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關注】貨拉拉女孩跳車事件真相大白!這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悲劇

全網熱議的“貨拉拉女孩跳車事件”,在警察叔叔的攻堅努力下,終於真相大白。之前不敢妄議,擔心因任何偏頗的主觀情緒而造成對逝者和司機的不公,如今,水落石出,可以感慨一番了。

司機和女孩的雙重悲劇

這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悲劇!我們不妨順著情況通報說起。

51元的總費用,還包括平臺補貼的12元,女孩實付39元,即便放到三四線城市,也絕非什麼天文數字。

低廉的價格,擺明了需要靠增值服務賺錢,當司機第一次問女孩要不要付費搬運,女孩拒絕。這可能是想省錢的女孩和想賺錢的司機之間的第一次不快。

而女孩,先後分15次將物品自行搬至車上,期間有司機多次催促。我算了一下,一共耗時36分鐘,距離“超過40分鐘要收費”的上限就差4分鐘。一頭汗水的女生和不耐煩的司機,可能已經埋下了矛盾的種子。

行駛途中,司機問女孩要不要到達後要不要付費卸運,女孩再次拒絕。第二次拒絕,第三次矛盾,我猜想,那時,不管是女孩還是司機,心裡都很不舒服,小小的駕駛室裡,氛圍會很尷尬。

然後,中途又搶了一單的司機為節約時間,更改了行車路線。謹小慎微的女孩發現後,先是兩次提醒,第二次被憋火的司機以惡劣口氣頂回去(或許是諷刺);女孩又兩次提出偏航,司機不理不睬。注意,共四次。

跟著官方導航,一方面可以確保安全,一方面也可以避免司機多繞路,女孩確實心很細。

或許是看多了影視劇的女孩真的怕了,覺得司機圖謀不軌,開窗要跳車,覺得是小題大做的司機沒當回事兒。然後,女生為“自保”一躍而下,悲劇不可避免。

23

歲女孩,15

次搬運,36

分鐘等待,39

元錢花費,2

次拒絕,4

次提醒,定格在了這個女孩最後的一天。

兩個素無交集的陌生人,共同打開了通往悲劇的大門。

可悲嗎?哪裡有什麼猥褻、性侵,只是兩個討生活的人,陰差陽錯地因百十塊引發的悲劇。

一個討生活的中年男人,開著一輛又髒又破的麵包車,深夜接單,只是為了貼補家用,減輕一點家庭負擔。哪會有那麼多的壞心思?如果有壞心思,不應該是開著BBA風光拉客嗎?他不怕對方真的同意付費搬運?

一個討生活的年輕女孩,雖然月薪過萬,但在大城市裡依舊杯水車薪,為了給年老的媽媽、上學的弟弟多節約一點費用,寧可自己搬運,而或許是家人的叮囑和影視劇的劇情讓她時刻警惕,卻錯誤地判斷了形勢。

網友評論說:

“姑娘精打細算省下了很多收費專案,卻意外搭上了自己的生命;司機以為可以賭氣搶單換來下一筆收入,卻料不到自己終將無法逃過牢獄之災。”

心都碎了。

這樣的悲劇並非個例

但更可悲的是,盤點一下以往的報道,這樣的悲劇並不算少。

火鍋店內,一名服務員將一大盆開水澆到女顧客頭上,並將她按倒在地,拳打腳踢;

滴滴車內,因行李不允許放在座位,女乘客怒火中燒:“知道你得罪誰了嗎?讓我家人把你趕出北京!”

……

雖程度有別,但性質無異,並且,更容易出現在服務行業裡。

有客戶的過於刁鑽,有打工者的衝動難忍,當戾氣戰勝了理智,怎可能沒有悲劇?

如果再給那個司機一次機會,他還會為了兩次拒絕鬧情緒嗎?當那個女孩開窗跳車,他又怎麼會不一腳急剎車?

我們該有怎樣的教訓和反思

悲劇之後,我們又該有哪些教訓和反思?

1

、高情商有多重要。

想省錢的女孩沒錯,想賺錢的司機也沒錯,錯就錯在選擇了錯誤的對抗而不是高情商的溝通。省錢的女孩,能不能“大哥叔叔”地叫著,讓賺不到錢的司機心裡得到些許溫暖?掙錢的司機,能不能以開玩笑或主動幫忙的方式招攬生意,一口一個“妹子美女”化開女孩心底的提防堅冰?

2

、想當然的推論多害人。

事情一出,各種“臆想論”“有罪論”甚囂塵上:不猥褻怎麼會跳車?沒想法怎麼會改變路線?小女孩怎麼可能是大男人的對手?好像只要出事,男人就難辭其咎,男人只會下半身思考。即便警察叔叔已經詳細地通報了經過,他們仍然堅持“人沒了你說啥都對”。而捫心自問,我們又有多少人直覺而又肯定地第一時間認為司機是壞人?當偏執在心裡壓倒一切,當直觀的衝動佔據上風,哪還有事實可言?

3

、平臺之外的矛盾如何化解?

平臺不賺錢反而貼錢,但又把價格壓到極致,這樣違反商業邏輯的現實,最直接的後果就是讓司機和使用者“兵戎相見”。不是每一個使用者都高素質,也不是每一個司機都知足常樂,高頻運作,怎麼會沒有矛盾?外賣行業不也如此?

如果時光倒流,事情或許本該溫情脈脈:善良豁達的女孩抱歉耽擱了司機這麼長時間,非要塞給司機100塊作為補償;司機感慨女孩獨自打拼的不易,拒絕收錢不說,還熱心地幫女孩搬上搬下……

只是,現實生活裡哪有那麼多的如果,最多隻有“吃一塹長一智”。

如今,寵物貓再也找不到呵護它的主人,而另一個家庭的命運也將改寫。

天堂的女孩和牢房的漢子,誰比誰無辜?但又有什麼意義?

上一篇:【小美科技】雙11入手一款,刷牙不乾淨導致牙結石,我趕緊入手了!
下一篇:蘋果今年將不會舉辦線上春季釋出會,而是採用新聞稿的形式或上架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