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錢沒少花, 歐洲為啥搞不出載人航天? 造飛船不僅僅只需要科技

當今世界,

載人飛船

似乎已經是個司空見慣的事情,蘇聯先後發展了“東方”、“上升”、“聯盟”三型載人飛船,正在研製登月型的“雄鷹”,其中“聯盟”系列迄今為止共發射了148次;美國則擁有水星、雙子星座、阿波羅、龍飛船、星際線、獵戶座等6型產品;中國研製過“曙光一號”,“神舟”和新一代載人飛船則取得了空前的成功,甚至連印度也正在發展“加甘揚”載人飛船。可是,航天實力不俗的歐盟,為何遲遲搞不出自己的

載人航天

呢?

點選載入圖片

歐洲為何遲遲搞不出自己的載人航天?

歐洲航天世界排名前四,一方面,他們不乏已經進入過太空的

航天員

,比如曾在山東煙臺訓練的義大利航天員薩曼莎·克里斯托佛蕾蒂,就在國際空間站待過199天,預計這兩年將重返太空,併成為國際空間站第68遠征隊的指令長,但當時她乘坐的是俄羅斯“聯盟”飛船,後續的交通工具則是美國“龍飛船”。而同時在我國訓練的法國航天員佩斯凱和德國航天員馬提亞斯毛瑞爾,也有類似的經歷。

點選載入圖片

義大利第一位女航天員在中國訓練

另一方面,無論是“阿麗亞娜”、“織女星”運載火箭、“伽利略”定位系統,“哥倫布”實驗艙,還是火星、金星、太陽探測器,歐空局都搞得有聲有色,甚至也有自己的貨運飛船“自動轉移飛行器”,多次成功向國際空間站運送補給。

點選載入圖片

歐洲重型運載火箭

不僅如此,歐洲甚至還準備在“自動轉移飛行器”貨運飛船的基礎上,研製可以運送貨物返回地球的“先進再入飛行器”,然後再在它的基礎上發展載人飛船,看起來似乎是個完美的計劃。而在此前的1996年,國際宇航聯合會IAF在北京召開會議時,歐空局就曾展出過一個基於“阿麗亞娜”5火箭的載人飛船方案,然而這一切,只不過是“雷聲大、雨點小”,最終結果,或被束之高閣,或遲遲無法真正啟動。

點選載入圖片

歐洲“先進再入飛行器”

歐洲無力發展自己的載人飛船,首要原因還是力量分散,無法握成拳頭,各國都有自己的小心思,步調和需求不一致。這一點,此前無論是聯合研製飛機,還是聯合建造軍艦,都有所體現。相比統一的中美俄,歐盟這個鬆散的組織天生就無力“集中力量辦大事”。

點選載入圖片

從歐洲聯合研製戰鬥機上就可以看到這種不靠譜

但是,這並非根本原因,歐洲真正的問題在於不敢擔責任。載人航天雖然經過60年的發展,擁有眾多黑科技傍身,但它依然是一項十分危險的工程,隨時存在死人的風險。蘇聯能夠承受“聯盟”1號和“聯盟”11號降落傘故障和返回艙失壓帶來的犧牲,美國也能夠承受太空梭兩次爆炸,14名航天員血灑長空的巨大悲痛,但是對於歐洲來說,這是它無法想象的。

點選載入圖片

這種犧牲,歐洲承受不起

這並不是說歐洲沒有敢於犧牲的航天員,實際上,每一名航天員在選擇這個職業時,都做好了犧牲的準備,但是對於政府和政客來說,如果真的有航天員犧牲,那將是一場真正的“災難”,因為它立刻就會成為反對派攻訐的最好題材。而同樣的問題,在日本也存在。

點選載入圖片

日本的H-2轉移飛行器-R

歐洲和日本的技術確實有先進的地方,載人航天對它們來說並非不可逾越的鴻溝,但它們的決策機制決定了不會有人突入禁區臨門一腳,捅破這最後一層窗戶紙。它們不缺敢死的個人,卻沒有一個敢於派出勇士的機制。特別是在有美俄飛船可以“租座位”的情況下,發展自己的載人航天,在歐洲和日本是一個“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就更沒有人敢於吃“螃蟹”了。

點選載入圖片

歐洲和日本都沒有人敢臨門一腳

上一篇:三星S21烏龍優惠券後續: 塵埃落定, 使用者收到4000元打款
下一篇:鴻蒙OS➕麒麟895➕曲面屏, 華為高顏值旗艦機, 售價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