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觀點】張維迎:一是什麼?一是什麼?一是什麼意思?

凡是事物尋求生存和延續,就都渴望成為“一”,所以說,萬物渴望合一。

——坤鵬論

對於赫拉克利特的總結也快接近尾聲,後面的文章便不再那麼系統,主要是坤鵬論在學習過程中的採擷,還有名家對赫拉克利特的精妙闡釋,以及我的思考。

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坤鵬論越來越深刻地體會到,為什麼西方哲學界公認,古希臘哲學中,在思想的深度和廣度上,只有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能夠與赫拉克利特比肩,甚至,將“古希臘”這個時間限定去掉放大到整個西方哲學史也無不可。

而且牛人只會崇拜比他更牛的人,能夠得到黑格爾、尼采、海德格爾等頂級思想家的傾情推崇,赫拉克利特的不一般也就不言而喻了。

一、萬物渴望合一

坤鵬論在《赫拉克利特到底是流變論者還是恆定論者?》討論瞭如文章標題的問題。

文章發出不久,稍一琢磨發現,其實還有一個更簡單的證據論證此問題,那就是赫拉克利特曾說過:

“宇宙並不是上帝造的也不是人造成的,它過去是、現在是、將來也是一團永恆的活火,它按照它自己的邏各斯燃燒和熄滅。”

既然赫拉克利特認為這個世界是一團永恆的活火,而且還有自己的邏各斯,就已充分證明他是恆定論者,否則哪裡來的永恆和邏各斯呢!

只是在赫拉克利特那裡,這個永恆非指萬事萬物,而是“一”,那個超越一切的自然、唯一的神。

透過這段時間的學習,坤鵬論發現,事物只有保持是“一”,就能夠存在和持久,一旦不再是這種狀態,就要毀滅、解散、消失。

比如生物,只有當肉體與思想(或是靈魂什麼的)相結合,並始終合一時,才是所謂的生物,一旦統一體瓦解,靈、肉分離,那它就會死亡,不再是一個生物了。

再說肉體本身,只要是肢體相連、儲存完好,看上去就還是人的形狀,如果各個部位斷裂、肢解了,甚至從整個身體中撕了下來,那麼肉體也就不能稱之為肉體了。

思考一下其他例子,肯定也會發現,只要事物還是“一”,就可以維持下去,一旦“一”不在了,也就消亡了。

所以凡是事物尋求生存和延續,就都渴望成為“一”,所以說,萬物渴望合一。

坤鵬論認為,赫拉克利特、老子,都是唯心論的,他們認為神與人一樣,也是思想指導行動的,思想是最重要的。

所以,赫拉克利特的邏各斯和老子的道,其實都指的是神的思想。

而他們的“一”則指的是神,老子的“二”,就是赫拉克利特的對立。

二、存在還是生成?

在《赫拉克利特到底是流變論者還是恆定論者?》中,我們基本明確了:“萬物流變,無物永駐”這個柏拉圖的總結,前半部分沒問題,是赫拉克利特的,後半部分則是柏拉圖自己演繹出來的,非赫拉克利特所講。

尼采基本接受了柏拉圖的說法,認為赫拉克利特說的是,世界的本質是生成而非存在,否定存在,除了生成,別無所有,永恆的唯一是生成,一切現實之物變動不居,它們只是不斷地作用和生成,它不具備別種存在的方式。

這種生成和作用是,“一種力量分化為兩種異質的、相反的、力求重歸統一的活動。”

也就是說,“一種質不斷把自己一分為二,分裂為它的對立面,而兩個對立面又不斷地力求重新合一。”

正所謂,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分裂總是從內部始,內因永遠是決定性的,合亦然。

“就像兩個摔跤的人,其中時而這人時而那人佔據上風……世界本身是一隻必然不斷被攪拌的瓦罐,一切生成都來自對立面的鬥爭。確定的、在我們看來似乎持久的質,僅僅表明鬥爭一方暫時佔上風。”

尼采繼續寫道:

“他根本否定存在。因為他所保留的這一個世界,受永恆的潛隱法則庇護,在鏗鏘有力的節拍中起伏消長,這一個世界並未顯示出任何持存性、不可毀滅性,也沒有任何阻遏激流的防波堤。赫拉克利特比阿那克西曼得更加響亮地宣告:‘除了生成,我別無所見。不要讓你們自己受騙!如果你們相信在生成和消逝之海上看到了某塊堅固的陸地,那麼,它只是在你們倉促的目光中,而不是在事物的本質中。你們使用事物的名稱,彷彿它們有一種執拗的持續性,然後,甚至你們第二次踏進的河流也不是第一次踏進的那同一條了。’”

(注:這段話中的陸地應該是針對黑格爾的,後者曾說過,赫拉克利特的學說讓在茫茫大海航行的人們,看到陸地。)

