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觀點】科學家:人類的絕頂陰謀,竟然會在一瞬間瞬間毀滅或終結!

死在人短暫的一生中,來得最遲,而人心又總認為自己是不死的,所以在人的心裡才總會有來日方長的想法,意識不到其實自己從出生那一刻就是倒計時的向死而生。而且,世事無常,過去無法重複,未來更無法把握,偶然充滿人生,所以,人們往往想不到的是,他們遠大的抱負和絕頂的陰謀詭計,竟然會頃刻毀滅或終結了。

——坤鵬論

一、第一個追問時空的人

毋庸置疑,時間和空間最為常見也最為神秘,也正因為如此,它們一直都是哲學家不斷思考的重點物件。

縱觀之下,不難發現時空問題絕對是貫穿整個西方哲學史的基本問題。

對於時空的追問,已經成為人類考察天地、思考人生無法跳過的攀牆。

那麼誰是第一個追問時空的人呢?

關於時間和空間的思考,在西方,最早可追溯至赫拉克利特。

坤鵬論在《赫拉克利特到底是流變論者還是恆定論者?》介紹過,經現代西方古典學和哲學考證、研究,赫拉克利特流變學說的原話是:

那些踏進這同一條河流的人,流動在他身上的總是不同的水(或翻譯為:人們踏入同一河流時,不同而又不同的水在流過)。

這個表述所蘊涵的就包括對時空問題的思考:相對不變的“河床”(空間),與運動變化的“流水”(時間)之鮮明對比。

坤鵬論在《變的第一個有形體的本質是時間》分享了赫拉克利特的“時間第一個有形體的本質”。

他認為,時間是變的第一種形式,時間是直觀中純粹的變。

萬物流變是過程,物質本就不是什麼固定之物,它只是被觀察的那個瞬間的對立相持的狀態。

物質永遠流變,永遠運動,永遠是過程。

正如尼采所說的,萬物本質是永在生成中,而“時間是對於過程的抽象的直觀”。

赫拉克利特應該是人類有文字記載以來最早提出:時間,是對於人類來說的,物質的第一種形式、第一個感性的本質。

對於赫拉克利特的這個觀點,坤鵬論分享過黑格爾的解說,但是,相比也認同赫拉克利特時間觀的叔本華來說,黑格爾對於絕大多數人相當晦澀難懂,所以,藉此機會,我再將叔本華的講解呈現給大家:

在時間中,每一個瞬間只有在消滅前一個瞬間——自己的父親,從而使自己同樣快地被消滅的情況下,才存在;過去和未來都像任何一個夢一樣微不足道,而現在只是兩者之間沒有維度和綿延的界限;但是,像時間一樣,空間以及在時間和空間中存在的一切,都只具有相對的實存,都只是透過並且為了另一個和它同類的東西——即仍然只具有相對實存的東西——而存在的。

從上面這段話的後半部分,我們可以看出叔本華與尼采一樣,都認為赫拉克利特的學說是柏拉圖記錄的“萬物流變,無物永駐”,所以,他們都認為沒有絕對真理,從而也都成為無神論者,尼采更是直接喊出了:上帝已死。

但是,赫拉克利特是泛神論者,是一元論者,是理性主義的忠誠信徒,他堅信有著至高的絕對真理。

所以,他繼續指出:在不間斷的河流背後有著一種最基本的統一性,即一種涵蓋萬事萬物,所有物質的統一原則或規律——多樣性中有統一性,統一性中有多樣性。

這個統一性就是“一”,赫拉克利特說:“只有‘一’是常駐的,一切別的都從這裡面改變出來。”“除此‘一’外,一切別的都流轉著,無物是鞏固的”。

“對立物存在於同一東西中”,“同一東西”就是統一,就是“一”,大到整個自然,整個世界,小到萬事萬物,正是“一”決定了無限的本質,決定了萬事萬物的本質。

所以,不管河水如何流變,它總(存)在於同一條河床中(奔流)。

很顯然,“同一東西”在人類這裡顯現的形態便是空間。

空間是什麼?

空間是與時間相對的一種物質客觀存在形式,兩者密不可分。

按照宇宙大爆炸理論,宇宙從奇點爆炸之後,宇宙的狀態由初始的“一”分裂開來,從而有了不同的存在形式、運動狀態等差異。

物與物的位置差異度量稱之為“空間”,位置的變化則由“時間”度量。

空間由長度、寬度、高度、大小表現出來,通常指四方(方向)上下。

到此顯而易見的是,赫拉克利特的時空觀為:“事物”是時空集合的載體。

後來的奧古斯丁繼承了赫拉克利特的時空觀,他在其《懺悔錄》中這樣寫道:

“時間究竟是什麼?沒有人問我,我倒清楚,有人問我,我想說明,便茫然不解了。但我敢自信地說,我知道如果沒有過去的事物,則沒有過去的時間;沒有來到的事物,也沒有將來的時間,並且如果什麼也不存在,則也沒有現在的時間。”

赫拉克利特之後,柏拉圖認為,上帝創造日月星辰是為了確定和保持時間的“數”,萬物執行必須依據“數的法則”進行,時空是萬物對理型世界的“永恆存在”之摹仿,因此,時空即“數”,是萬物執行的數學法則。

