單色釉範疇。對於瓷器而言,唐代確實是一個單色釉的時代。

唐代的單色釉瓷有青瓷、白瓷、黃釉瓷、黑釉瓷還有花釉瓷。這麼多種釉色的存在讓唐代這個單色釉時代,實際展現出來的是一個多彩的瓷器世界。而這些釉色雖然豐富而多彩,實際上它們不過都是一個鐵元素創造出來的。因此,唐代這個單色釉時代再多彩,也還真的是“單色”的,中國瓷工還只能在一個鐵元素上騰挪色彩(要到宋代才打破這個“單色”,給鐵元素增加了其他的“兄弟”)。

青瓷我們從東漢末一直說到唐代,讀者已經很清楚,這個青色就是鐵元素還原出來的。至於其他的幾種單色釉瓷,不過都是因為釉料配方或燒成工藝的不同,使鐵元素的還原表現不同而產生出來的。從某種程度來說,這些白釉瓷、黃釉瓷、黑釉瓷、花釉瓷的產生,都是建立在燒製青瓷失敗的基礎上。白瓷我們在上面已經說得很清楚了,它的前身,就是因為釉水裡鐵元素含量較低,而燒出來的一種淡青灰色瓷。唐代越窯、鶩窯青瓷釉料中鐵含量是2-3%,其色頗青,而同時期的甌窯青瓷釉料中鐵含量是1。54%,其色便為淡青了。可見北齊出現白瓷萌芽時,那些淡青灰色“準白瓷”的釉料裡,鐵含量應該是低於1%的。與白瓷相對應的是黑瓷,黑是白的反義詞,因此黑瓷出現的原因就在於釉水裡的鐵含量過多。一直以來,燒製黑瓷最早和最多的是德清窯,德青窯黑瓷用鐵含量極高的紫金土配釉,釉料中鐵含量高達6-8%,因此色黑如漆。

南京六朝博物館藏東晉黑瓷雞首壺(應產自德清)

南京六朝博物館藏東晉黑瓷雞首壺(應產自德清)

以上所說的是因為釉料中鐵含量不同而出現的單色釉瓷,還有的單色釉瓷是因為燒成工藝不同出現的。青釉是在還原氣氛中燒成,在轉成還原氣氛之前,窯爐內是氧化氣氛。青瓷燒製中,在氧化氣氛中呈現出來的是黃色,到還原氣氛中才呈現青色。還原氣氛的燒製工藝遠難於氧化氣氛的燒製工藝。青瓷在誕生之後的一段時間裡,因為還不能穩定燒成還原氣氛,因此瓷器多呈現黃綠色或黃褐色,這是黃色釉瓷和褐色釉瓷的起源。到唐代,黃色釉瓷已經成為一種獨立的瓷種,它實際就是原來燒還原氣氛的青瓷窯改燒氧化氣氛而來。而褐色釉瓷(或黃褐色釉瓷)則多以另一種新的單色釉瓷形式出現,就是花面釉瓷。花面釉瓷是一種用單色裝飾單色的瓷種,即在黑釉、黃釉、褐色釉、黃褐色釉等瓷上裝飾天藍或月白色的斑點,斑點有的呈有規則排列,有的則完全是隨性的幾點。這種花面釉上已經可以清晰地看出未來宋瓷裡“建窯”的影子,但因為它還只是建立在鐵元素基礎上,未出現其他作為主著色劑的金屬元素,它就還不能稱為未來窯變釉色的工藝源頭,只能稱之為是它們的審美源頭。

二、越窯青瓷

談唐代青釉瓷當然就要以越窯為主,畢竟從唐代起越窯已成第一名窯,也畢竟陸龜蒙一句“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已經把越窯定格在歷史上。從這句被作為唐代越窯標誌的詩來看,唐之越窯釉色無疑是偏綠而有瑩翠之感的。但是考古發現告訴我們,對於唐代越窯還是要分期來看,初唐的越窯和中晚唐的越窯還是截然不同的。

寧波博物館藏唐代越窯青瓷水盂

初唐的越窯,雖然名字已經改為了“越州窯”,但其實質還是與以前的“會稽青瓷”區別不大。此一時期的越州青瓷,基本上保持著南朝的風格:胎質灰白而松,釉色青黃、相對容易剝落。初唐的越窯青瓷無論在胎釉,還是在燒成工藝上均未脫南朝窠臼,在審美標準上也未發生實質性轉變。說得直白一些就是,初唐的越窯青瓷,如果沒有紀年證據佐證,是很難被直接斷代為唐代器物的,因為它與南朝青瓷太像了。在這背後,應該是有其原因的。我們在上面說過:瓷之審美之所以轉為文人審美,在於科舉重詩賦培養了文人士大夫集團;瓷之地位上升到可以獨立進入典籍,在於茶事之興,特別是《茶經》的誕生。而這兩件事都發生在中唐以後:一、天寶間行試詩賦之制,專尚文辭,人稱為“辭科”;唐後期以詩賦為第一場、論第二場、策第三場、貼經第四場;二、陸羽為中唐之人,而“