不過,“現實的全部本質都只是作用”這個觀念,尼采坦承繼承自叔本華。

在德國哲學史上,叔本華是典型的反黑格爾者,他針對黑格爾的攻擊持續了一生,各種攻擊言論散見於他的著作中。

當年,尼采在一家舊書店裡發現了叔本華的代表作,他一口氣將其讀完,並被這位憂鬱的天才所傾倒。

叔本華的無神論和反理性主義深深地影響了尼采,甚至可以說是一生的影響,像對黑格爾,尼采也是反對了一輩子。

而叔本華的意志直接導致了尼采的權力意志,它與叔本華所說的生存意志,基本相同。

同樣,叔本華對修辭學也有深刻研究,他所說的意志,其實就是修辭學所提到的“修辭=動機”的動機。

雖然尼采後來起而反對叔本華,但事實上,他骨子裡還是叔本華式的悲觀主義者。

他說過:“我對自己的未來很有信心,一直到我記起叔本華——每天早晨我都與他決裂,每天黃昏又與他和好。”

叔本華在《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闡述道:

“物質僅僅作為作用著的東西填充空間和時間……也就是說,物質的全部本質是原因和結果,它的存在即它的作用。”

叔本華也繼承了赫拉克利特對立統一、鬥爭的觀念,但是,與後者充滿激情、生機的陽光基調不同,悲觀主義的他的描述基調卻是悲觀的、黑暗陰鬱的、進化論的:

“持存的特質恆常地改變形式,其方式是循著因果性的引線,機械的、物理的、化學的、有機的現象都貪婪地擠向前面,互相掠奪物質,因為每種現象都想展現其理念。我們可以看到這種鬥爭遍佈整個自然界,誠然,整個自然界又只是憑藉這種鬥爭才得以存在的。”

而黑格爾則指出赫拉克利特的原理是:萬物存在,同時又不存在。

他認為,赫拉克利特的意思是說,人類能夠感知確信到存在,這就是“萬物存在”。

但是,這種存在實際上並不存在。

因為這種存在只是事物內部對立在被人感知的那一瞬間的統一的顯現。

事實上,對立統一是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著,因此事物也是每時每刻都在變化著。

這就是“同時又不存在”。

到這裡,黑格爾與尼采、叔本華的觀點基本是一致的。

但是,黑格爾繼續闡述道:“這種直接的存在並不是真正的存在,而絕對的間接性、被思維的存在、思想才是真正的存在,在這裡存在得到統一的形式。”這便歸到了他絕對精神的體系了。

三、都是對機率世界的理解和應對

凡是事物尋求生存和延續,就都渴望成為“一”,所以說,萬物渴望合一。

——坤鵬論

對於赫拉克利特的總結也快接近尾聲,後面的文章便不再那麼系統,主要是坤鵬論在學習過程中的採擷,還有名家對赫拉克利特的精妙闡釋,以及我的思考。

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坤鵬論越來越深刻地體會到,為什麼西方哲學界公認,古希臘哲學中,在思想的深度和廣度上,只有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能夠與赫拉克利特比肩,甚至,將“古希臘”這個時間限定去掉放大到整個西方哲學史也無不可。

而且牛人只會崇拜比他更牛的人,能夠得到黑格爾、尼采、海德格爾等頂級思想家的傾情推崇,赫拉克利特的不一般也就不言而喻了。

一、萬物渴望合一

坤鵬論在《赫拉克利特到底是流變論者還是恆定論者?》討論瞭如文章標題的問題。

文章發出不久,稍一琢磨發現,其實還有一個更簡單的證據論證此問題,那就是赫拉克利特曾說過:

“宇宙並不是上帝造的也不是人造成的,它過去是、現在是、將來也是一團永恆的活火,它按照它自己的邏各斯燃燒和熄滅。”

既然赫拉克利特認為這個世界是一團永恆的活火,而且還有自己的邏各斯,就已充分證明他是恆定論者,否則哪裡來的永恆和邏各斯呢!

只是在赫拉克利特那裡,這個永恆非指萬事萬物,而是“一”,那個超越一切的自然、唯一的神。

透過這段時間的學習,坤鵬論發現,事物只有保持是“一”,就能夠存在和持久,一旦不再是這種狀態,就要毀滅、解散、消失。

比如生物,只有當肉體與思想(或是靈魂什麼的)相結合,並始終合一時,才是所謂的生物,一旦統一體瓦解,靈、肉分離,那它就會死亡,不再是一個生物了。

再說肉體本身,只要是肢體相連、儲存完好,看上去就還是人的形狀,如果各個部位斷裂、肢解了,甚至從整個身體中撕了下來,那麼肉體也就不能稱之為肉體了。

思考一下其他例子,肯定也會發現,只要事物還是“一”,就可以維持下去,一旦“一”不在了,也就消亡了。

所以凡是事物尋求生存和延續,就都渴望成為“一”,所以說,萬物渴望合一。

坤鵬論認為,赫拉克利特、老子,都是唯心論的,他們認為神與人一樣,也是思想指導行動的,思想是最重要的。

所以,赫拉克利特的邏各斯和老子的道,其實都指的是神的思想。

而他們的“一”則指的是神,老子的“二”,就是赫拉克利特的對立。

二、存在還是生成?

