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死亡的那一刻,就註定會有死亡的那一刻,這是大自然亙古不變的規律

筆者 東邪

生命誕生的那一刻,就註定會有死亡的那一刻,這是大自然亙古不變的規律。一般情況下,誕生是一件令人喜悅的事,而死亡是一件令人傷心、恐懼的事,但我們每個人最後還不得不面對這樣的時刻。比我們老的父母可能會先離開這個世界,比我們年輕的孩子也可能遭遇意外先離開這個世界,這時候對死亡的態度就顯得尤為重要。

如果因為親人的去世而引起了長期對死亡的恐懼,那麼自己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情況也會逐漸下滑,因此我們在空閒之時有必要思考一些死亡的問題,我們應該如何看待死亡?近些年對死亡的研究增多,科學家們想更準確地定義死亡,並且弄清楚人在死亡瞬間是否會產生意識。那麼在這些研究中,科學家們獲得了哪些發現呢?

醫學上是如何定義死亡的?

一般情況下,人體的死亡以心跳停止、呼吸停止和腦死亡作為判斷標誌。心跳停止和呼吸停止是初步判斷方式,這兩種標誌的出現告訴我們這個人已經有嚴重的生命危險了,必須立即搶救。這時候這個人還不一定出現腦死亡,因此透過一些緊急搶救措施還是有可能再次喚醒倒下的人。但如果傷者也有可能直接出現腦死亡的情況,這時候真正的死亡出現了。

腦死亡指的是全腦功能不可逆轉地永久性停止,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大腦功能的完全停止,除了一些運動和感覺之外,幾乎所有的大腦精神活動都停止了,這時候腦電波也消失了。如果這時候腦幹部分的功能還存在,那麼傷者還有自發呼吸的能力,這時候還不算是腦死亡,但傷者也無法動彈,處於所謂的“植物人”狀態。

另一方面就是腦幹功能完全停止,據研究發現,腦幹中存在腦神經核、血管運動中樞、呼吸中樞等重要結構,一旦腦幹功能停止後,那麼傷者發生的腦死亡就不可逆轉了。醫學上將死亡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瀕死期,這個階段的死者反射遲鈍或減弱,呼吸和迴圈功能也減弱很多。第二階段是臨床死亡期,這個階段體內的各種反射消失,心跳和呼吸停止。

第三階段是生物學死亡期,在最後這個階段裡,人體內所有重要器官的新陳代謝相繼停止,這種停止是不可逆轉的,這意味著人體也不可能復活了。

在死亡瞬間,死者會有死亡的意識嗎?

長期以來,人們認為死亡是一個幾乎沒有過渡的過程,因此人死後什麼意識都沒有了。然而現代研究表明,人死後還有可能出現意識,這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討論。如果這時候傷者已經出現腦死亡現象,這意味著大腦的所有功能都已經停止了,那麼意識就無法繼續產生,因此這種情況下的死者是不會有死亡意識的。

如果傷者未出現大腦死亡的情況,然後在短時間內又出現了大腦死亡,那麼這一瞬間是可能出現死亡意識的。近年來科學家透過研究得到一個結論,人在死亡瞬間是可能產生意識的,目前還不無法確定這種意識的內容是什麼,有可能是死者已經知道自己死亡了。對此你可能會懷疑,死亡的瞬間極其短暫,短暫到幾乎不能用時間單位來衡量,那麼科學家又是如何得到該結論的呢?

國外有的科學家透過測量瀕死者全身的生物訊號發現,大腦死亡後一股十分微弱的生物訊號仍然可以從大腦傳出,然後傳到其他部位,但這股訊號幾乎是一閃而過,無法被捕捉到,因此也無法對其進行更深入的研究。除此之外,科學家對於死亡瞬間的意識產生更多是基於理論分析,因為心臟停止跳動距離大腦死亡還有時間間隙。

在這段十分微小的間隙中,死者的心跳雖然停止了,但大腦還在運作,直到心臟停止的訊號傳遞到大腦裡,大腦接收到訊號後才會下達指令讓身體的其他器官也停止運作。如果從這個角度去分析死亡的過程,我們會發現這個過程其實還能被細分成很多步驟。當然,這些步驟目前還只是處於理論階段,需要更多的實驗進行證明。

那些“死而復生”的案例是怎麼回事?