羽嗜茶,著經三篇,言茶之源、之法、之具尤備,天下益知飲茶矣”(《新唐書》

)。是以初唐之青瓷尚未等到其轉變的歷史機緣。

上海博物館藏唐代越窯青瓷四足水盂

寧波博物館藏唐代越窯青瓷印盒

中唐開始,以上所說的兩事俱已發生,是以越窯青瓷就在中晚唐發生了飛躍式的改變。這些改變,一方面是審美上的,一方面是工藝上的。

審美上的改變:

(一)開始大量出現文人用具、茶具以及符合文人審美的形制

1、首先,是文人專用的文房器在越窯青瓷中出現了,如水丞、水盂、印盒等。這是最直接地為文人的文化活動服務之瓷器,此後一千多年間,瓷制的文房成為文房用具的主流。

2、其次,是茶器特別是茶甌的出現。《茶經·四之器》:“

甌,越州,上口唇不卷,底卷而淺,受半升已下”

。這種甌不同於盌,它已經完全擺脫了南朝茶事的遺蹟,標誌著真正屬於茶的盛具出現。這種甌實際就是一種帶託之盞,它小巧(受半升以下)、雅緻(上口唇不卷,底卷而淺)。代表了陸羽以後,飲茶成為了一種文人倡導的文化雅事。

3、再次,是酒具的改變。我們知道,從魏晉以降,飲酒一向是文化階層的愛好和標籤,從竹林七賢就是如此。但魏晉南朝的文化階層,首先是世族,世族的審美往往不同於真正的文人審美。因此我們看到,兩晉南朝的青瓷酒器以雞首壺為主,這種雞首壺是一種“相生”之器,體現的是直觀的寫實美。這種雞首壺至唐初的越窯仍在生產,但到了中唐就基本不見,代之以執壺。這種執壺就是後來我們常見的那種酒具:高頸、圓腹、長嘴,體現的是一種“抽象”的線條美。這種早期執壺的容量,並不比雞首壺小多少。因為從晉至唐,中國人喝的酒並沒有改變,都是以低度的發酵米酒為主(高度蒸餾酒,也就是燒酒始於元代)。但中唐青瓷執壺的抽象美,無疑證明了:它的提前誕生是文人審美的需求。

上海博物館藏唐代越窯青瓷執壺

寧波博物館藏各種唐代越窯青瓷執壺

4、最後,是一些青瓷體現出的器形審美,如最常見之碗的器形改變。一些新穎的碗形出現,如:荷葉形碗;海棠式碗;葵瓣式碗等。這些式樣,幾乎都指向了文人的雅緻,以及崇尚自然的審美風尚。

(二)釉色之轉變

中晚唐越窯之釉:釉層勻淨;開細小碎片和剝釉的現象很少;釉色青中泛微黃,滋潤而不透明,隱露精光,如冰似玉。這樣的越窯,就已經是《茶經》裡那個排名第一的青瓷了,也就是陸龜蒙筆下那個“奪得千峰翠色來”的越窯。

寧波博物館藏唐代越窯雙耳雙系蓋罐

再來看看中晚唐越窯青瓷在工藝上的改變:

(一)胎釉工藝

此一時期,越窯的原料加工和製作都很精細。瓷土經過了很好的粉碎和淘洗,坯泥經過了揉練。這樣成品胎質細膩緊緻,不見分層現象,且氣孔較少。器形規整,胎面光滑,明顯修坯技術大幅提高。其釉料處理和施釉技術也有了很大提升,才能體現出上面所述的釉面效果。

上海博物館藏唐代越窯青瓷唾壺

(二)燒成工藝

晚唐開始,越窯實現了匣缽裝燒。除了大件器物外,瓷坯都放在匣缽中疊裝成匣缽柱燒成。這樣,瓷坯受匣缽保護,不再重疊、不易損壞,為燒製精細瓷器創造了條件。所以晚唐越窯胎體細薄,釉面光滑,印盒、粉盒等精緻的小件瓷器大量出現,質量明顯提高。這些都為“秘色瓷”這一聲震瓷史的“名器”出現,打下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上一篇:釣魚釣到一隻漂亮的蟲子,這是什麼蟲?
下一篇:蝴蝶漫說 粉蝶翩翩若有期,南園長是到春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