作為古希臘哲學的集大成者,亞里士多德的時空觀在更深的思考中統合了赫拉克利特和柏拉圖的觀念,第一次系統地提出了時空理論。

他認為,時空就是運動及其數目(時間)的統一,且此兩者必然歸屬於靈魂。

據此,奧古斯丁進一步指出,時空就是靈魂中的印象,亦即“意識”,過去的印象是“記憶”,而現在的印象是“注意”,將來的印象則是“期望”。

到了近代以來,以上合二為一的時空觀被打破。

牛頓站在“機械的”客觀主義立場上將時間和空間劃分開來,認為時間和空間是相互獨立的,而且時間和空間均分為“絕對的”和“相對的”。

而牛頓同時代的牛人萊布尼茨則從“關係的”主觀主義出發,指出時間和空間都是關於事物關係的秩序,具有“觀念性”或“理念性”等特性。

時空問題的重要性不僅僅體現於古希臘和中世紀,在近現代的哲學思考中愈加凸顯。

從康德到海德格爾,從伯格森到胡塞爾等,無不彰顯出追問時空的重要性。

而這個問題在科學中更是引得一眾偉大科學家競折腰。

二、開創了古典政治哲學以正義為核心

赫拉克利特在其邏各斯的學說基礎上探討了正義問題,提出了正義就是現實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合理性和合法性的依據,被西方哲學史認為,其中包含了早期政治哲學的萌芽思想。

在赫拉克利特看來,宇宙是由統一的普遍規律即邏各斯主宰,它既統治著自然界,又統治著人類社會生活;既作為必然性駕馭著自然秩序,同時又作為命運支配著人的靈魂、行為、以及人與人的關係。

他認為,一切都根據邏各斯而產生,又必須遵循這個邏各斯,宇宙間包括人在內的萬事萬物只有遵循邏各斯 ,才是智慧,才能避惡趨善。

在古希臘時代,哲學與公共事務和城邦管理不分的,那時候自然正義一直被視為宇宙萬物的最高法則,所以也是哲學家關注的焦點。

同時,哲學家一致認為,城邦正義應以自然正義為最高原則,正當的城邦秩序應按照自然正義的原則而建立。

正是基於這個原因,對自然正義的探討便轉向了城邦正義,而哲學思想也從對自然事物的探討轉向了對政治事物的探討。

而赫拉克利特正是自然正義向城邦正義過渡時期的一位重要哲學家。

他在探究自然本性的同時也探討了城邦的政治制度,其政治哲學思想的核心是關於正義的理論。

在他的殘篇中,主要談到社會政治問題的有兩個:一是戰爭,二是法律。

首先,赫拉克利特認為,正義就是戰爭。

他 一方面論述了對立面的鬥爭,認為正是由於對立面的鬥爭才使得萬物得以產生,鬥爭不僅促使對立的雙方相互轉化,而且能夠產生和諧,因此“戰爭是萬物之父” ,又是萬物之王。

所以,正義就是對立面的鬥爭,是自然的必然性,是普遍存在的,“應當知道,戰爭是普遍的,正義就是鬥爭,萬物都是由鬥爭和必然性產生的。”赫拉克利特如是說。

他還透過對立統一的思想論述了正義與非正義的相互依存關係:正義與非正義是一對矛盾共同體,正義正是透過非正義顯現自己,“如果沒有那些非正義的事情,人們也就不知道正義的名字”。

其次,赫拉克利特認為,正義就是法律的統治。

“人類的法,均由唯一的神的法所餵養”,神的法就是邏各斯。

赫拉克利特指出,人的使命就是,認識這個普遍的法則規律,服從於它。

正義就是服從它。

而蔑視邏各斯的傲慢,是最大的不道德。

這個理念為自然法的經典理論的形成提供了基礎。

自然法從赫拉克利特傳到斯多葛學派,再傳到中世紀的神學家們那裡,最終推動了美國革命。

直到今天,自然法也是法學理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赫拉克利特認識到,現實的城邦是由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的獨立階層組成。

比如:富的和窮的;年輕的和年老的;強的和弱的;統治者和被統治者……

所以,只要是人的組織,即使只有兩個人,衝突都在所難免,對立就是人類社會的基礎特徵之一。

那麼該如何在對立衝突中達到統一和諧呢?

赫拉克利特認為,就該如自然那般遵循其邏各斯運轉,由神的法——邏各斯餵養的人的法來維持城邦秩序。

而且,古希臘人早已從社會實踐中意識到了法律的重要性,那時,每個城邦都會為自己制定法律,制定法律的人往往是有知識和經驗的政治家和哲學家。

赫拉克利特指出,“人們應當為法律而戰鬥,就像為自己的城垣而戰鬥一樣。”

因為法律就像城邦一樣,是人人共有的東西。

同時,他強調,所有城邦的法律都必須遵循共同的、唯一的神聖“法律”——邏各斯。

邏各斯是自然正義,法律必須遵循邏各斯而制定,而遵循這樣的法律的統治才是正義。

另外,赫拉克利特認為,這種服從自然正義的法律,無論對個別統治者或群眾的意志,都是平等相待的,因而是正義的。

赫拉克利特開創了古典政治哲學以正義為核心對政治生活進行研究的先河。

自古希臘以來,正義便一直是西方政治哲學的核心價值追求。

所以,我們完全可以說,赫拉克利特關於正義的理論為西方政治哲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到這裡,當我們再學習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哲學家時,就會理解為什麼他們的理論中都以至善為世界本源了。

本文由“坤鵬論”原創,未經同意謝絕轉載

上一篇:【觀點】張維迎:一是什麼?一是什麼?一是什麼意思?
下一篇:【科技2015-03-25】浦項、成一龍等學者釋出《水凝膠微膠囊》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