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走向共和: 李鴻章倒臺, 該由誰接班? 翁同龢、徐桐、奕劻鬥上了

點選載入圖片

自日本歸來,剛下火車的

李鴻章

便接到了朝廷的旨意: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李鴻章昏庸驕蹇,喪權誤國。著拔去三眼花翎,褫奪黃馬褂,革除直隸總督,北洋大臣職務。留在上書房行走,以觀後效。欽此。”

權傾朝野,手握晚清軍政、外交大權的李鴻章,倒臺了!

處理完李鴻章,

光緒

皇帝急需解決兩件大事,一是賠款;二是練兵;實際就是尋找李鴻章之“直隸總督”和“北洋大臣”的接班人。光緒皇帝召來

翁同龢

、徐桐和奕劻三人商討對策,很明顯,誰能在這兩件事上提供有效解決辦法,就代表著誰能接任李鴻章的位置。

於是,一場權力之爭,正式拉開!

點選載入圖片

就翁同龢、徐桐、奕劻三人而言,奕劻資歷不夠,徐桐年事已高,翁同龢似乎更適合接班李鴻章;再加上翁同龢和光緒皇帝直接的特殊關係;翁同龢幾乎能都篤定今天的君前議事,其他兩人就是光緒皇帝為了避嫌而找來的陪襯而已。

翁師傅開始發揮了:

“關於賠款,臣的意思還是老辦法——節流!”

就清廷當時的財政情況而言,僅靠“省”絕對省不出兩億兩白銀,光緒皇帝雖然有意扶持翁同龢,但這個辦法也有點太敷衍了!

“要賠兩萬萬兩銀子,光靠節流,朝廷能省出多少銀子!”

翁同龢頓時趙貞吉附身,耍起了“苦一苦百姓”的那一套,讓基層百姓為朝廷錯誤買單:

“說不定,百姓還要承擔一些!”

一聽這話,光緒皇帝不同意了:

“那不行!加釐加租,歷史上常常引起民變!你們難道就不能想個開源的法子嗎?”

翁同龢的建議被駁了,徐桐馬上搶過機會,直接挑明瞭今日議事的主題:

“皇上所說,大多是過去李鴻章北洋所為,現李鴻章已養望林下,總得有人補了直隸、北洋的官缺,才好再想辦法!”

徐桐的這句話藝術性極高,既諷刺了翁同龢的真實用心,又向光緒皇帝伸手要了提供建議的條件:翁師傅並不是沒有開源的辦法,你不讓人家接班李鴻章,人家就是不願意說而已;我也不是沒有開源的辦法,你不讓我接班李鴻章,我也不方便指手畫腳啊!

點選載入圖片

光緒皇帝剛要說話,

慈禧太后

來到了議事現場,事關“直隸總督”和“北洋大臣”如此關鍵的官缺選擇,慈禧太后自然不會放任光緒皇帝做主。只是,一直強調將“軍國大事”都交給了光緒皇帝的慈禧太后,不便直接干預,只能強調了自己的“旁聽”身份,堅持讓光緒皇帝不必在乎自己的存在,繼續議事。

三人之間,翁同酥屬於“帝黨”成員,但徐桐和奕劻卻是堅定的“後黨”成員,慈禧太后的出現無疑增加了徐桐和奕劻勝出的機率。可既然光緒皇帝掌握主場優勢,還是希望多傾向於翁同龢。

於是,他將發言權重新交給了翁同龢:

“翁師傅,你說吧!”

翁同龢會意,趕緊給出迴應:

“二萬萬兩白銀賠款,分三期償付,皇上說了,不能加重小民負擔,那就只有提高關稅籌款。但臣等同海關總稅務司那英國人赫德商議過,他不同意!總之,這也不成,那也不成,就只有舉借外債!”

注意了,此時的翁同龢將彙報物件悄然改變了,改成了慈禧太后!

這段話中,他將自己的三個建議予以了明確說明:

第一條建議——增加百姓賦稅,光緒皇帝不同意;

第二條建議——提高關稅籌款,海關總稅務司不同意;

第三條建議——舉借外債!

太后,您聽見了吧,我有籌款的辦法,但要麼皇上不同意,要麼總稅務司不同意,剩下的這條“舉借外債”,您再聽聽皇上同意不同意!

點選載入圖片

光緒皇帝順利入套,給出一句誰都能想到的無奈迴應:

“舉借外債,洋人要抵押呀!”

我們再來看翁師傅的回答:

“原指望依靠海關稅做抵押,但算了算賬,還不夠。海關稅本是朝廷稅入主項,就是抵押殆盡,也還得另尋財源啊!這另外的財源,還得取自民間,增加田賦、糧捐、契稅、當稅、鹽斤加價、厘金統稅。可正如皇上所言,恐怕激起民變啊!總之一句話,就是沒辦法!”

看見了吧,翁同龢早就有了籌款的全盤幾乎——以海關稅抵押向洋人借款,再提高百姓賦稅,就能應付兩億兩的賠款。奈何皇上唯恐激起民變,不同意從百姓身上盤剝,那我就沒辦法了!

