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快網

導航選單

清朝時期的餃子是怎麼來的?為什麼宋朝的人喜歡吃更歲交子呢?

宋代,餃子被稱作“角子”。宋朝文學家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追憶汴京(開封)的繁盛,就提到了角子,說當時市場上有“水晶角兒”“煎角子”。

到了清代,才出現了我們現在樣式的餃子,以及廣泛使用餃子這個名稱。清代宮廷認為,正月初一吃餃子有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象徵意義,這是清代滿族統治階級的理解,隨後推廣至整個滿族及北方漢族。徐珂編的《清稗類鈔》中說:“中有餡,或謂之粉角——而蒸食煎食皆可,以水煮之而有湯叫做水餃。”

滿族人按照漢語的特點和民俗習慣,稱正月初一子時吃的這種食品為“餃子”,而滿族人同時按照滿族習俗,稱這種食品為“煮餑餑”或“子孫餑餑”。老北京喜歡說“子孫餑餑長壽麵”,這“子孫餑餑”實際就是滿族語言對餃子的稱呼。

水煮餃子是滿族食品

據說清太祖努爾哈赤稱帝后在佔領遼東這年的正月,告田祭祖的時候立了個規矩,元旦祭天祭祖用素餡煮餑餑(餃子)。太祖爺定下來的規矩,後代的清朝皇帝們也不敢違背。於是,在老百姓圍坐在一起吃肉餡兒餃子的時候,皇帝只能吃素餡兒餃子了。

明朝戴羲《養余月令》卷十七中載:

餛飩方:白麵一斤、鹽三錢和入落索麵,更頻如水,搜(溲)和為餅劑。少頃,操百遍,扌的為小鬼(塊),捍開,綠豆粉為米孛(bó勃),其皮堅膔,四邊要薄,入餡精肉,不可搭脂。若用蔥白,先以油炒熟,則不葷氣。花椒薑末、杏仁砂仁醬,調和得所,更宜筍菜、煠過萊菔藤花之類,或蝦蟹,及諸魚肉尤妙。下鍋煮時,先用湯攪動,置竹篠在湯內沸(拂),頻頻灑水,令湯常如魚津樣滾,則不破其皮,堅而滑。

水明角兒方:白麵一斤,用滾湯內,逐漸撒下,不住手,攪成稠糊。分作一二十塊,冷水浸至雪白,放卓上,擁水,入豆粉對配,搜(溲)作薄皮,內加糖菓作餡,籠蒸食之,妙甚。

明代水明餃的製法明顯是現代蒸餃的製作法,並不是傳統的水煮的餃子的做法。這一點到是要說明。

上一篇:漢朝選秀風波後,王家姑娘為何能在四年之內成為皇帝的面首之一呢?
下一篇:曹丕為什麼只做了6年皇帝?他為什麼會選擇在司馬懿死後推翻曹丕?