在《赫拉克利特到底是流變論者還是恆定論者?》中,我們基本明確了:“萬物流變,無物永駐”這個柏拉圖的總結,前半部分沒問題,是赫拉克利特的,後半部分則是柏拉圖自己演繹出來的,非赫拉克利特所講。

尼采基本接受了柏拉圖的說法,認為赫拉克利特說的是,世界的本質是生成而非存在,否定存在,除了生成,別無所有,永恆的唯一是生成,一切現實之物變動不居,它們只是不斷地作用和生成,它不具備別種存在的方式。

這種生成和作用是,“一種力量分化為兩種異質的、相反的、力求重歸統一的活動。”

也就是說,“一種質不斷把自己一分為二,分裂為它的對立面,而兩個對立面又不斷地力求重新合一。”

正所謂,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分裂總是從內部始,內因永遠是決定性的,合亦然。

“就像兩個摔跤的人,其中時而這人時而那人佔據上風……世界本身是一隻必然不斷被攪拌的瓦罐,一切生成都來自對立面的鬥爭。確定的、在我們看來似乎持久的質,僅僅表明鬥爭一方暫時佔上風。”

尼采繼續寫道:

“他根本否定存在。因為他所保留的這一個世界,受永恆的潛隱法則庇護,在鏗鏘有力的節拍中起伏消長,這一個世界並未顯示出任何持存性、不可毀滅性,也沒有任何阻遏激流的防波堤。赫拉克利特比阿那克西曼得更加響亮地宣告:‘除了生成,我別無所見。不要讓你們自己受騙!如果你們相信在生成和消逝之海上看到了某塊堅固的陸地,那麼,它只是在你們倉促的目光中,而不是在事物的本質中。你們使用事物的名稱,彷彿它們有一種執拗的持續性,然後,甚至你們第二次踏進的河流也不是第一次踏進的那同一條了。’”

(注:這段話中的陸地應該是針對黑格爾的,後者曾說過,赫拉克利特的學說讓在茫茫大海航行的人們,看到陸地。)

不過,“現實的全部本質都只是作用”這個觀念,尼采坦承繼承自叔本華。

在德國哲學史上,叔本華是典型的反黑格爾者,他針對黑格爾的攻擊持續了一生,各種攻擊言論散見於他的著作中。

當年,尼采在一家舊書店裡發現了叔本華的代表作,他一口氣將其讀完,並被這位憂鬱的天才所傾倒。

叔本華的無神論和反理性主義深深地影響了尼采,甚至可以說是一生的影響,像對黑格爾,尼采也是反對了一輩子。

而叔本華的意志直接導致了尼采的權力意志,它與叔本華所說的生存意志,基本相同。

同樣,叔本華對修辭學也有深刻研究,他所說的意志,其實就是修辭學所提到的“修辭=動機”的動機。

雖然尼采後來起而反對叔本華,但事實上,他骨子裡還是叔本華式的悲觀主義者。

他說過:“我對自己的未來很有信心,一直到我記起叔本華——每天早晨我都與他決裂,每天黃昏又與他和好。”

叔本華在《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闡述道:

“物質僅僅作為作用著的東西填充空間和時間……也就是說,物質的全部本質是原因和結果,它的存在即它的作用。”

叔本華也繼承了赫拉克利特對立統一、鬥爭的觀念,但是,與後者充滿激情、生機的陽光基調不同,悲觀主義的他的描述基調卻是悲觀的、黑暗陰鬱的、進化論的:

“持存的特質恆常地改變形式,其方式是循著因果性的引線,機械的、物理的、化學的、有機的現象都貪婪地擠向前面,互相掠奪物質,因為每種現象都想展現其理念。我們可以看到這種鬥爭遍佈整個自然界,誠然,整個自然界又只是憑藉這種鬥爭才得以存在的。”

而黑格爾則指出赫拉克利特的原理是:萬物存在,同時又不存在。

他認為,赫拉克利特的意思是說,人類能夠感知確信到存在,這就是“萬物存在”。

但是,這種存在實際上並不存在。

因為這種存在只是事物內部對立在被人感知的那一瞬間的統一的顯現。

事實上,對立統一是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著,因此事物也是每時每刻都在變化著。

這就是“同時又不存在”。

到這裡,黑格爾與尼采、叔本華的觀點基本是一致的。

但是,黑格爾繼續闡述道:“這種直接的存在並不是真正的存在,而絕對的間接性、被思維的存在、思想才是真正的存在,在這裡存在得到統一的形式。”這便歸到了他絕對精神的體系了。