太后,您聽見了吧,我不是沒辦法籌款,只是皇上不同意而已。李鴻章的“直隸總督”和“北洋大臣”,還是讓我來吧!

說完,沒等光緒皇帝再有反應,翁師傅來了一個堪稱教科書級的表演——連連回退,差點昏倒!

連續三個可行性建議,再加上這個差點暈倒的表演,翁師傅立馬化身為國操勞、廢寢忘食的國之柱臣。如此形象,接班李鴻章似乎都委屈了翁師傅,光緒皇帝都應該退位讓賢!

除此之外,翁同龢“裝暈”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作用,那就是進一步譴責李鴻章給朝廷造成的巨大損失。這一點,徐桐、奕劻和翁同龢的想法高度一致,畢竟,只有讓李鴻章徹底涼透,他們才有可能接過權力,這是三人鬥爭的基礎!

這也回答了另一個令人費解的細節:翁同龢暈倒後,身為競爭者的奕劻為何要替翁同龢說話?

興許是為了借外債的事,跟洋人打交道,吵昏頭了!

奕劻的這句話並非強調翁同龢的憂國憂民、殫精竭慮,而是再次強調李鴻章的可惡——要不是李鴻章喪權辱國,翁同龢又怎麼會暈倒呢?

點選載入圖片

我們再來看光緒皇帝的總結性發言:

國家已成這個樣子了,光傷心也沒有用,還得想法子挺過去!借外債的事,慶王和翁師傅還要繼續辦下去,但要牢記,不可傷國體,不可讓主權!

光緒皇帝的這段話有著三層意思:

1、肯定了翁同龢對李鴻章喪權辱國的憤恨,也就等於肯定了翁同龢的為國操勞、險些暈倒的柱國表現。

2、照準了翁同龢“舉借外債”的建議,也就等於承認了翁同龢“籌款”的能力,更等於默認了翁同龢接班李鴻章的資格。

但是,為了照顧慈禧太后的感受,光緒皇帝命翁同龢和奕劻共同辦理“舉借外債”的差事,等於也給了奕劻一個機會,慈禧太后也就不會反對這道命令了。

3、更重要的是,光緒皇帝再次強調了“不可傷國體,不可讓主權”,暗指翁同龢和奕劻不能步李鴻章的後塵,等於再次指責了李鴻章的巨大罪過,進一步斬斷李鴻章付出的可能。

總結起來,光緒皇帝的三層意思都只有一個目的:為翁同龢接班李鴻章而鋪路!

但是,慈禧太后可一直都沒說話呢,光緒皇帝提及“不可傷國體,不可讓主權”時,慈禧太后微微點頭也只是確定了李鴻章不能再復出,但並不代表她就同意光緒皇帝對翁同龢的明確傾向。

所以,光緒皇帝絕對不能乾綱獨斷,必須等待慈禧太后的指示:

不過,還是要開源,開源才能解決根本!如果沒有合適的人選,北洋和直隸的缺還是暫時空著吧!李鴻章辦洋務三十多年了,在開源上,還是有一定法子的,你們有什麼不懂的問題可以向他去請教!

翻譯一下這句話:你們還都沒有李鴻章的本事,接班李鴻章的事,還是再等等看吧!這句話的潛臺詞就是我說了不算,還是需要請懿旨!

好了,“籌款”的事解決完了,光緒皇帝開始處理“練兵”的事:

徐師傅,最近翰林院上了不少關於兵事的摺子,朕都看了,都是你指導他們寫的吧?

徐桐清楚“籌款”不好辦,就選擇了另外一條競選李鴻章接班人的辦法——專攻兵事。只是,徐師傅確實有點心急了,翰林院都開始議論兵事、提議恢復水師了,也難怪奕劻都在偷偷取笑垂垂老矣的徐桐。

點選載入圖片

光緒皇帝也認為翰林院談兵事有點胡鬧,但徐桐有著自己的看法:

老臣見弟子們所寫的摺子,以水師之事,俱都是條理分明,絕非紙上談兵。可見只要用心上進,天下無不成之事。老臣覺得,只要對他們多加以歷練,不見得比不上那些留洋回來的管帶們!

徐師傅不愧是翰林院掌院學士,胡說八道起來都如此的動聽,什麼“隔行如隔山”,什麼“文武之分”,我們翰林弟子都在認真學習,定能擔起朝廷“練兵”大任。我不管,我就要接班李鴻章,我還肯定會比李鴻章更加出色!

除了弟子們積極學習,紛紛表示要棄文從武;徐桐自己自然也得有“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決心:

皇上,太后,國恥家恨,令老臣如坐針氈,這些日子老臣也是日日夜讀兵書,忍不住地也要披掛上陣哪!