儘管死亡是不可逆轉的,但歷史上還是發生了不少“死而復生”的案例,該如何解釋這些案例呢?首先讓我們來看看國內外的案例,印度曾經有一位72歲的老人在喂牛的時候暈倒了,等到有人發現時他已經停止了呼吸,醫生趕到現場後將其判定為死亡。當老人的家屬準備為其進行火葬時,老人突然睜開了眼睛坐了起來,上演了一出“死而復生”的戲碼。

國內也有類似的案例,一位年齡高達95歲的老人黎秀芬在2012年2月1日早上摔了一跤,當時醫生診斷為輕微腦震盪。但到了2月17日,鄰居給她送早飯的時候發現她躺在床上,不管怎麼叫喚,怎麼推動,黎秀芬都無動於衷,鄰居伸手去探測她的氣息,發現她已經停止呼吸了。事後鄰居也沒有請醫生來進行專業診斷,認為黎秀芬已經去世了。

於是鄰居和他兒子著手為黎秀芬準備後事,到了19日時他們就將黎秀芬的身體放入棺材,但未釘上棺材蓋。鄰居父子每日早上都來給黎秀芬燒香,但到了23日就發現棺材蓋打開了,裡面的黎秀芬不見了!最後鄰居在廚房裡看到了站起來的黎秀芬,黎秀芬看到後說自己餓了,在煮麵吃。

類似的事件還有不少,如果只是透過他人的說法中得知這些訊息,相信很多人會認為這就是“死而復生”。但只要深入分析這些事件,我們就會發現所謂的死而復生並不存在,要麼當事人根本就未出現真正的死亡,要麼出現死亡後就無法復生。在上面的案例中,印度老人停止呼吸後就被診斷死亡,醫生的診斷並不嚴謹,忽略了腦死亡的診斷,因此這個時候老人並沒有真正的死亡。

在第二個案例中,鄰居在發現黎秀芬呼吸停止、手腳冰冷後,憑藉以往的經驗斷定黎秀芬老人已經去世了,這種判斷就更加不科學了。好在他並沒有釘死棺材蓋,也沒有給黎秀芬老人實行火葬,否則真的冤枉了一條生命。從以上的分析來看,真正的死亡是需要經過科學鑑定的,那些看似“死而復生”的案例實則並不是真正的死亡。

面對死亡,人類害怕嗎?

一般情況下,每個人面對死亡時都會產生恐懼心理。為什麼人類會對死亡產生害怕心理?這個問題可以從心理上進行解釋,也可以從宗教信仰上進行解釋。從心理上來看,人在過往的經驗中已經知道了死亡是怎麼一回事,死亡意味著一個人的所有都不復存在了,因此當自己面臨死亡的時候,會對這種一無所有的情況感到恐懼。

人奮鬥一生不就是為了擁有一些東西,擁有穩固的家庭關係、社交關係,擁有一定量的金錢財富,擁有一些生存技能等等,而死亡就意味著這些擁有完全化為烏有,人對失去會自然地產生負面情緒,因此可以將面對死亡時的情緒解讀為面對失去所有時的情緒,這種失去是不可能在再有希望重新獲得曾經擁有的東西,這就是真正的絕望。

也有學者從宗教信仰的角度分析人為什麼會對死亡感到恐懼。許多宗教信仰塑造了獨特的“死亡觀”,在這些觀念中,死亡並不意味著失去所有,而是進入另一種狀態。例如在基督教的觀念中人死後可以去往天堂,在佛教的觀念中人死後可以去往極樂世界,這些為死亡發生後的情況做好提前預設的想法,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幫助人類克服掉對死亡的恐懼。

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是無宗教信仰者,這是否意味著這些人對死亡就一定會產生強烈的恐懼感呢?筆者認為,每個人在面臨死亡時都會產生恐懼感,即使有宗教信仰的人也是如此,只不過不同人產生的恐懼感程度不同,這基於死者生前對死亡的認知和態度。由此可見,人類對死亡的情緒,很大程度上是依賴對死亡的認知。

如何處理對死亡的恐懼?

心理學研究發現,恐懼是一種情緒,而任何情緒都具有兩面性,恐懼的一面讓我們害怕面對死亡,另一面是驅使我們想方設法遠離恐懼發生的源頭。放在死亡這件事上,我們所要做的就是想方設法遠離恐懼的發生,即死亡。在活著的時候,儘可能保持身體健康,減少疾病損耗壽命的機會。

同時我們也要創造更多價值,這些價值得到社會的反饋後會給我們的內心形成強大的保護,讓我們面對死亡能減輕恐懼感。

上一篇:科學家發現人類已經發現了外星文明,人類是否已經被發現了呢?!!
下一篇:哈利王子稱英國王室教養方式痛苦迴圈查爾斯欲擴大開放白金漢宮版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