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函谷封屍,如水的君德

秦穆公三十二年,穆公不聽蹇叔、百里奚等良臣的諫阻,一意孤行,出兵伐鄭,果然釀成崤山慘敗,秦軍全軍覆沒。孟明等三將俱為晉人所虜,幸有文公夫人文嬴多方周旋,方才得釋回國。是時,秦國內部也是一片譁然,左右皆曰:“孟明等三將指揮不利,喪師辱國,其罪當誅,請以軍法裁之。”然而,穆公力排眾議,素服迎三將於郊,承認自己未聽蹇叔、百里奚之言,以至秦軍失利,並復使三將主兵,愈加禮待。孟明等將深感穆公寬仁,誓報崤山亡師之恨。雖說秦國君臣一心,但穆公的復仇之路絕非平坦。三十四年,穆公復使三將將兵伐晉,戰於彭衙,秦軍又敗,引兵而回,被晉人戲稱為“拜賜之役”。孟明自以為此番必死,誰知穆公全無嗔怪之意,依舊任以國政。孟明心感恩澤,同時也認識到秦國與晉國在國力和軍力上的差距,故增修國政,勤演軍卒,散盡家財,悼恤亡孤。至三十六年,穆公見時機成熟,與三將親率秦軍,東伐晉國,既渡黃河,盡焚其舟,以示必死。秦軍將士鬥志充盈,大破晉師,以報崤山之役。晉人見秦軍眾志成城,傾國死鬥,皆堅守城池,不敢出戰。於是,穆公於茅津渡河,直抵崤山,收屍骨葬于山谷深處,親行祭祀,情感天地,三軍無不墜淚。這就秦穆公“函谷封屍”的典故。其後,秦國重用由余、孟明等賢臣良將,萬眾一心,征伐蠻地諸戎,闢地千里,遂霸西荒。

秦穆公作為一國之君,對於崤山之敗主動承擔責任,不推諉,不迴避,著實讓人敬服。如此一來,不僅消除了自身的過錯,而且使得孟明等三將對其君主的為人欽佩有加,均願為其效力,以報其恩,故由此使得穆公的事業愈加發達,名聲鵲起,德望遠播。國人不再計較其襲鄭決策之誤,卻爭相為其效力,如此秦國何以不興,穆公何以不霸?穆公此舉真可謂是“明拙實巧”的妙招。假若穆公諱言失敗,推諉求脫,一味地將失敗歸咎於種種客觀因素或是三將的失職,表面上維護了君主的尊嚴,實質上卻會使得上下離心離德,君臣關係疏遠,甚至走向對立。若此,不僅失三將,亦失全秦。秦既無人才,又失人心,則永難與晉相抗衡,錯誤就會變得更大。君主若能領悟這個“欲蓋彌彰”的道理,即使決策失誤,但其過而能改,且主動承擔失敗之責任,非但無損,亦不失賢主之名。軍事上雖遭受了挫折,但戰略上卻取得了勝利,即使打了多少敗仗也都是暫時的,何況區區兩次?由此可見,聰慧的君主辦事,往往能夠因禍而得福,轉敗而為勝,化

上一篇:失去了牽制俄的唯一手斷,伊朗取代德國,向俄送上40臺燃氣輪機
下一篇:李嘉誠在北京最後一個豪宅開盤,已開發20年,為何可以這樣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