強烈表達自己心志的同時,還著重強調了李鴻章帶來的國恥家恨,還是那句話,這是三人難得的共識,更是三人競爭的基礎。

翁師傅一聽,自己解決了“籌款”,徐桐就從“練兵”入手,一比一打平了啊!而且,自己的“籌款”差事還有奕劻分攤,這樣算來,自己就有點落後于徐桐了。想到這裡,翁同龢也不暈了,乾脆利落地站了起來:

徐師傅壯志凌雲,但是,甲午一役,北洋海軍全軍覆沒,要想重建就朝廷目前的財力而言,幾無可能!倒是陸軍方面,臣以為可收羅淮軍舊部組建一支新陸軍,朝廷儘可能的財力去扶持它。

你建議重建北洋海軍,我就提議組建新式陸軍;只是,朝廷財政已經不足以重建海軍,但新式陸軍卻不必更多成本。兩者相較,翁師傅的建議更具可行性。

好了,徐桐好不容易找到的競爭砝碼,就這樣被翁同龢輕鬆搶走了!

點選載入圖片

光緒皇帝一聽,心中大喜,趕緊問向慈禧太后的意見:

翁師傅所言,親爸爸以為如何?

親爸爸,你看翁同龢既能“籌款”,又能“練兵”,要不就讓他接班李鴻章?

我們來看慈禧太后的迴應:

兩位師傅說得都不錯,只是練兵之事,實在太重要,由誰當統領呢?

沒有順著光緒皇帝的話評價翁師傅,而是強調了“兩位師傅”都說得不錯,等於間接否定了光緒皇帝的建議。而且,慈禧太后還提出了一個最為關鍵的問題,就算讓翁同龢接班,新式陸軍難道也讓翁同龢統領嗎?

光緒皇帝只能再次請旨:

兒臣,正要請親爸爸聖裁!

注意了,光緒皇帝的臉上分明有了興奮表情,他的這句話等於一句交易:你要是同意了翁同龢接班,新式陸軍統領就讓你來定,好不好呢?

慈禧太后當然不同意,只是回絕的方式也極為藝術:

皇上這樣說就差了,這樣頭等重要的軍國大事,怎麼能夠讓我這個老太太來定呢?你是皇上,你來定,我絕無異議!

慈禧太后既然已經明確宣告“歸政”於光緒皇帝,就連甲午戰爭這等軍國大事都全權交給了光緒皇帝,“練兵”大事自然也不好意思公開做主。可天真的光緒皇帝真就相信了慈禧太后的“絕無異議”,趕緊興奮的迴應:

兒臣,謹遵懿旨!

然後,光緒皇帝直接進入任命階段,打算當場決定接班人選和陸軍統領:

關於練兵的事情,這個人必須精通兵事,久經歷練;至於直隸總督,由誰來頂替李鴻章的位置,他的才幹,他的經驗......

話沒說完,慈禧太后開口了:

經驗,是積累起來的;才幹,是歷練出來的!

“積累”、“歷練”都有一個最顯著的共同點,那就是“需要時間”。慈禧太后的意思很明確:你還真覺得我會“絕無異議”啊,彆著急宣佈任命,等等再說!

點選載入圖片

光緒皇帝只能中止了話題,等待慈禧太后的進一步指示。慈禧太后示意光緒皇帝讓翁同龢等人先行離開——既然不能公開當家,那就屏退朝臣再“教育”光緒皇帝!

可就在三人離開之前,徐桐表示還有話說!等到許可以後,徐桐“誠懇”說道:

“今日君臣奏對之際,老臣見皇太后與皇上母慈子孝、母子同心,不由得萬般的感動慶幸,這實在是我大清祥和興旺之兆。按說,這本是皇傢俬事,但老臣看在眼裡,喜極而泣,併為太后皇上賀。”

徐桐的這段話用意何在?

慈禧太后一句“絕無異議”,代表著她將人事任命權讓給了光緒皇帝;如果光緒皇帝真的掌握了人事任命權,徐桐還有希望接班李鴻章嗎?所以,徐桐必須提醒光緒皇帝一件事,那就是你一定要聽從慈禧太后的安排。

“母慈子孝”的關鍵在於“子孝”,“母子同心”的關鍵在於“子從”,只要光緒皇帝聽話,“母慈子孝”、“母子同心”就不成問題,大清就會祥和興旺;可如果光緒皇帝不聽話,何來“母慈子孝”,哪有“母子同心”,大清又怎麼會祥和興旺?

所以,皇上啊,你要聽話,一切聽從慈禧太后的安排!

更重要的是,徐桐的這個“感動慶幸”,翁同龢還絕對不敢反對,只能跟著高呼“臣謹為江山社稷賀”,順著徐桐勸說光緒皇帝一定要聽話,做個乖寶寶!

爭了好久,鬥了一圈,翁同龢到底沒能玩過徐桐這個老狐狸;或者,“帝黨”還是無法同“後黨”抗衡。

點選載入圖片

三人離開後,慈禧太后交代光緒皇帝:

“皇上,人選嘛,先不著急,只要心裡存著想法,總有發現的一天!”

好了,慈禧太后又悄然掌握了主動權,徐桐、奕劻能不能接班李鴻章不清楚,但翁師傅頂替李鴻章的夢想卻徹底破滅了!

(文章僅依據電視劇《走向共和》的演繹情節展開,不以真實歷史為依據,煩請讀者辨識!)

上一篇:迪麗熱巴,活在當下。
下一篇:寫下《呂氏春秋》流傳千古,細數“天使投資人”呂不韋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