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教育資訊】什麼是自我概念?兒童自我概念受他人看法的影響與應對

什麼是自我概念?兒童自我概念受他人看法的影響

自我概念是我們對自己的總體印象。

自我概念是我們關於自己是誰——我們的能力和特質的想法。

自我概念是“一種認知結構,……一個關於自我的描述性和評價性的表徵系統”,它決定了我們怎樣感受自己,並指導自己的行為。

自我概念也涉及社會性領域:兒童不斷地將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整合到自我形象中。

由於兒童自我意識的發展,自我形象在學步期變得更加清晰。

隨著認知能力的提高以及對童年期、青年期和成年期的發展性任務的解決,自我概念越來越清晰、越來越突出。

父母透過日常對話,巧妙地將關於怎樣定義自我的文化思想和信念傳遞給孩子。例如,中國的父母傾向於提倡自我的互助方面:順從權威、行為恰當、謙遜和集體歸屬感。歐美的父母提倡自我的獨立方面:個性、自我表達和自尊。這些不同文化的價值觀影響著兒童在各自文化中的自我認知方式。

兒童自尊的形成和條件性自尊的表現和如何改變?

自尊是自我概念中有關自我評價的部分,是兒童對自己總的價值判斷。

在5~7歲轉變期前,兒童的自尊並非以現實評價為基礎。雖然他們能夠判斷自己在不同活動中的能力,但是他們還無法依照主次進行排序。

他們傾向於接受成人對他們的評價,這些評價往往是積極的、不嚴苛的反饋,所以他們很可能高估自己的能力。

就像自我概念本身一樣,自尊在童年早期傾向於全或無:“我很棒”或“我很差勁”。

直到童年中期(大概7~11歲),在內化了父母和社會的評判標準之後,兒童在形成和維持自我價值感方面,對自身能力的評價才具有批判性。

條件性自尊,同我原來寫的依賴性自尊文章《你的言行舉止是否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同意和認可?》,理解並培養自己和兒童形成高自尊。

條件性自尊:“無助”模式高自尊能夠激勵兒童達成目標;但是如果自尊條件性地依附於成功,兒童可能將失敗或批評當成是對他們價值的否定,並可能因此對如何做得更好感到無助。

大約33%~50%的學齡前、幼兒園和小學一年級的兒童表現出“無助”模式的跡象:自貶或自責、消極情緒、缺乏恆心、自我期望水平低。

在完成困難任務時,自尊不依賴於成功的兒童可能會嘗試換一種方式去解決,而“無助”的兒童則會感到羞愧,他們會放棄任務或重新去解決已經解決過的比較容易的任務。他們不期望成功,所以不會去嘗試。

年長的兒童在失敗時可能會認為自己是“愚蠢的”的,而學齡前兒童則將自己不好的表現解釋為“差勁”的前兆。此外,他們還相信“差勁”是永久性的。這種“差勁”的感覺很可能會延續到童年中期、甚至成年期。

那些持有能力不變觀的兒童在某次測驗失敗後更容易士氣低落,他們認為自己的能力無法提高。

這些兒童通常將不好的表現和社會拒絕歸咎於自己的人格缺陷,並且認為這是無法改變的。他們重複失敗的策略或乾脆放棄,而不是嘗試透過不同的方式去獲得成功。

相反,高自尊的兒童傾向於將失敗歸咎於外部因素或是自己努力不足。如果堅持到最後依然不成功,他們會改變策略直到找到合適的方法。高自尊的兒童,其父母和老師常常給予他們特定的、關注性的反饋,而不是批評。

兒童的自我感受能力的生理發展,理解調控情緒和衝突的重要性

理解和調控自己的情緒有助於提高兒童的社會能力,即發展與他人相處的能力。

這有助於他們引導自己的行為以及談論自己的感受。

理解自己的情緒使兒童能夠更好地控制情緒,並對他人的情緒感知更加敏感。

研究發現,兒童的回答反映了他們理解自我感受的能力是一種漸進的過程。

4~5歲的兒童不能說出自己或父母會感到驕傲或羞愧。

5~6歲的兒童認為父母會為自己感到羞愧或驕傲,但不能意識到這些情緒。

6~7歲的兒童說,如果他們被看到,就會感到驕傲或羞愧。

直到7~8歲,兒童才會認為即使沒人看見,自己也會感到驕傲或羞愧。到了這一年齡段,產生驕傲和羞愧的標準似乎完全內化,並影響兒童對自己的看法。

衝突源於日益增長的目標感與越來越能意識到的內疚,前者激勵兒童計劃和完成活動,而後者則是對這些計劃可能產生的良心譴責。

這種衝突將人格分為兩部分:一部分仍舊是兒童,擁有充沛的精力去嘗試新鮮的事物和驗證新能力;另一部分正逐漸向成人轉變,不斷地確認動機和行為的適宜性。

那些學會調節這兩種相反驅動力的兒童獲得了目的這一“美德”:有勇氣去設想和追尋目標,不會因為過於內疚和害怕責罰而止步不前。

謝謝你對文章的喜愛。

關注筆者,全網同名。

會持續更新自我成長、兒童教育、金融理財內容。

每天學習瞭解一些新知識,慢慢影響自身和家人,使生活變得更好。

上一篇:新南門汽車站,一位媽媽的一個舉動,讓成都一個地鐵站變成了. . .
下一篇:【今日話題】外貌歧視的真相,你以為你的愛情就是真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