三、都是對機率世界的理解和應對

坤鵬論認為,不管是赫拉克利特,還是黑格爾,亦或者叔本華與尼采,他們都深刻地意識到了世事無常,於是:

赫拉克利特提出了萬物流變以及對立統一的樸素辯證法,但他堅信變化背後有恆常的“一”以及它的邏各斯,也就是存在著絕對的必然性,唯一的智慧就是:認識統治萬有的邏各斯,在這裡邏各斯應理解為理性。“人類的法,均由唯一的神的法(邏各斯)所餵養。”人的使命就是,認識這個普遍的法則規律,而且服從它,蔑視邏各斯的傲慢,是最大的不道德;

黑格爾將萬物流變認識為過程,並嚴重認同赫拉克利特的理性,他認為,“哲學為觀照歷史而帶來的唯一思想即‘理性’這一單純概念,即理性是世界的主宰”;人只有擁有理性的思想,才能洞察歷史,從而明瞭現在,在這個世界上站立起來;

而尼采則總結為世界的本質是生成,而非存在,生成就是權力意志(生命意志),每個生命都就盡其所能成為自己、甚至成為超人。

坤鵬論認為,所謂的世事無常,以及從中所得到的理性、辯證法、相對主義、視角主義、超人等,其實換到機率的角度理解會更簡單。

一個事物的所有可能性的和是100%,也就是1,而事物可能性的機率實現結果也是100%。

可能性基本都是成對出現的,這種成對是對立者的組合,它們在事物內相互鬥爭著。

萬物為何渴望合一,其實就是各種可能性踴躍鬥爭,爭先恐後地讓自己佔據事物,併成為其現象。

在量子力學的揭示下,我們已經明白,萬事萬物都只是人們在觀察它們的那一刻其內在無序的量子的機率分佈的狀態。

所以,不管我們是追根溯源,還是預想結果,都要儘量將事物的可能性梳理清楚,而這正是辯證法、視角主義等所倡導、所做的。

像黑格爾研討每個命題,完全按照正、反、合的三維形式,採用三段式解讀法。

他的哲學總是分三大部分,每部分論述三大命題,每個命題分三個論點,每個論點又分出三個步驟來進行解讀。

坤鵬論認為,以辯證法為代表,皆可歸為機率分析法之列。

而且,目前凡是有效果的思維方法,比如:總分總法、思維導圖、六頂思考帽、SWOT分析等,本質上都是機率分析法。

同時,我們總說,任何事物的發展均存在定數與變數,所謂的定數並非一定之數,更嚴謹地講,它指的是最大的可能性,變數就是不如定數大的其他可能性。

所以,一般來說,在人類壽命,甚至說整個人類歷史這樣相對短暫的時間段和短淺的認知範圍內,大部分事物會按定數的發展,也就是我們所謂的有規律可循。

但是,永遠不要忘記機率法則所揭示的:這個世界卻是眾多偶然性形成的,一個微小的變數卻能影響事物的發展。

另外,為什麼黑格爾和尼采會有著截然不同的哲學思想。

坤鵬論認為,他們經典而完美地代表了、反映了西方傳統哲學和西方修辭學面對機率世界完全不同的世界觀。

學過修辭學專題還有尼采專題的朋友,一定知道,尼采雖然常被稱為哲學家,但是他的思想是以修辭學為根基的,稱其為修辭學大師絕不為過。

西方傳統主流哲學——是確定性的世界觀,認為世界是確定性的,是理性的,可以被完全認識,認識則要完全依靠理性,存在著普遍的絕對真理,暫時無法認識只是人類的認識能力不夠,人類的使命便是,提升認識能力,以絕對真理為最終目標,不懈為之努力,個體不重要,普遍才是最重要的。

修辭學——是不確定性的世界觀,認為世界是不確定性的,事無絕對,沒有絕對的對,也沒有絕對的錯,只有透過多視角觀察世界,才最大可能地看清世界,但也只是最大可能而已,因為沒有上帝視角,沒有凌駕於一切可能視角之上的絕對認識,“沒有真理”,認識總是受一個人的視角的侷限,由此展開之後,最終的結論往往就是: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本文由“坤鵬論”原創,未經同意謝絕轉載

上一篇:【週末薦讀】哲學家坤鵬論:萬事萬物是,變,又不變的,變在對立。
下一篇:【觀點】科學家:人類的絕頂陰謀,竟然會在一瞬間瞬間毀滅或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