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聊一聊比亞迪所謂的電池優勢

一,

比亞迪

電池自供可以節省多少成本?

最近和一位研究員朋友聊,他提到

比亞迪

電池自供,所以成本上有優勢,因為電池廠大約有30%的毛利率,這塊是比亞迪不用額外付出的,就節省了成本。

但我認為用毛利率衡量是不合適的,因為

比亞迪

的電池業務同樣也要研發和管理,最多省去銷售費用,沒有看到弗迪電池的資料,參照頭部電池企業

寧德時代

,淨利率12%,銷售費用率3%,所以理論上來說,比亞迪電池自供可以省去共約15%的電池成本。

那麼一輛車的電池成本有多少?

寧德時代

的動力電池,2022年大概平均可以做到單wh營收1元/wh,單wh淨利0。08-0。1元/wh,也就是說如果一部車配備平均70kwh電池,單車淨利潤為6000-7000元,單車電池成本為7萬元,15%約1萬元。但是2022年

比亞迪

的系能源車裡只有一半是純電,另一半是混動,混動電池量要砍半,實際上節約並沒有這麼多。

因此算下來

比亞迪

一部車電池成本可以節約6000-10000元成本,對於15萬左右的車型來說,比亞迪有6%的成本優勢,這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釋比亞迪近年來的突飛猛進。

但實際上情況遠沒有這麼樂觀,就22年來看,

比亞迪

單車利潤還沒有1萬元。

二,一體化真的有用嗎?

其實電池自供這個事,就是我們常說的一體化。一體化有他的優點,也有缺點。這個是被無數商業案例證明過的。

有一本巴氏投資體系著名的書《競爭優勢——透視企業的護城河》對一體化有過論述,觀點大致為:

當產業鏈細分成熟時,細分市場市場足夠大,那麼一體化就不能帶來競爭優勢。

書中的例子是ibm,ibm相容機把CPU給Intel做,作業系統給

微軟

做,打敗了康柏和

蘋果

實際上產業鏈分工早已經成為共識,一體化有利有弊。舉幾個近兩年的例子。

前兩年Intel遇到問題,就是因為他的模式是IDM,既做晶片設計又做晶片製造,但是制端造出了問題,拖垮了整個企業。其他如

高通

英偉達

等fabless企業,自己只做IC設計,製造這種需要大量投入的髒活累活交給

臺積電

,如此大量減輕了企業壓力,降低了管理難度。

再舉個例子,

隆基綠能

,在之前光伏供不應求的時候,他的一體化可以帶來超額利潤,因為矽片,電池片和元件各個環境都是賺錢的,但是去年2022年矽料大漲價,疊加產能過剩,下游利潤被擠壓,隆基的日子沒那麼好過。究其原因是船大難調頭,因為他前前後後對現有技術投入了幾百億,已經很難跟進新技術,這時候一體化優勢殆盡。反觀中環,專注於矽片,大步邁進210,高週轉率以銷定產,可以最大程度規避矽料漲價的衝擊,最終反超隆基。

三,對比

特斯拉

等頭部純電

說回

比亞迪

。電池自供其實也面臨著技術換代風險,雖然目前熱炒的鈉電池不能用於動力電池,但假設有一天比如三元鋰變的更便宜更高效,那麼專注於磷酸鐵鋰的比亞迪就要面臨困難。

但是換做

特斯拉

就不會,他雖然和

松下

也在美國合資建立了電池廠,但是更多還是採購的,比如LG和寧德。現在4680又找了

億緯鋰能

。這就相當於拉上很多個朋友聯合研發,共同把蛋糕做大,也共擔風險。

以上是理論上的,實際上

特斯拉

透過一體化壓鑄技術減輕車重,更省電,再透過動力回收和先進的BMS電池管理,L2+等技術,可以做到耗電最小。

具體車輛減重了多少等等就不列資料了,但是如果你真的研究過,就會發現一般

特斯拉

耗電平均是140-180Wh/KM,但是其他品牌的車在180-220Wh/KM,這相當於特斯拉節省了20-30%的電池成本。

當然即便好一點車企可以做到150-190Wh/KM的耗電,也就是說只比

特斯拉

高10Wh/KM,但也多了7%的電池成本。

對比第一部分我們分析的

比亞迪

6%的電池成本優勢,在特斯拉麵前還是沒有拉開差距的。

$比亞迪(SZ002594)$

$特斯拉(TSLA)$

$寧德時代(SZ300750)$

作者:數有中芯

連結:https://xueqiu。com/6216978748/239994733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絡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風險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觀點僅代表個人的意見,所涉及標的不作推薦,據此買賣,風險自負。

上一篇:大爆冷!活塞客場險勝爵士迎兩連勝 替補奇兵諾克斯轟6記三分
下一篇:2103家實體店承諾“7天無理由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